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7-04-03 22:17:58作者:佚名
「日本歸來,不再憤青」,當我無意識的打下以上文字時,自己也險些嚇了一跳。
是的,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槍炮」與「侵略」,我們對這個曾被我們先輩稱呼為「倭寇」的民族內心充滿了仇恨與不安。小時候,坐在高高的山崗上,聽我的外婆不止一次地講那過去的事情:如這「倭寇」就是當年我們的老祖宗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之道,趕去蓬萊的八百童男童女的後代。又如當年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圍剿,正當花季的外婆把黑炭摸在臉上跑到深山裡去逃難云云.總之,與日本人的糾葛幾乎和文革一樣成為了上一代無法抹去的記憶。
曾與好友東方小四專門討論過:與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我們是非常非常不喜歡「普遍意義上」的日本人(雖然日本平頭百姓中也有不少似寅次郎那樣的單純良善者)。大學四年,我曾仔細研讀過《菊花與刀》,試圖讀懂對這個近似有些「精神分裂」的民族。同時,我對這個與東方文化極為相似的民族又有著莫名的恐懼,這或許緣於日本盛產的各類恐怖片以及懸疑小說,如《午夜凶鈴》,把恐懼深入到骨髓,是一種典型的東方式恐怖。此外,日本小說裡的場景,無不是黑雨、孤單的人群、永遠下不完的雨幕……壓抑得讓人揣不過氣來。於是,各種印象疊加,讓我深以為日本人的變態,資本主義的冷酷。
然三月下旬幾天的日本之行,讓我看到了話語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日本。
下榻的酒店,我們習慣性的問領隊如何關照行李,被告之,在日本,行李不用人照看,絕無遺失之虞;日本的街道,在夜色中似乎纖塵不染,十分潔淨。住宿的酒店,四周靜得似乎能聽見細針落地,可見空調性能之優良;賣場裡的服務生態度謙恭熱情,除了鞠躬,就是一絲不苟的把找剩的錢一字排開在你的掌心,耐心與細膩讓人印象深刻;日本的物價體系非常堅挺,無論是在百貨,還是在機場看到的商品,只要是同一品牌同一品種,產品價格驚人的一致。
雖然有心理準備,日本建築的密集程度還是讓人吃驚。大阪和京都並無太多的高樓,只是沿途很少看見空地,延綿在高速路兩側是不斷地倉庫、樓房、平房。日本的寫字樓十分靠近公路,玻璃也是完全透明的。夜色闌珊,入夜的寫字樓依然燈火通明,透過窗戶,可見繁忙工作著的西服革履的男職員和身著短裙的女職員。深夜的東京地鐵,來來往往行色匆匆的是夜歸的上班族,雖然擁擠,每節車廂卻是井然有序,靜默無聲,並無喧嘩。
溫泉旅館服務的是白髮蒼蒼的老者,步履並無蹣跚之意。不但如此,街道上出租車的駕駛者總見鬢角斑白的老者,街道上指揮交通的警察竟然也有老年人。問起才知道,男女退休出來做並不是因為經濟壓力,主要是閑不住。再加之日本就業十分充分,只要不太挑剔,人人都能有工作。日本的國土面積只有37萬平方公里,大部分還是丘陵和山地,這麼狹小的面積上高質量地養活了2億多國民,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儘管我曾發誓不買日本車,並篤信祖輩的那句話,「中日之間必有一戰,戰則必勝」。但從接觸的日本人眼中,我並沒有讀到一絲敵意,相反,我感受到了善良、友好、禮貌和平和,日本人勤勉團結,善良理性,帶著濃重的中國文化的影子。本尼迪克特在她著作《文化模式》首頁,引用了迪格爾印第安人的箴言:「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了他們的生活。」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日本嗎?我試圖回到《菊花與刀》裡尋找答案。
回頭說說本尼迪克特的《菊花與刀》,這是一本從外國人視角觀察日本宗教、經濟生活、政治或家庭的書。菊花與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代表的是美。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徵,代表的是勇氣、忠義和名譽。二者組成了這個國家不可思議的雙面國畫,象徵著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好斗又和善。有西方學者將日本稱為「精神分裂的民族」,的確有他的道理。被稱為甲斐之虎的日本戰國時期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以孫子的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屢破強敵。這種風林火山的用兵之道也溶入到了日本人的個性之中,時而安靜,時而暴烈,看過北野武的電影的朋友應能理解我說的這種狀態。
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文化是不同於歐美「罪感文化」的「恥感文化」,這是源於日本的社會組織原理是不同於歐美「個人主義」的「集團主義」。「恥」,就是不可做出丟臉的事。遭遇天災導致社會大混亂時,很少有日本人會乘隙為非作歹,正是這個「恥文化」的作用。在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時間內,乖乖送出瓶、罐、可燃、不可燃、再利用等被分類得一清二楚的垃圾,也是這個「恥文化」。這是一種無形的社會枷鎖,在日本,比法律更有力。此外,無論是本分、義理、忠誠,還是名譽、修養、恥感幾乎都和日本的武士道有關。武士道精神就像日本人道德生活中的指揮棒,就是這個武士道幫助日本完成了化蝶般的明治維新,也是這個武士道挑起了二戰亞太地區的戰火,還是這個武士道令日本在戰後於一片廢墟中實現再出發。
我們的老祖宗說過,「師以長技以治夷」。俺的朋友「東方小四」告誡我們,承認別人的優秀,反省自身的不足,明瞭總體的格局,我們才有可能,一天比一天更睿智。我們要學習日本人在細節上的認真,正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處」不近情理的認真執著,才讓不招人待見的日本人,生產出招全球市場待見的商品。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二戰後日本企業「軍國一體」的發展背景和部分日本商人潛藏的偏俠陰騭。但是,對日本,似乎不應該只是謾罵。罵街不會對日本有絲毫的損害,也不會增加我們自己的力量,健康的民族理應智慧和理性。
是的,我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槍炮」與「侵略」,我們對這個曾被我們先輩稱呼為「倭寇」的民族內心充滿了仇恨與不安。小時候,坐在高高的山崗上,聽我的外婆不止一次地講那過去的事情:如這「倭寇」就是當年我們的老祖宗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之道,趕去蓬萊的八百童男童女的後代。又如當年為了躲避日本鬼子的圍剿,正當花季的外婆把黑炭摸在臉上跑到深山裡去逃難云云.總之,與日本人的糾葛幾乎和文革一樣成為了上一代無法抹去的記憶。
曾與好友東方小四專門討論過:與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我們是非常非常不喜歡「普遍意義上」的日本人(雖然日本平頭百姓中也有不少似寅次郎那樣的單純良善者)。大學四年,我曾仔細研讀過《菊花與刀》,試圖讀懂對這個近似有些「精神分裂」的民族。同時,我對這個與東方文化極為相似的民族又有著莫名的恐懼,這或許緣於日本盛產的各類恐怖片以及懸疑小說,如《午夜凶鈴》,把恐懼深入到骨髓,是一種典型的東方式恐怖。此外,日本小說裡的場景,無不是黑雨、孤單的人群、永遠下不完的雨幕……壓抑得讓人揣不過氣來。於是,各種印象疊加,讓我深以為日本人的變態,資本主義的冷酷。
然三月下旬幾天的日本之行,讓我看到了話語體系之外的另一個日本。
下榻的酒店,我們習慣性的問領隊如何關照行李,被告之,在日本,行李不用人照看,絕無遺失之虞;日本的街道,在夜色中似乎纖塵不染,十分潔淨。住宿的酒店,四周靜得似乎能聽見細針落地,可見空調性能之優良;賣場裡的服務生態度謙恭熱情,除了鞠躬,就是一絲不苟的把找剩的錢一字排開在你的掌心,耐心與細膩讓人印象深刻;日本的物價體系非常堅挺,無論是在百貨,還是在機場看到的商品,只要是同一品牌同一品種,產品價格驚人的一致。
雖然有心理準備,日本建築的密集程度還是讓人吃驚。大阪和京都並無太多的高樓,只是沿途很少看見空地,延綿在高速路兩側是不斷地倉庫、樓房、平房。日本的寫字樓十分靠近公路,玻璃也是完全透明的。夜色闌珊,入夜的寫字樓依然燈火通明,透過窗戶,可見繁忙工作著的西服革履的男職員和身著短裙的女職員。深夜的東京地鐵,來來往往行色匆匆的是夜歸的上班族,雖然擁擠,每節車廂卻是井然有序,靜默無聲,並無喧嘩。
溫泉旅館服務的是白髮蒼蒼的老者,步履並無蹣跚之意。不但如此,街道上出租車的駕駛者總見鬢角斑白的老者,街道上指揮交通的警察竟然也有老年人。問起才知道,男女退休出來做並不是因為經濟壓力,主要是閑不住。再加之日本就業十分充分,只要不太挑剔,人人都能有工作。日本的國土面積只有37萬平方公里,大部分還是丘陵和山地,這麼狹小的面積上高質量地養活了2億多國民,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儘管我曾發誓不買日本車,並篤信祖輩的那句話,「中日之間必有一戰,戰則必勝」。但從接觸的日本人眼中,我並沒有讀到一絲敵意,相反,我感受到了善良、友好、禮貌和平和,日本人勤勉團結,善良理性,帶著濃重的中國文化的影子。本尼迪克特在她著作《文化模式》首頁,引用了迪格爾印第安人的箴言:「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了他們的生活。」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日本嗎?我試圖回到《菊花與刀》裡尋找答案。
回頭說說本尼迪克特的《菊花與刀》,這是一本從外國人視角觀察日本宗教、經濟生活、政治或家庭的書。菊花與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徵意義的兩種事物。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代表的是美。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徵,代表的是勇氣、忠義和名譽。二者組成了這個國家不可思議的雙面國畫,象徵著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好斗又和善。有西方學者將日本稱為「精神分裂的民族」,的確有他的道理。被稱為甲斐之虎的日本戰國時期第一兵法家武田信玄,以孫子的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屢破強敵。這種風林火山的用兵之道也溶入到了日本人的個性之中,時而安靜,時而暴烈,看過北野武的電影的朋友應能理解我說的這種狀態。
本尼迪克特認為,日本文化是不同於歐美「罪感文化」的「恥感文化」,這是源於日本的社會組織原理是不同於歐美「個人主義」的「集團主義」。「恥」,就是不可做出丟臉的事。遭遇天災導致社會大混亂時,很少有日本人會乘隙為非作歹,正是這個「恥文化」的作用。在指定的日期、指定的時間內,乖乖送出瓶、罐、可燃、不可燃、再利用等被分類得一清二楚的垃圾,也是這個「恥文化」。這是一種無形的社會枷鎖,在日本,比法律更有力。此外,無論是本分、義理、忠誠,還是名譽、修養、恥感幾乎都和日本的武士道有關。武士道精神就像日本人道德生活中的指揮棒,就是這個武士道幫助日本完成了化蝶般的明治維新,也是這個武士道挑起了二戰亞太地區的戰火,還是這個武士道令日本在戰後於一片廢墟中實現再出發。
我們的老祖宗說過,「師以長技以治夷」。俺的朋友「東方小四」告誡我們,承認別人的優秀,反省自身的不足,明瞭總體的格局,我們才有可能,一天比一天更睿智。我們要學習日本人在細節上的認真,正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處」不近情理的認真執著,才讓不招人待見的日本人,生產出招全球市場待見的商品。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二戰後日本企業「軍國一體」的發展背景和部分日本商人潛藏的偏俠陰騭。但是,對日本,似乎不應該只是謾罵。罵街不會對日本有絲毫的損害,也不會增加我們自己的力量,健康的民族理應智慧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