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漢思親切 借個老娘過大年

發表:2007-03-02 08: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俺媽得病走得急,那年她才49歲。幾十年來,我沒有享受過母愛,心裏總覺得酸酸的,尤其到了節日更難受。」2007年2月26日,45歲的河南周口的劉志營說,母親在世時對他疼愛有加,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年齡的增長,他越發思念起母親,「如果母親活著,可以帶她游鄭東新區、看鄭州新貌,好好盡盡孝道……」 由于思念母親心切,他慢慢產生了一種想法:「借」位老人當媽一起過大年。

故事一:

2007年2月26日,河南鄭州,除夕一起吃餃子、隔三岔五探望老人……45歲漢子劉志營通過報紙征到母親後,數日來用行動給老人送去關愛,濃濃親情感動著老人。風和日麗,劉志營找來平板車推著剛剛病癒的母親,到附近村莊看大戲,一路上引得不少老人羨慕。

除夕夜一起吃餃子

26 日下午,在二七區愛馨老年公寓,78歲的宋蘭英老人吃過藥,嘴角露出淺淺笑意,「感到總算好了,一會兒娃兒帶我出去轉轉,心裏樂呵著哪」。同屋的李大媽看到這一幕,拉著記者的手連稱羨慕——大年三十晚上,劉志營和兒子帶著餃子、酒菜,來到老年公寓跟宋蘭英一起過大年,人到屋裡剛落座,就趕緊張羅著擺放桌椅,邀請同屋的其他老人一起慶賀新年,「吃過飯,他還向宋姐掏出了新年禮物,一雙新棉鞋、一條新褲子,感動得老姐姐直掉淚。」李大媽動情地說,在老年公寓裡,有不少孤寡老人,大家平日裡儘管有說有笑不感到孤獨,但逢年過節舉家歡樂團聚的時候,每個人心裏難免有些失落,而劉志營特地跑過來和他們一起過年,老人心裏甭提多高興了。

李大媽說,大年初二那天,宋蘭英突然感冒了,她的女婿跑前忙後侍候,劉志營知道後,幾乎天天過來照看她。「輸了幾天液,到今天病總算好得差不多了。」 接過話茬,宋蘭英大媽笑吟吟地說,得病這幾天,劉志營忙前忙後的,真得好好感謝他。「娘,這話您說哪兒去了,這是當兒子應該做的事兒。」在一旁,劉志營羞赧地搓著雙手,微笑著說。

屋外春風和煦,幾位老人坐在屋檐下晒太陽,不時有孩童放的風箏從頭頂掠過,老人們喜悅之情掛滿臉龐。母親生病在屋裡悶了幾天,劉志營和老人商量後決定,趁著好天氣帶老人出去轉轉。

好天氣推母親看戲去  

「俺娘腿腳不靈便,今天我過來的時候,特地找輛平板車推著俺娘轉轉。」等宋蘭英老人收拾妥當,劉志營趕緊找來木板把平板車尾封住,防止母親坐上後身子往下滑。他又通過老年公寓工作人員借來床單、棉被鋪車上,一切收拾完畢,劉志營和兒子攙扶著老人從屋裡走出來。看老人上車不方便,劉志營父子倆乾脆把老人抱到車上,「我胖,別累著你們了。」宋蘭英老人心疼地說。「沒事兒,娘您就安心坐上面吧。」劉志營說。

平板車起程了,劉志營弓著腰推車,兒子在一旁扶著車,不時幫父親添把力氣。老人看著孩子在街頭玩耍、柳綠草青,頻頻抬頭告訴劉志營,她感到太興奮了,「腿腳不活便,我在老年公寓住兩年了,也沒到這緊挨著的高寨村轉轉」。

父子倆推著平板車行走在村子裡,不時吸引了路人駐足觀看,多位老人見此情形,直羨慕宋大媽命好,「生養的孩兒恁孝敬」。在街頭,劉志營聽說村裡正唱戲,和母親一商量隨即掉轉車頭,要帶老人去看戲,「十來年了,自個兒身體不好,一直沒有看過戲。」宋大媽認真地說。路上,老人關切地告訴劉志營,她的病基本痊癒了,生活能夠自理,別再為她的身體擔心,得抓緊時間找個門面房,把早餐店做起來。和記者交談中,劉志營說年前他租賃的房子由於城市建設需要拆遷,至今飯店選址還沒有定下來。老人聽到談話,顯得頗為緊張,「告誡」劉志營以後少來她身邊,盡快把新飯店張羅好,她才感到放心。

母子情感動看戲人

十多分鐘工夫,劉志營推著平板車來到高寨中街唱戲現場,一位老人看到劉志營,湊到近前仔細看了片刻,立即興奮地高聲喊道:「你就是大河報報導的那個征母親的?!」劉志營微笑著點點頭,只見這位老人隨即大手一揮,示意擁堵的人群分散出小道,好讓劉志營推著平板車往前走,距離戲臺更近些。

在人群中,一位陳姓男子自行車阻擋住平板車,劉志營上前示意他挪一下,他二話沒說推著車子打算避讓,由於空間狹小難動彈,他乾脆把車子舉在半空,讓平板車過去。距離戲臺約15米,老人坐在平板車裡,可以看到演員表演,劉志營才把車子停下來,「唱的啥戲啊?俺娘來得晚對劇情不瞭解。」在人群裡站定,劉志營隨即向身旁的觀眾打聽戲名,瞭解到大概情況,他趕緊告訴了母親,好讓老人觀看時心裏有譜。

「娘,給您買串冰糖葫蘆,酥得很,您能咬動。」讓兒子扶著平板車,劉志營到附近買來「零食」,讓母親看戲時吃。「咦,你咋又給我花錢了。」老人推讓著不要,囑咐劉志營過日子得「摳門些」。最終,劉志營硬把冰糖葫蘆塞到了老人手裡。老人輕輕咬一口,激動得眼角掛著淚珠,欠身從兜裡掏出10元錢,硬要遞給劉志營讓他買包煙抽。「娘,您的心意我領了,這錢我不能收。」娘兒倆你推他讓,讓數位看戲者嘖嘖稱讚。

一個小時後,天氣逐漸轉涼,劉志營用平板車推著母親返回老年公寓。「和老人相識是緣分,我會珍惜這段親情,用我的愛心和行動,讓老人的晚年過得更健康、幸福。」採訪中,劉志營不止一次說出發自心底的話,並且用行動履行著他對這份親情的承諾。雙方相處得久了,宋蘭英老人也漸漸地把他當作自家人,舉手投足間流露出母子深情。

和兒子一起看戲,老人發自內心地高興。


故事二:

「俺媽得病走得急,那年她才49歲。幾十年來,我沒有享受過母愛,心裏總覺得酸酸的,尤其到了節日更難受。」昨天,45歲的劉志營說,母親在世時對他疼愛有加,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年齡的增長,他越發思念起母親,「如果母親活著,可以帶她游鄭東新區、看鄭州新貌,好好盡盡孝道……」

由于思念母親心切,他慢慢產生了一種想法:「借」位老人當媽一起過大年,給老人端吃端喝,帶她去想去的地方,重新體會做兒子的感覺。

他的想法是否一時心血來潮?家人有什麼意見?鄰居有何看法?2007年2月7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中午12時許,在二七區馮莊村一棟民房裡,記者見到了劉志營父子倆。房間收拾得很乾淨,桌子上,劉志營父親的遺像擦得光亮。望著父親的遺照,他的思緒難以平靜,手裡握著寫給母親的祭文,淚水在眼圈裡打轉兒,慢慢道出了母親留在他心底的記憶—-

念母之孝

吃頓雞蛋,先讓婆婆動筷

劉志營說,他老家在周口淮陽,2000年他和妻子帶著兒女來鄭州發展。1962年母親生他時已雙目失明多年,3個姐姐聽到弟弟降生,和體弱多病的奶奶喜不自禁。那個時候,正值國家三年自然災害,家家難有充足糧食餬口。他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平添短暫喜悅後,很快又使大家陷入生活的困頓:母親懷孕時嚴重營養不良,劉志營出生後僅有成年人拖鞋大小,儘管母親在坐月子,每天依舊要吃麩皮度日。奶奶為了改善兒媳產後頭餐,邁著三寸小腳,一步一挪跑遍全村才找到3枚雞蛋,「雞蛋湯從鍋裡舀出來,俺媽說啥也不吃,非得奶奶吃了她才動筷。」劉志營動情地說,聽姐姐們說,經過很長時間爭執,婆媳兩人最終達成「妥協」,奶奶吃一個,媽媽才勉強把另外兩個雞蛋吃掉。
憶母之慈

和藹可親,從不打罵孩子

劉志營說,母親雙目失明,緣於大姐出生後不久,染上一場不明原因的大病。在他的記憶深處,母親身高1.7米,說話做事和藹可親,從來不打罵幾個孩子,尤其是他作為家庭獨子,母親更是悉心疼愛。

劉說,在他10歲左右時,一次他和妹妹到田裡割草,自己耍小聰明偷懶,獨自躲在樹陰下睡著了。妹妹早早割完草回家,全家人遲遲不見他回來,急得召集親友四處尋找。幾個小時過去了,母親得知在樹陰下找到劉志營時,氣得臉龐通紅,舉起巴掌要打,「我怯怯地喊聲‘媽’,她突然把手收回,一把把我摟在懷裡,摟著我只顧流淚」。

因為母親怕失去兒子——在她接受的傳統觀念裡,無後為不孝之大,假如兒子不見了,咋向婆婆交代。

悲母之逝

因病去世,母愛就此斷線

1976年年底,劉志營說對他來說是悲情「絕望」的一段時光。
那年農曆十一月,父親在村大隊飼養牲畜時突然得了胃穿孔,他和妹妹年齡小,又適逢大姐、二姐相繼生孩子,到醫院侍奉父親的重任就落到三姐肩頭。一連 20多天,父親和三姐始終沒回家,他和妹妹就瞞著母親說,爸爸到縣城拾煤渣了,三姐跟去幫著做飯。儘管母親看不見他們的表情,但從兩個孩子的語氣裡,已隱約地感到些不祥,她雖然應和著說「沒事就算了」,但是一直兀自坐在板凳上,靜靜地發呆。

「你伯(父親)出事兒了,他得了重病!」農曆十二月初,鄰居和他閒聊時無意中把父親得病的消息透露給了母親,她恍惚的情緒更加悲切,天天以淚洗面。農曆十二月二十六,父親痊癒回到家,不料母親卻發起高燒。家裡沒錢找大夫,姐姐就燒些開水,讓母親多喝些降溫。第二天晚9時許,母親身上的汗水出得厲害,躺在床上直打哆嗦。三姐抱著媽媽的頭,嚇得不停地哭泣並端水餵媽媽,她努力張嘴卻難以喝下去。

此刻,劉志營感覺情況不妙,奪門跑出家門,步行1.5公里到鄰村找大夫。馬上要過春節了,這名中醫正張羅著包餃子,不願去現場醫治,就根據劉的描述開了幾服中藥。但母親喝過中藥後,病情非但沒有好轉,身子反而顫抖得厲害,「她沒有挺過臘月二十八,人就不行了。」劉志營說,他從小受到母親的寵愛,突然面對母親的離開,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會是真的,但他只能用哭泣作為兒子對母親的追念。

征母之情

想找個媽,重拾久違親情

劉志營說,母親去世多年後,他曾經多次勸說父親找個老伴,但均遭父親的拒絕。2003年父親過世後,每到春節他看著別人攜妻帶子,拎著物品看望父母,心裏總感到不是滋味。
就這樣年復一年,高中畢業的劉志營思念母親時,就把心中壓抑的情緒寫了下來。他在《你應該是個孝順兒女》中寫道:「……這麼多年風雨都過去了,對待母親,對待像母親一樣的老年人,也許自身(遭遇)的緣故,總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在裡頭;總想把壓抑多年的情愫獻給陌生老人,把她當作親娘,好好盡盡孝心……」

最近幾年,劉志營在馮莊村開了個早點店,每每有老年人來吃飯,他都顯得格外親切,端上飯菜噓寒問暖甚至不收錢。

「那個孩兒真不賴啊。」2月7日下午,在他開的早點店附近,一位姓陳的大媽豎起大拇指說,劉志營待每位老人都很親切,比個別人對自己親生父母都有愛心。

而劉志營的妻兒和姐姐們對他想找個「媽」的想法也表示支持。「俺爸有這份孝心讓我很感動。」劉志營21歲的兒子說。

劉志營說,想征尋的「老媽」「戶籍不限,經濟能力無所謂,只要老人60歲以上、孤寡獨居,和我的母親有幾分相像,願意接受我這個兒子,我春節時一定會帶著妻兒、禮物上門探望、孝敬她,盡到當兒子的一片孝心。」

劉志營說,和老人經過短暫相處後,如果老人同意收養他,自己甚至願意到民政部門辦理收養關係,侍奉她養老送終。

開物律師集團鄭州事務所段建國律師認為,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劉志營先生年過中年有此想法,值得讚賞。從實際情況看,老人和劉先生雙方互相同意後,可以到當地民政部門辦理收養手續。


故事三:

2007年2月11日,在鄭州二七區愛馨老年公寓,劉志營見到征來的78歲母親,一下子扑到跟前噓寒問暖,執意為媽媽洗腳,沉寂心底31年的夙願終於了卻。儘管母子倆初次見面,但是純真的情感讓彼此的心拉得更近,兩人相擁喜極而泣……
見母前買禮品

心激動地跳起來  

前天下午,二七區愛馨老年公寓的高麗麗主任說,她從本報看到劉志營先生想徵個媽媽一起過大年的事後,隨即告訴了老年公寓的宋蘭英——老人今年78歲,沒有生育男孩,兩個女兒也在幾年前先後去世。一輩子沒有兒子,活到暮年突然有人認「媽」,老人聽後十分高興,表示同意接受劉志營這個兒子。

當晚10時許,記者把此事告訴了劉志營,電話裡他激動地說:「太好了,我得好好準備一下。見俺娘哩,不能穿得邋遢!」在一旁,劉志營的兒子劉浩振聽到這信兒,急得衝著話筒說要陪著父親一起去,「感受祖孫情」。

昨天,父子倆起床洗刷完畢,劉志營把頭髮梳理乾淨,兒子特意換上西服,皮鞋擦得光亮。「第一次見媽媽,我激動得心都快跳出來了。」劉志營說。從家裡出來,兩人趕到附近市場買些砂糖橘、蘋果,並特意買了12雙男女款襪子,準備送給老年公寓的老人。

見到母幫洗腳

淚縱情地流下來  

11 日上午10時40分許,在二七區愛馨老年公寓,劉志營父子倆由工作人員引薦,提著禮品和宋蘭英老人見面。「大媽,這就是劉志營,您等待的兒子。」 聽著工作人員的介紹,坐在輪椅上的老人不由得把身子往前探,伸出雙手召喚。劉志營趕緊走到她跟前,兩雙手緊緊握在一起。「娘,從今兒起我就是恁孩兒了,我得好好孝敬您」。也許是兩人對親情同樣強烈渴望,娘兒倆沒說幾句話,心中激盪的情感就難以控制,相擁著喜極而泣。老人聲音哽咽,老淚縱橫;劉志營難控情緒,把臉扭向一旁抹下眼淚。

「媽,該過年了,讓我給你洗洗腳吧。」情緒稍微平靜後,劉志營拆開帶來的襪子,請工作人員幫忙找些溫水,說著彎腰替老人脫去棉鞋。「不用洗了,咱們說會兒話吧。」和兒子初次見面,他便央求著洗腳,老人有點難為情,拽著劉志營的手堅決不同意。「老姐姐,娃兒有這份心情,你就接受吧。」在屋裡,其他老人見此情形,紛紛湊到跟前做宋蘭英的思想工作。在一旁,孫子劉浩振一聲聲奶奶,央求老人接受爸爸的這份孝心。

最終,老人「執拗」不過劉志營,嘴角露出淺淺笑意,同意洗腳。「媽,水涼熱咋樣?」劉志營把老人雙腳輕輕放在盆裡,伸手撩起水珠澆腳面,老人笑吟吟地點頭說:「水溫中,不涼不熱。」「我太幸福了,這一幕,我盼望了31年。」劉志營幫老人洗罷腳,用毛巾把水珠擦乾淨,雙手捧起老人的腳,把臉頰貼到腳面久久不願放下。「俺媽去世的時候,我那年才14歲,整天被她寵著愛著,根本不會想起給她洗腳。」劉志營動情地說,生命不能重來,會更珍惜眼前這位媽媽,用自己的方式去孝順她。

隨後,經過劉志營不停「說服」,屋子裡其他11位老人,也都先後接受了劉志營洗腳。

訴衷腸拉家常

情緊緊地捆一起

「嚐嚐帶俺來的砂糖橘,很甜哩。」劉志營洗罷手,拿著砂糖橘挨個分發給老人,走到母親跟前他顯得格外照顧,剝掉皮塞到老人手裡。「這娃挺喜歡人哩。」在屋裡, 80歲的賈百振老人羨慕地說,他們到了垂暮之年,日子過得好孬無關緊要,最主要的是內心常常感到失落,「孩兒們都說工作忙,老人能理解,但還是希望他們常到身邊看看……」
窗外微風徐徐,陽光照在公寓裡,即將吐出新芽的柳樹吸引了數隻麻雀追逐嬉戲。劉志營父子倆推著輪椅,帶老人去院子裡四處走走。劉志營邁著緩慢的步伐推著輪椅上的老人,相互交談著各自家中的事,說到開心事發出爽朗的笑聲。

宋蘭英老人說,她老家在登封,和丈夫結婚後育有兩個女兒,老伴20年前去世,自己跟隨女兒生活。不料幾年前倆閨女先後因病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老人悲痛得淚水幾乎哭干。一年多前,由於身患高血壓落下輕微偏癱,生活越來越不能自理,二女婿怕自己去上班後讓老人獨自在家裡有閃失,就和她商量來敬老院。 「他可是個孝子,隔三差五過來看我。」交談中,老人提及傷心往事,淚水不時徘徊在臉龐,話題轉移到女婿時,她緊繃的臉上才露出幾絲笑容。

「俺老弟工作忙,平時我過來勤些,幫他分擔些。」接過話茬兒,劉志營輕輕為老人擦去淚痕……

「劉先生有這份孝心,我會跟他比著對老人好。」昨天下午,記者電話聯繫到老人的女婿李先生,他稱上午手頭的工作沒處理完,難以脫身去現場和劉志營相見,心裏感到有些遺憾,「我的父母已去世,我把岳母當做親娘待」。

許心願攜母游

孝悄悄地開始行

「我40歲學會騎自行車,那個時候興奮地到二七廣場、中原路逛,這幾年不知道那兒變成啥模樣了。」老人感慨地說,退休前她在鄭州一家針織廠上班,做針線活很有一手,曾經設想把鄭州的景點繡出來,後來給女兒帶孩子,就把這事耽擱下來,「現在手活動不靈便,實現願望難了」。

聽媽媽說完這事,劉志營興致更加高漲,在他的記憶裡,母親儘管雙目失明,但是穿針認線準確得很,「恁倆做衣服都很巧呀。」劉志營和老人約定,從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他用平板車推著老人去看二七紀念塔,遊覽鄭東新區。

「中,就按你說哩。」劉志營和老人交談著,母子倆笑聲不斷,初次見面的拘謹慢慢消除。兩人認真地說,對待這份「晚來」的母子情,今後還需要進一步溝通瞭解,讓心貼得更近。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