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5-16 00:34:41作者:唐子
——敬天叩地,以家為本和崇父拜師
以「天子」修道為文化基石的中華王道政治,五百年後逐漸演變為王權政治。《周易》(王言)、《論語》(子語——朱子、曾國潘語錄等)——述評中國神傳文化的人本化·仁文化·禮教化:敬神傳統由為以人(家)為本的崇父拜師。
中華始祖首推黃帝。黃帝有兵征天下的本事,卻以文明教化方式「平天下」——統一和管理中原大地——開創「武功文治,與民休息」的開明君主政治之路。從黃帝公元前2698年息征戰,到夏啟公元前2198年廢禪讓,其間經過八帝,總共九帝五百年裡沒有戰爭,國民和美和諧的生活。或許是後來這樣的情形再沒呈現過,後人提起來總說是傳說。肉眼所見不好,難以讓人相信歷史真的美好過。其實從黃帝到禹,五百年文化或政治就演義了「無為而治」四字。那時的政治是清淨的,是由君王修道和國民樂業共同培育的「無政治」,君王無戰,臣民無訟。
可並非君王都想修道,臣民越來越好熱鬧。王道政治的美好注定不能長久。從夏朝建立到清朝滅亡,王道政治變異為王權政治:改朝換代期間通常有幾十年好亂,穩定很大程度靠謀略和利益,君王由於事功而修道日漸弱化和文化了:先為問神後為禮教,過程由夏朝、商朝到周朝初年,達一千多年。種子卻在黃帝創建的酋長聯邦國裡玄帝分禮、舜帝定刑時便悄悄地種下了。夏禹死後,啟伐有扈氏而確立權威,復興五百年前「兵征天下」的傳統。禹的後代不再修道,文治無師父照管。太康打獵縱欲失國,少康奇襲奪回政權。輕修道重武術的王權政治,承傳到商、周,立國都靠討伐,初年均現叛亂。這成為後來各王朝更換的規律。
由黃帝到夏禹,王道第一。夏朝家天下政治之後,君王治國的修道增慧大道逐漸演變成為占卜問神小路。修道的要旨在於君王循道揚德而提升自己,卜卦的要旨在於君王遇難問神而依賴上蒼。於是夏、商、週三朝,均流行占卜易術:夏易《連山》、商易《歸藏》、周易《易經》。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的時候寫下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卜卦問神後得到的回答:卦辭解釋全卦的含義,爻辭解釋每一爻的意義。其卦由六爻組合成像,其像也有含義。
占卦佔到乾卦,得卦辭「元亨利貞」,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佔到坤卦,得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像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六五:「黃裳,元吉。」
今天想讓誰暈,給上面關於乾坤的卦辭、像曰等話給他/她,一般都能聽到頭敲地的響聲。《易經》是很神秘的佔筮書。今人讀來全是些玄得知者覺得神妙,不知者莫名其妙的話。因為玄,所以關於乾坤之義就會百人百解,也會一人百思不解。春秋時期,周朝經過了五百多年,《易經》已很難讀懂了,孔子便增寫《易傳》, 以解讀《易經》。《易傳》將《易經》哲學化了,所以儒家能明理遵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之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傳·系辭上》)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易傳·系辭下》)
《易經》言辭由文王所作,占卜所用;《易傳》話語由孔子撰寫,傳授義理。由此可知《周易》實乃聖王之言和聖賢之語。今人看來,無論聖言賢語,都難讀懂。然而細細讀過幾遍,或者強行背誦下來,區別還是明顯的。《易經》除像辭還能琢磨出比較確定的義理,卦辭和爻辭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元、亨、利、貞」,可解讀為,天道的法則是:創始,亨通,大利,堅貞;還可解讀為,做父親的準則是:通天,愛妻,養家,正道;修煉者還可認為是:元神通天,求利正行。總之,道家、儒家、法輪功,讀後感悟完全可以不同。而《易傳》卻相對確定,基本上就是儒家觀天象、察地理總結出來的倫理道德之義理。比如,以乾坤天地的「尊卑,上下」的序列去看世間男女、夫妻、父子、君臣的關係,那就是「男尊女卑」,是「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這是確定不移的。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易傳·序卦》)
由孔子開始,中國學生有了尊師傳統,其表現之一就是學生編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語錄。於是中國就有了流傳千古、後世的「子語」——《論語》、《朱子語錄》、《曾國潘語錄》等。《論語》乃華夏之地首創語錄之體,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仁」、「禮」、「義」 的仁義倫理思想。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很多,涉及社會生活問題的方方面面。僅就上面209個字(包括標點符號),三言兩語或幾個字就談了「仁禮」、「義利」、「君子儒和小人儒」、「民知」、「求知」等五方面的問題。由於是語錄,並非論述,後來的儒生根據時代和自我的需要,這麼那麼解釋,上面的話越來越走樣。新文化運動喊民主,妻子企望也能休丈夫,兒子頂父親不想內疚,「仁禮問題根本取消,妻淫夫亂、子罵父打,只要家還在,心還有愛,也說是仁。禮是什麼,僅僅成了兩個人還不熟悉的時候的客套和虛偽,一熟悉便顯精神破落戶的真面目。富商成了成功人士,利也就當成了義,有利可圖,名校才女可以是任何富人的寶貝。義利問題也取消了。中共摧殘了真誠,真誠成了野性展現、梟聲長鳴,小人儒野草般瘋長,君子儒自梁漱溟死後絕了種。儒生消失了,西化不了的國寨人質,順著共產黨的邪勁,竟然把孔子關於「求知」的民眾途徑——敬鬼神而遠之,他的個人方式——好古敏求、怪力亂神、學人擇善,解讀成無神論了。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中華無神論或者無神論孔子。夏、商、周占卜問神小路時代,夏、商尚武,西周初年周公制禮,「周禮」和《易經》是相輔相成的。「周禮」我目前尚欠研究,只知道是《易經》之「乾坤」天地人(君子)三才之道的宗族律法、禮儀的細緻的規定,包括不同身份的人如何稱呼、站立、對話、就坐、用餐、繼產,等等。占卜問神,從夏朝到清朝朝野,到今日中共國寨民間,這條小路一直在走。就是在文革時期,我還悄悄搞過。如今失去的主要是虔敬心。孔子作《易傳》,將《周易》哲學化、義理化,是適應歷史的安排和需要,用仁義倫理和禮智教誨來使中華王權政治溫文柔和,不脫掉王道政治的衣裳。「敬鬼神而遠之」:「敬」者,虔敬也(古字一個字就要用現代文字幾個甚至一句、多句來解釋),祈禱時的態度要專心、恭敬;「而遠之」,並非跟神保持遙遠的距離,而是說大部分時間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講「求神不能代替做事」的知識,所以孔子說「可謂知也」。而今許多自稱好儒的人竟從「敬鬼神而遠之」和亂給標點符號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兩句話裡解讀出了無神論,可謂中共邪知深入骨髓。
由周公制禮和孔子講仁(克己復禮),中華神仙皇帝的神話傳說時代演變為祖輩老師的聖言賢語時代。從前講道德,五帝時靠天子修道來統領,三代裡靠祭祖卜易來維繫。周公制禮、孔子講仁,學生尊師,逐漸確立起以祖輩老師的聖言賢語指導社會倫理的道德文化傳統,在古埃及、蘇阿巴和古印度之間,中華民族獨創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中國人培育道德很獨特,既不靠法制的法律規定和制度懲處的強制,也不靠宗教的地獄恫嚇和天國的引領,主要由有仁愛情懷的父母和老師,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和學生講仁義、從禮儀、守智信,做君子儒。從儒家文化為主導起,中國人真正的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尊老天爺實際上不如敬祖師爺。
走過中共禍亂中華大陸八十多年,如今我們不妨想想:老天爺和祖師爺,我實際最崇敬誰?而我應該最崇敬誰?
看中國首發
以「天子」修道為文化基石的中華王道政治,五百年後逐漸演變為王權政治。《周易》(王言)、《論語》(子語——朱子、曾國潘語錄等)——述評中國神傳文化的人本化·仁文化·禮教化:敬神傳統由為以人(家)為本的崇父拜師。
中華始祖首推黃帝。黃帝有兵征天下的本事,卻以文明教化方式「平天下」——統一和管理中原大地——開創「武功文治,與民休息」的開明君主政治之路。從黃帝公元前2698年息征戰,到夏啟公元前2198年廢禪讓,其間經過八帝,總共九帝五百年裡沒有戰爭,國民和美和諧的生活。或許是後來這樣的情形再沒呈現過,後人提起來總說是傳說。肉眼所見不好,難以讓人相信歷史真的美好過。其實從黃帝到禹,五百年文化或政治就演義了「無為而治」四字。那時的政治是清淨的,是由君王修道和國民樂業共同培育的「無政治」,君王無戰,臣民無訟。
可並非君王都想修道,臣民越來越好熱鬧。王道政治的美好注定不能長久。從夏朝建立到清朝滅亡,王道政治變異為王權政治:改朝換代期間通常有幾十年好亂,穩定很大程度靠謀略和利益,君王由於事功而修道日漸弱化和文化了:先為問神後為禮教,過程由夏朝、商朝到周朝初年,達一千多年。種子卻在黃帝創建的酋長聯邦國裡玄帝分禮、舜帝定刑時便悄悄地種下了。夏禹死後,啟伐有扈氏而確立權威,復興五百年前「兵征天下」的傳統。禹的後代不再修道,文治無師父照管。太康打獵縱欲失國,少康奇襲奪回政權。輕修道重武術的王權政治,承傳到商、周,立國都靠討伐,初年均現叛亂。這成為後來各王朝更換的規律。
由黃帝到夏禹,王道第一。夏朝家天下政治之後,君王治國的修道增慧大道逐漸演變成為占卜問神小路。修道的要旨在於君王循道揚德而提升自己,卜卦的要旨在於君王遇難問神而依賴上蒼。於是夏、商、週三朝,均流行占卜易術:夏易《連山》、商易《歸藏》、周易《易經》。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商紂王囚禁的時候寫下六十四卦的卦辭和爻辭——卜卦問神後得到的回答:卦辭解釋全卦的含義,爻辭解釋每一爻的意義。其卦由六爻組合成像,其像也有含義。
占卦佔到乾卦,得卦辭「元亨利貞」,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用九:「見群龍無首,吉。」佔到坤卦,得卦辭「元亨利牝馬之貞。……」像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六五:「黃裳,元吉。」
今天想讓誰暈,給上面關於乾坤的卦辭、像曰等話給他/她,一般都能聽到頭敲地的響聲。《易經》是很神秘的佔筮書。今人讀來全是些玄得知者覺得神妙,不知者莫名其妙的話。因為玄,所以關於乾坤之義就會百人百解,也會一人百思不解。春秋時期,周朝經過了五百多年,《易經》已很難讀懂了,孔子便增寫《易傳》, 以解讀《易經》。《易傳》將《易經》哲學化了,所以儒家能明理遵循。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之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易傳·系辭上》)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易傳·系辭下》)
《易經》言辭由文王所作,占卜所用;《易傳》話語由孔子撰寫,傳授義理。由此可知《周易》實乃聖王之言和聖賢之語。今人看來,無論聖言賢語,都難讀懂。然而細細讀過幾遍,或者強行背誦下來,區別還是明顯的。《易經》除像辭還能琢磨出比較確定的義理,卦辭和爻辭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元、亨、利、貞」,可解讀為,天道的法則是:創始,亨通,大利,堅貞;還可解讀為,做父親的準則是:通天,愛妻,養家,正道;修煉者還可認為是:元神通天,求利正行。總之,道家、儒家、法輪功,讀後感悟完全可以不同。而《易傳》卻相對確定,基本上就是儒家觀天象、察地理總結出來的倫理道德之義理。比如,以乾坤天地的「尊卑,上下」的序列去看世間男女、夫妻、父子、君臣的關係,那就是「男尊女卑」,是「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這是確定不移的。
「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易傳·序卦》)
由孔子開始,中國學生有了尊師傳統,其表現之一就是學生編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語錄。於是中國就有了流傳千古、後世的「子語」——《論語》、《朱子語錄》、《曾國潘語錄》等。《論語》乃華夏之地首創語錄之體,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的言行,集中地反映了孔子「仁」、「禮」、「義」 的仁義倫理思想。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作為孔子及門人的言行集,內容很多,涉及社會生活問題的方方面面。僅就上面209個字(包括標點符號),三言兩語或幾個字就談了「仁禮」、「義利」、「君子儒和小人儒」、「民知」、「求知」等五方面的問題。由於是語錄,並非論述,後來的儒生根據時代和自我的需要,這麼那麼解釋,上面的話越來越走樣。新文化運動喊民主,妻子企望也能休丈夫,兒子頂父親不想內疚,「仁禮問題根本取消,妻淫夫亂、子罵父打,只要家還在,心還有愛,也說是仁。禮是什麼,僅僅成了兩個人還不熟悉的時候的客套和虛偽,一熟悉便顯精神破落戶的真面目。富商成了成功人士,利也就當成了義,有利可圖,名校才女可以是任何富人的寶貝。義利問題也取消了。中共摧殘了真誠,真誠成了野性展現、梟聲長鳴,小人儒野草般瘋長,君子儒自梁漱溟死後絕了種。儒生消失了,西化不了的國寨人質,順著共產黨的邪勁,竟然把孔子關於「求知」的民眾途徑——敬鬼神而遠之,他的個人方式——好古敏求、怪力亂神、學人擇善,解讀成無神論了。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中華無神論或者無神論孔子。夏、商、周占卜問神小路時代,夏、商尚武,西周初年周公制禮,「周禮」和《易經》是相輔相成的。「周禮」我目前尚欠研究,只知道是《易經》之「乾坤」天地人(君子)三才之道的宗族律法、禮儀的細緻的規定,包括不同身份的人如何稱呼、站立、對話、就坐、用餐、繼產,等等。占卜問神,從夏朝到清朝朝野,到今日中共國寨民間,這條小路一直在走。就是在文革時期,我還悄悄搞過。如今失去的主要是虔敬心。孔子作《易傳》,將《周易》哲學化、義理化,是適應歷史的安排和需要,用仁義倫理和禮智教誨來使中華王權政治溫文柔和,不脫掉王道政治的衣裳。「敬鬼神而遠之」:「敬」者,虔敬也(古字一個字就要用現代文字幾個甚至一句、多句來解釋),祈禱時的態度要專心、恭敬;「而遠之」,並非跟神保持遙遠的距離,而是說大部分時間該做什麼就做什麼,講「求神不能代替做事」的知識,所以孔子說「可謂知也」。而今許多自稱好儒的人竟從「敬鬼神而遠之」和亂給標點符號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兩句話裡解讀出了無神論,可謂中共邪知深入骨髓。
由周公制禮和孔子講仁(克己復禮),中華神仙皇帝的神話傳說時代演變為祖輩老師的聖言賢語時代。從前講道德,五帝時靠天子修道來統領,三代裡靠祭祖卜易來維繫。周公制禮、孔子講仁,學生尊師,逐漸確立起以祖輩老師的聖言賢語指導社會倫理的道德文化傳統,在古埃及、蘇阿巴和古印度之間,中華民族獨創宗教神話人情化和神秘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宗法禮教道德。中國人培育道德很獨特,既不靠法制的法律規定和制度懲處的強制,也不靠宗教的地獄恫嚇和天國的引領,主要由有仁愛情懷的父母和老師,身體力行地教孩子和學生講仁義、從禮儀、守智信,做君子儒。從儒家文化為主導起,中國人真正的廟宇是家庭和學校,心目中的真神是父母和老師,尊老天爺實際上不如敬祖師爺。
走過中共禍亂中華大陸八十多年,如今我們不妨想想:老天爺和祖師爺,我實際最崇敬誰?而我應該最崇敬誰?
看中國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