福星職司
福星天官,當以賜福為職。《三官燈儀》稱,「真都元陽,紫微宮主,自然大聖,賜福天官,統攝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長存」。
福星來歷及轉變
1. 本是主管農業的木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稱之為歲星、福星。距今兩千多年前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佔》中就有關於木星的記載。
古人經過觀察發現,在木星活動的12年週期當中,氣候也呈現週期性變化,因為木星與太陽的活動週期規律相似。在《史記》、《漢書》等史書中,都明確記載歲星是主管農業的星官,地位崇高。從《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來看,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政府專門建造的廟宇來供奉歲星,而且這種祭祀制度一直持續到晚清。
2. 曾是怪獸模樣
現存最古老的星官畫像叫《五星二十八宿圖》,繪製於1300年前唐朝開元時期。圖裡邊描繪金、木、水、火、土五星和28位星神形象。排在眾星之首的福星,卻有著一副怪獸模樣:他的頭部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身著簡樸長衫盤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讀書人。他的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碩大的野豬。這幅畫像的作者梁令瓚是中國古代天文技術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是中唐時期著名的天文儀器製造家,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畫家,他描繪的必定是當時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星官形象。
3. 唐朝福星變清官
福星轉變是從唐朝開始,《新唐書》裡記錄了一個真實的清官故事,一位名叫陽城的唐朝官員後來成為福星的人間化身之一。
唐朝時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為貢品,送到宮中做太監,但是道州並無那麼多侏儒,歷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兒童置身於陶罐中,只露出頭部,由專人供給飲食,用這種殘酷手段製造畸形侏儒進貢,滿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陽城擔任道州刺史以後,冒死上書給當朝皇帝,拒絕上貢,為當地百姓免除了災禍。這個真實的故事後來被大詩人白居易寫進《道州民》詩中。於是,當地人開始把陽城當做福星來供奉。
4. 元後福星成溫厚長者
在500年後的元朝道教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這位福星陽城完全是溫厚的長者形象,已經非常接近現在的福星樣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大福大貴之像。明清以來福星的變化不大。
「福」文化
「福」 即幸福、福氣。古往今來,關於「福」的內涵眾說不一。《禮記》有曰:「福者,百順之名也。」也就是說,「福」有順利、諸事如意的含義。《尚書·洪範》曰: 「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五福」是多層面的福觀念,以貫穿一生的幸福為目標,講求長壽、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無疾而終,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完美的。韓非子曰:「全壽富貴之謂福。」這是長壽加富貴的福觀念。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歐陽修在《紀德陳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詩中表達了他對福德看法:「事國一心勤以瘁,還家五福壽而康。」可見,他認為五福的核心是長壽、健康。盛行於明清時期的「五福捧壽」,圖案為五隻蝙蝠環繞壽字飛舞,彰顯以長壽為中心的五福觀念。
封建社會中,不同階層、地位的人對「福」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對於農民來說,有自己的土地,春種秋收,風調雨順,豐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戰爭或災荒的境地,能合家平安,生存下來就是福;商人卻往往算盤黃金萬兩、財源茂盛達三江才是福;文人學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題名」是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長壽、有子孫膝下承歡看作是最大的 「福」。隨著社會文明進程的發展,隨著民俗文化的豐厚,福的內容也愈加豐富。福寄託著民間百姓所有的美好憧憬,作為吉祥文化的主要內容,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了人們的理想與願望,祈福的觀念潛移默化地融入各種民俗活動與神靈崇拜之中。
古人對福的認識是現實的也是辯證的。老子曰:「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至。」這就是說,一種因素中往往潛伏著對立的另一因素,禍、福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老子在《太上感應篇》中進一步闡述道:「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認為禍、福雖難以預測,但可以靠人的努力去轉化、維護,從而爭取福的美好結局。
在吉祥圖案中,福的基本圖形標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神崇拜中的神,如天官、三星等神;另一類是借音闡義的吉祥符號和圖形,如蝙蝠、佛手、雲紋等。
祿星司職
祿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祿星,緯書《春秋元命苞》稱「司祿賞功進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祿。
祿星來歷及轉變
1. 主官祿的文昌星
祿星也是由一顆星辰演化而來的,他位於北斗七星的正前方,總與北斗七星相伴升起。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北斗七星正前方這六顆星統稱文昌宮,裡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祿的祿星。到了北宋,文昌星漸漸成為祿星的代名詞。
2. 隨科舉制度受到歡迎
進入隋唐時期以後,科舉制度的興起讓祿星開始走紅。科舉考試使平民百姓第一次有機會靠讀書做官,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這是一條太過狹窄的羊腸小路。欲求卻不得,自然會尋求神靈的幫助,於是文昌宮裡的那顆祿星就顯得特別明亮了。到了北宋,文昌星漸漸成為祿星的代名詞。
四川綿陽梓潼縣的七曲山文昌大廟,是現存最古老的文昌廟,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廟的祖庭。在七曲山文昌大廟,宋代鑄成的鑄鐵神像,每尊重達12000斤。或許因為神像過於沈重,難以損毀,躲過了千百年的刀兵戰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們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星的廬山真面目。
宋代文昌星的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員氣度。幾位辦事員和貼身童僕侍立左右,更襯托出他高貴不凡的身份,廟中獨佔鰲頭,蟾宮折桂,種種吉祥圖案隨處可見,營造金榜題名的美好意境。這裡是歷代讀書人的許願福地,文昌星是他們的幸運之星。
3. 明代變身送子神仙
在明代,祿星又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送子神仙。明朝初年的戲劇唱本中,就開始出現「祿星抱子下凡塵」的唱詞,看來早在四五百年前,祿星就已經成為送子的神仙。這送子的職能,有些來歷不明。在流傳的民間故事裡,祿星被稱為送子張仙,一位姓張的神仙。《歷代神仙通鑒》記載,這位張仙是五代時期的一位道士,名張遠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擅長彈弓絕技,百發百中,目標是那些作亂人間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時期,他在巴蜀地區已經小有名氣。
北宋文人筆記中記載了一則張仙送子的應驗故事,蘇洵在他的一首詩《張仙讚》中記載,他的兩個兒子蘇東坡和蘇轍,就是張仙託夢送來的。蘇東坡和蘇轍兩兄弟參加同一年科舉考試,在同一考場上雙雙高中進士,一時轟動朝野。張仙也名聲大振。
祿星從一顆普通星辰下凡人間,演化為讀書人頂禮膜拜的科舉考試神,搖身一變成為送子的張仙,最終成為福祿壽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顆燦爛明星。
祈祿文化
「祿」字有追求功利和社會地位的含義。祿是從福中分化出來的主題,《說文解字》釋曰:「祿福也」。商周時稱接受爵位為福、得到君王賞賜為祿。封建社會中,官越大薪俸越多,所謂「高官厚祿」,因此祿也有官位、俸祿的含義。「陞官進爵」與「科舉及第」是祈祿文化的兩大主題。
官祿世襲一直為士人嚮往,「太師少師」、「五子登科」、「帶子上朝」、「蒼龍教子」、「輩輩封侯」等圖案,以不同的祈祿內涵滿足人們的入仕心願。封建朝廷中,官職級別直接影響經濟收入與社會地位,因此升遷、位高權重,成為官吏們難以割捨的仕途情結。三國曹魏時期頒布的九品官人法,把官職、門第均分為九品。 「當朝一品」、「連升三級」、「馬上封侯」、「指日高升」等祈祿圖案,準確地表達了士人盼升遷、求高位的心跡,因而廣為流傳、久盛不衰。在封建社會中,文人總是將讀書與入仕的憧憬聯在一起。對於讀書的功利本質,孔子曾有精闢詮釋:「學也,祿在其中。」聖賢的言論一直是學子們的祈祿箴言。 「書中自有萬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以更加直白的語言描繪讀書的功利效應。科舉是封建文人入仕的必由之路,科舉制始於唐朝中期。金榜題名意味著吃皇糧、享俸祿,地位顯赫,光宗耀祖,過榮華富貴的生活,因此讀書人夢寐以求。宋代已有「鯉魚躍龍門」的民間傳說,至明、清,寓意功名利祿的吉祥圖像盛行一時。
在眾多祈祿圖像中,由於「鹿」與「祿」諧音,鹿紋成為「祿」文化的經典符號,常用於書齋、文具裝飾等,取讀書祈祿之意。「鯉魚躍龍門」、「金榜題名」、「連中三元」、「五子奪魁」、「魚龍變化」、「青雲直上」、「春風及第」、「魁星踢斗」和「麟吐玉書」等均為典型的祈祿圖像。
壽星司職
壽星南極老人星,《史記正義》稱「為人主佔壽命延長之應」。
壽星來歷及變遷
1. 本是星辰一顆
壽星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星,《爾雅·釋天》云:「壽星,角亢也。」《史記·封禪書》註:「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從周秦開始,歷代都有奉祀壽星的活動,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建造壽星祠,供奉壽星。至東漢時期,祭祀壽星都被歷代皇朝列入國家祀典,至明被廢。壽星的職掌,最初為國運之長久,即國之壽,後被奉作主世間壽考之神。
2.壽星手杖的演變
壽星每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手中都會握有一柄手杖。其實,壽星手裡的手杖經歷了從特權象徵道祛病強身的吉祥之物的演變過程。《漢書·禮儀志》記載,東漢明帝在位期間,曾主持一次祭祀壽星儀式,還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與會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滿70歲,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有資格成為漢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後,皇帝還贈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漢明帝還賦予老年人特權,宴會上頒發的王杖就是證明。王杖也稱鳩杖,因手杖的頂端為斑鳩鳥的雕像得名。1958年,漢墓出土過兩柄這樣的鳩杖,鳩杖下部木製杖身早已炭化無存,而頭部的斑鳩雕像由於有漆膜保護,歷經1800多年仍舊光亮如新。
1981 年甘肅武威發現一批漢代竹簡,上面記載了若干刑事案件,第一樁說的是汝南平民王姓男子毆打持杖老人,後來被判斬首棄屍於鬧市。第二樁說的是一位漢朝鄉級的基層小官,因一位持杖老人有觸犯法律的嫌疑,便擅自扣留老人,雖然沒有毆打行為但結果也被處以極刑,斬首示眾。公元前32年,漢成帝頒布的詔令中規定,老年夫妻無兒女供養者可獲准經營酒類生意,並且一律免稅。
但是魏晉以後,壽星的手杖產生了變化,斑鳩的王杖換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漸被削弱。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過去象徵特權的王杖,現在成了壽星手中祛病強身的長壽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從此大跨步進入民間,成為中國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3. 壽星的大腦門
後來由於道教養生觀念的融入,也使壽星形象發生相應的改變,最突出的要數他碩大無比的腦門兒。山西永樂宮壁畫中的壽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壽星形象。在永樂宮上千位神仙中,我們一眼就能將他認出,就是因為他那超級的大腦門兒。
壽星的大腦門兒,與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比如丹頂鶴的頭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壽桃是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特供的長壽仙果。傳說是3000年一開花3000年一結果,食用後立刻成仙長生不老。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兒。
湖南長沙有條壽星街,因這裡曾有一座規模很大的壽星祠而得名。據地方志記載,早在唐朝這裡就建有壽星祠,一直持續到民國。由此向南100多里,就能到達真正的長壽福地——南嶽衡山,也就是對聯裡經常講到的壽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時期,山上建有大小壽星廟不下10座,山腰石壁上還留有歷代名家墨寶,其中一幅最為出名,相傳是出自宋徽宗之手。
祈「壽」文化
「壽」即長命,活得長久。「壽」與「福」相輔相成,長壽就是大福分。民間常見「福壽雙全」、「五福捧壽」等祈壽裝飾題材,可見「壽」是能與「福」相提並論的吉瑞字元。商周有「長壽為五福之首」之說,青銅銘文中不乏「耆」、 「孝」、「考」等與壽含義相近的文字。我國民間深受道家思想影響,一直存在「五福以壽為重」的觀念,人們企盼長壽,珍惜生命,注重現世。道家認為人在一切都在,不是很偏重「來世」。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現世觀,中國人對長壽的追求始終不渝,並把祈壽的觀念貫穿於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傳說中的神仙都長生不老,因此求仙增壽成為祈壽文化的重要內容。人們認為天上的南極老人星主國家之壽、壽星主民間之壽,從周代起便有祭祀壽星的隆重活動。秦漢時期,黃老思想導致神仙觀念盛行,人們企盼修煉成不老的神仙。生活安逸、壽與天齊的神仙難以企及,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人們苦苦求索長生不老的靈丹。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曾派方士徐福攜五百童男童女去東海尋找仙山,向仙人討長生不老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八仙過海」等題材,均有求仙祈壽的寓意。另一方面,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民間又有「忠義成神,孝悌成仙」之說。對於民間百姓來說,在民俗活動中祈壽似乎更加實際。生日祝壽是最常見的祈壽活動,圍繞祝壽的裝飾主題極為豐富,如「萬壽如意」,「五福捧壽」、「多福多壽」、「福壽綿長」等。壽字本身也有許多裝飾變化,長字形的叫「長壽」,圓字形的叫「團壽」;也有多字表意的圖案,如「百壽圖」用100個不同形狀的壽字組成。這些壽字還廣泛地應用於日常傢俱、建築、器皿上,反映了中國人用「壽」字元護佑自身,追求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