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六位母親

發表:2007-05-13 23: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孟母 最知書達理的母親

相傳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 「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相傳孟子年少時逃學,他母親就把織布機上的線割斷,對他說:「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會像這些斷線一樣,成不了布」。孟子從此勤讀,終成著名的學者。

孟母沒有棍棒相加,逼迫兒子習禮,也沒有謾罵中傷其子須勤學立業,而是設法「訓」了孟子一回。孟母的高明教子法在今天看來,也讓我輩擊節讚嘆。

孝莊文皇后 最睿智的母親
孝莊文皇后,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一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

十七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須九年(1636)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生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鐘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就從這里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御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只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親、後世稱為孝莊文皇后。

岳母 最愛國的母親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

佘太君 最堅強的母親
折太君(誤稱余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週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美挂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清朝光緒年間《岢崗州志》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戶衣)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又《保德州志》云:「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亻先)違制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詔「故雲州觀察使楊業,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 (死後)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楊業傳》)。

楊業為國捐軀之後,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讚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 「一門忠烈」,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張皇后 最賢德的母親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即位,史稱明宣宗,尊皇后張氏為皇太后;自盡殉主的譚妃追贈為「昭容恭禧順妃」。二十八歲的宣宗對母后張氏十分孝敬,軍國大事多稟告張太后裁決。當時海內升平,宣宗事太后「入奉起居,出奉游宴」;四方進貢雖非珍玉奇寶,但蔬果野味而已,宣宗都要先奉上太后,自己才能享用。

宣德三年,張太后生日這一天。文武百官入宮朝賀禮畢,宣宗親自陪著太后游西苑,皇后、貴妃侍奉左右,登上萬歲山,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后祝壽,太后大喜,與兒子欣然對飲,說道:「方今天下無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樂。

宣宗連連點頭受命。大臣們又獻詞頌德祝賀大後壽誕,至日落才盡興而歸。

第二年,宣宗又陪著太后拜謁長陵、獻陵(成祖和仁宗的陵寢入宣宗騎馬在前引導,走至清沙橋下馬,親手扶著太后車駕慢慢前行。百姓們夾道迎接,山陵旁不論老少,都跪在地上,向皇帝、皇太后山呼萬歲。太后見了十分感動,對身旁的宣宗說道:「百姓之所以愛戴皇帝,無非因君王能讓他們安生養息。皇兒應愛民如子,始終如一,方不負民望!」宣宗唯唯諾諾,俯首聽命。

謁陵完畢,太后一行走過農舍。太后下車,宣召農婦親切詢問其生計如何,又踢給錢鈔飲食。村婦們感激涕零,向太后獻上農家的蔬食果品,太后欣然接受,還親口嘗了幾個,她對宣宗說道:「這是農家風味,不可不嘗。」

回宮路上,宣宗見道旁有農夫正在農田耕土,便下馬取過農具,推了三次土,對侍臣說:「朕三推已不勝勞累,何況長年累月以此為生呢?」又踢給農夫許多鈔幣。一路所過農家,都有賞賜。

宣宗在位十年,宣德九年於公元1435年得病而亡,年三十八歲。他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年僅九歲為皇太子,次子朱祁鈺。太臣們猜測,皇太后是否顧及私利,棄孫立子?也有人議論,太子年幼,不堪重任;甚至有傳言說,皇太后已取金符召襄王朱瞻**(宣宗弟弟)入宮,擬立為嗣皇帝。內閣輔臣楊士奇憂心忡忡地對楊榮說道:「我輩受先皇厚恩,理應力保幼主,扶持國祚。」

這時,景陽鐘長鳴,皇太后在乾清宮升殿,命楊榮、楊士奇率百官入殿覲見新皇帝。二楊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入見,只見張太后鳳冠霞帔,端坐上首,女官們佩刀執劍排列兩旁,好不威風!張太后命召新皇帝出見,眾人一齊跪下去,只聽見太后說:「這是新天子,年方九齡,全仗眾卿扶持!」眾大臣抬頭一看,正是太子朱祁鎮,不由欣喜萬分,三呼萬歲,響徹雲天。於是,新皇帝登位,改明年為正統元年,是為明英宗。尊張太后為太皇太后,宣宗的孫皇后為皇太后,弟朱祁鈺為王。

大臣們提出,新皇年幼,無力親政,請求太皇太后垂廉聽政。張後說:「祖宗已有成法,我等豈能壞此法度?」當即委任五名大臣一起輔政軍國大事。

對自己外家親屬,太后則嚴加抑制。彭城伯張泉、都督張升,都是太后兄弟,太后下令不許他們干預國政,每月只能於朔、望日兩次入朝。張升素有賢名,楊士奇屢次請求太后予以重用,但太后都不應允。

當時宮中有一太監名王振,狡黠多謀,權欲很重,朱高熾當太子時就隨侍左右,朱瞻基登位之後,在東宮掌權,英宗幼年時即由他照看,故尊稱他為先生。英宗即位,命他執掌司禮監,格外寵信。王振憑藉皇帝權威,擅權干政,隨意責罰大臣。太皇太后知道後,十分生氣,宣召王振入宮嚴詞斥責,以太祖時定下禁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喝令將王振處死,經英宗叩頭求情,才免去王振死罪。太后在世時的這幾年,王振一直不敢過問政事。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得了重病,她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召閣臣楊士奇、楊溥二人入宮,命內侍問兩人:「國家還有什麼大事未辦?」楊士奇寫好三道奏章,每日遞上一道,請病中的太后過目。第一,建文帝雖然逃亡不知去向,但不能削去年號,且應修撰建文帝實錄;第二,成祖朝時曾下詔,凡收藏建文舊臣方孝孺等人的遺書者,論為死罪。這一條應予取消;第三道奏疏尚未送進宮中,太皇太后已瞑目而逝。張後死後,謚號為「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昭聖昭皇后」,與仁宗合葬獻陵。

孝聖憲皇后 最幸福的母親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生於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七年),滿洲鑲黃族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和宮邸,為雍王胤禎之側福晉。

一次,雍王患時疫,病情嚴重,幾乎喪命,鈕枯祿氏侍奉慇勤,煎湯熬藥,無不週到。雍王康復後,對其尤有鍾愛。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歷於雍和宮邸。弘歷十二歲時隨父雍王初侍康熙帝,宴於牡丹臺,康熙帝見皇孫弘歷聰穎過人,十分喜愛,便接至皇宮去讀書,親自撫養,並稱弘歷「是福過於予」;連聲稱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為此,鈕枯祿氏更得雍王的恩寵。

雍王登基為雍正帝,先封鈕祜祿氏為熹妃,進而晉為熹貴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儲,將弘歷名字書寫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弘歷二十五歲即帝位,根據雍正帝遺命,母以子為貴,封熹貴妃為皇太后。

乾隆帝視其為國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大後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后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臺,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豬木蘭,皆奉陪太后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后八十萬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使太后享盡了人間的「福、祿、壽」。《裕陵神功聖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聖憲皇后四十二年,晨昏問侍,扶掖安輦,極尊養之,隆祝釐讓,善至於終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歲的太后駕薨,舉國致哀,尊徽謚號定為「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孝聖憲皇后」,葬於泰東陵。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