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7-18 05:58:25作者:趙曉
人民幣對外升值只是一個表象,人民幣對外升值導致的流動性過剩進而人民幣對國內資產的急劇貶值才是問題的要害。
2006年以前,全國買房者眾,由此引發激烈爭論。官方和主流媒體均一致認定,一個人買幾套房是不合理的,是導致需求過旺進而房價上升過快的主要原因,為此政府不惜出臺了多項政策嚴加調控。2007年來,證券開戶數劇增,從官方到媒體均認定中國百姓已處於不可思議的「非理性」狀態,因此需要「教育」、 「引導」,尤其是需要「調控」,以改變其行為選擇。
然而,情況並不如此簡單。
我們知道,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整體國民經濟已陷於「流動性過剩」的狀態。挑開精緻的學術語匯的面紗,「流動性過剩」說白了就是:錢太多了。
為什麼神州大地上突然間錢這麼多呢?這又與兩件事有關。第一件事是國際資本認定人民幣低估了,將要升值,存在著巨大的套利的空間,因此通過合法(如 QFII)與不合法的形式大量流入,僅今年一季度流入的熱錢就高達700億美元。第二件事是國際資本通過美國政府等種種渠道頻頻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中國政府將人民幣升值,中國不得已在2005年走上了人民幣漸進升值的道路,而頻繁的加息以及宣布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的擴大,更讓國際資本從中聞到了血腥味,從而更加猛扑向中國。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過去幾年間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3年的4000億美元一直升到目前的超過12000億美元。
而在中國大陸,外匯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因此所有外匯均要強制按官方匯率兌換成人民幣,這就使得國內的人民幣突然大量增加。不妨簡單按美元與人民幣1︰8 的匯率計算一下,則2003年以來累計因外匯增長而被動增長的人民幣達64000億元,如果按3-5倍的乘數效應,則導致市場上增加的人民幣貨幣供應量可達19.2萬億-32萬億元之多。這遠遠超過2006年中國20.9萬億元的GDP。也就是說,在此期間貨幣的增長居然遠高於GDP規模。此外,截止到 2006年底,我國的貨幣和准貨幣(M2)加起來總共是34.6萬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大概55%-92%的貨幣供應都是由於外匯流入所引發的。這說明,中國的宏觀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外匯的流入或者說由過剩的流動性所主導。
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是人民幣升值的事實及預期才導致了中國進入「流動性過剩」時代。然而,真正對中國老百姓帶來直接影響的問題是,中國老百姓的錢相對於國內資產將發生急劇貶值效應,這才是社會各界需要認真關注並引起重視的。
資金和物資在中國完全不同比率的增長速度導致了奇妙的宏觀經濟現象,這其中最奇妙的一點就是消費性物價沒有上升,而投資性物價急劇上升——其中原因也非常簡單,好比說,過去一戶普通人家50萬元也許就能夠買套90平方米的房子,而現在,由於另有相當於50萬元人民幣的外幣流入,也來爭奪這一套房子,因此只能買半套房子了。這個時候,你當然可以說房子漲了一倍,但你也完全可以說房子並沒有漲,而是人民幣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它相對於房子來說貶值了 100%。
顯然,人民幣對外升值只是一個表象,人民幣對外升值導致的流動性過剩進而人民幣對國內資產的急劇貶值才是問題的要害。只要人民幣升值的進程沒有停止,則國際資本的洶湧而入也就一日不會停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相信政府和某些精英更加理性,因此像政府和某些精英所鼓吹的那樣,不著急買房而選擇去租房,或者買了一套房後就堅決不買第二套房,同時更不隨波逐流去「全民炒股」。這樣的「理性選擇」帶來的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那就是中國老百姓辛辛苦苦一輩子積累下來的儲蓄存款必然像冰棍一樣迅速地化掉。昨天你本來還可以買一套房的,今天你卻只能買一個客廳了,而明天你將注定只能買一個陽臺。
當然,「專家」們說了,總有一天房價會跌下來。但很清楚的是,這一天在人民幣升值路線沒有走完之前將不會到來,而人民幣的升值道路還很長(目前人民幣主要是對美元升值而對其他貨幣甚至仍然是貶值)。因此,讓中國老百姓在盛夏之際就穿上過冬的棉襖,這想法實在太過超前,以致可能成為誤導,讓老百姓活活被烤死。
中國老百姓當然不會這麼傻,他們自有其理性選擇,那就是通過投資於「住房、有價證券、古董、藝術品」等一切國內投資品的辦法來避免損失。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選擇買房炒股不僅是逐利的理性選擇,並且幾乎是迫不得已的為避免財富不像冰棍那樣化掉的唯一無奈選擇。
雖然買房炒股是個體居民的理性選擇,但就宏觀(全社會)來說,未必一定是最理性的選擇。尤其對於政府來說,可能充滿著擔心:如果大家都去買房炒股,會不會引發泡沫經濟?此外,從決策者的角度,也許還需要考慮的是,在房地產和股市之間政府是否要有所選擇?政府還需要做什麼相關的事情,才能將居民的理性選擇引向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等等。
第一個問題比較複雜,需要一篇長文也許才能說得比較清楚。這裡先講一個基本結論,最近筆者對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當年泡沫經濟的狀況與中國目前的狀況進行了對比(具體數據因篇幅關係筆者在本文中略去),發現中國目前無論房地產也罷股市也罷,基本上都還比較健康,沒有明顯泡沫。因此,政府的調控更多是預防性的,而不必過於擔心泡沫經濟。
第二,假如流動性過剩一定導致泡沫的話,房地產泡沫對中國經濟的危害更大,因為它會帶來更高的地價和房價從而加大工業化的成本,而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因此房價上升太快是不利的,另外房地產泡沫導致的分配效應是一部分人掠奪另一部分人,容易造成收入差距擴大。而股市泡沫可以將資金引入實業,推動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此外,房地產泡沫可能使中國脆弱的金融受傷,而股市因為銀行資金禁止進入,因此對於金融的危害要更小。從這個角度,泡沫從房市轉向股市,從總體上講可能會導致中國泡沫經濟的風險下降。
第三,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合理界定相關資產的權力問題。目前,在土地問題上,全國農民(集體)要賣地,只能賣給政府,全國人民要買地,只能從政府那裡購買,政府實際上成了最大的開發商,這大大扭曲了供需關係,導致流動性過剩時代的價格畸高。另外,政府也沒有承擔起相應的住房社會保障責任,從而人為加大了住房需求。這樣,房地產的價格影響就不僅來自於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還來自扭曲的權力關係。政府在針對房市泡沫進行治理時,要同時加大改革力度,讓權力界定合理化。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南方週末
2006年以前,全國買房者眾,由此引發激烈爭論。官方和主流媒體均一致認定,一個人買幾套房是不合理的,是導致需求過旺進而房價上升過快的主要原因,為此政府不惜出臺了多項政策嚴加調控。2007年來,證券開戶數劇增,從官方到媒體均認定中國百姓已處於不可思議的「非理性」狀態,因此需要「教育」、 「引導」,尤其是需要「調控」,以改變其行為選擇。
然而,情況並不如此簡單。
我們知道,當前中國宏觀經濟的最大特點就是整體國民經濟已陷於「流動性過剩」的狀態。挑開精緻的學術語匯的面紗,「流動性過剩」說白了就是:錢太多了。
為什麼神州大地上突然間錢這麼多呢?這又與兩件事有關。第一件事是國際資本認定人民幣低估了,將要升值,存在著巨大的套利的空間,因此通過合法(如 QFII)與不合法的形式大量流入,僅今年一季度流入的熱錢就高達700億美元。第二件事是國際資本通過美國政府等種種渠道頻頻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中國政府將人民幣升值,中國不得已在2005年走上了人民幣漸進升值的道路,而頻繁的加息以及宣布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的擴大,更讓國際資本從中聞到了血腥味,從而更加猛扑向中國。由此導致的結果是,過去幾年間中國的外匯儲備從2003年的4000億美元一直升到目前的超過12000億美元。
而在中國大陸,外匯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因此所有外匯均要強制按官方匯率兌換成人民幣,這就使得國內的人民幣突然大量增加。不妨簡單按美元與人民幣1︰8 的匯率計算一下,則2003年以來累計因外匯增長而被動增長的人民幣達64000億元,如果按3-5倍的乘數效應,則導致市場上增加的人民幣貨幣供應量可達19.2萬億-32萬億元之多。這遠遠超過2006年中國20.9萬億元的GDP。也就是說,在此期間貨幣的增長居然遠高於GDP規模。此外,截止到 2006年底,我國的貨幣和准貨幣(M2)加起來總共是34.6萬億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大概55%-92%的貨幣供應都是由於外匯流入所引發的。這說明,中國的宏觀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外匯的流入或者說由過剩的流動性所主導。
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是人民幣升值的事實及預期才導致了中國進入「流動性過剩」時代。然而,真正對中國老百姓帶來直接影響的問題是,中國老百姓的錢相對於國內資產將發生急劇貶值效應,這才是社會各界需要認真關注並引起重視的。
資金和物資在中國完全不同比率的增長速度導致了奇妙的宏觀經濟現象,這其中最奇妙的一點就是消費性物價沒有上升,而投資性物價急劇上升——其中原因也非常簡單,好比說,過去一戶普通人家50萬元也許就能夠買套90平方米的房子,而現在,由於另有相當於50萬元人民幣的外幣流入,也來爭奪這一套房子,因此只能買半套房子了。這個時候,你當然可以說房子漲了一倍,但你也完全可以說房子並沒有漲,而是人民幣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它相對於房子來說貶值了 100%。
顯然,人民幣對外升值只是一個表象,人民幣對外升值導致的流動性過剩進而人民幣對國內資產的急劇貶值才是問題的要害。只要人民幣升值的進程沒有停止,則國際資本的洶湧而入也就一日不會停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相信政府和某些精英更加理性,因此像政府和某些精英所鼓吹的那樣,不著急買房而選擇去租房,或者買了一套房後就堅決不買第二套房,同時更不隨波逐流去「全民炒股」。這樣的「理性選擇」帶來的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那就是中國老百姓辛辛苦苦一輩子積累下來的儲蓄存款必然像冰棍一樣迅速地化掉。昨天你本來還可以買一套房的,今天你卻只能買一個客廳了,而明天你將注定只能買一個陽臺。
當然,「專家」們說了,總有一天房價會跌下來。但很清楚的是,這一天在人民幣升值路線沒有走完之前將不會到來,而人民幣的升值道路還很長(目前人民幣主要是對美元升值而對其他貨幣甚至仍然是貶值)。因此,讓中國老百姓在盛夏之際就穿上過冬的棉襖,這想法實在太過超前,以致可能成為誤導,讓老百姓活活被烤死。
中國老百姓當然不會這麼傻,他們自有其理性選擇,那就是通過投資於「住房、有價證券、古董、藝術品」等一切國內投資品的辦法來避免損失。也就是說,中國人民選擇買房炒股不僅是逐利的理性選擇,並且幾乎是迫不得已的為避免財富不像冰棍那樣化掉的唯一無奈選擇。
雖然買房炒股是個體居民的理性選擇,但就宏觀(全社會)來說,未必一定是最理性的選擇。尤其對於政府來說,可能充滿著擔心:如果大家都去買房炒股,會不會引發泡沫經濟?此外,從決策者的角度,也許還需要考慮的是,在房地產和股市之間政府是否要有所選擇?政府還需要做什麼相關的事情,才能將居民的理性選擇引向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等等。
第一個問題比較複雜,需要一篇長文也許才能說得比較清楚。這裡先講一個基本結論,最近筆者對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當年泡沫經濟的狀況與中國目前的狀況進行了對比(具體數據因篇幅關係筆者在本文中略去),發現中國目前無論房地產也罷股市也罷,基本上都還比較健康,沒有明顯泡沫。因此,政府的調控更多是預防性的,而不必過於擔心泡沫經濟。
第二,假如流動性過剩一定導致泡沫的話,房地產泡沫對中國經濟的危害更大,因為它會帶來更高的地價和房價從而加大工業化的成本,而中國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因此房價上升太快是不利的,另外房地產泡沫導致的分配效應是一部分人掠奪另一部分人,容易造成收入差距擴大。而股市泡沫可以將資金引入實業,推動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此外,房地產泡沫可能使中國脆弱的金融受傷,而股市因為銀行資金禁止進入,因此對於金融的危害要更小。從這個角度,泡沫從房市轉向股市,從總體上講可能會導致中國泡沫經濟的風險下降。
第三,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合理界定相關資產的權力問題。目前,在土地問題上,全國農民(集體)要賣地,只能賣給政府,全國人民要買地,只能從政府那裡購買,政府實際上成了最大的開發商,這大大扭曲了供需關係,導致流動性過剩時代的價格畸高。另外,政府也沒有承擔起相應的住房社會保障責任,從而人為加大了住房需求。這樣,房地產的價格影響就不僅來自於流動性過剩的問題,還來自扭曲的權力關係。政府在針對房市泡沫進行治理時,要同時加大改革力度,讓權力界定合理化。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教授)
——南方週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