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中秋節,未來氣候轉涼的型態將越來越明顯,按照中醫的觀點,這個時節最容易影響肺、皮膚與大腸,可多食用「潤燥」的補品;另外,有過敏體質的人也要注意保養,以免氣喘、過敏性鼻炎發作。
入秋後,由於氣候較乾燥,濕度偏低,喉嚨或皮膚經常會感到乾燥不適,甚至發生燥咳、支氣管炎或皮膚痒等症狀。
這個時節若能趁氣溫尚未急遽下降前,藉中藥與食物先保養一番,在飲食上特別注重「潤燥」,就可以減少寒冬時跑醫院的次數;而多吃一些可保濕的食物,如山藥、白果、蓮藕、梨子或烤甘蔗等,配合決明子、百合、淮山、白木耳等中藥材,都是相當好的秋季養生食物。
也因為乾燥的天氣較容易發生咽喉乾澀、皮膚乾燥,酸性的食物就具有生津養陰的作用,林文勝建議,運用山楂、烏梅泡茶或生吃,是最佳的養生食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蘇珊玉指出,秋涼較易引發肺系和皮膚疾病,過敏性疾病尤其明顯,特別是在空氣乾燥且氣溫變化大的秋季開始發作,進入冬天後,寒冷引發過敏的程度會更劇烈,最近這段期間,雖然早晚溫差明顯,但還不到冰冷刺骨的階段,建議病患先採取預防措施。
她說,中醫治療過敏性疾病的方法,就是調整體質,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寒熱虛實,給予不同的中藥。例如寒性體質的過敏性患者,秋季時可服用溫性抗敏中藥,如人參、黃耆、白朮、肉桂、當歸等,來降低體質的寒性;至於熱性體質者的過敏性患者,則應取涼潤性抗敏中藥,例如麥冬、沙參、桑白皮、玉竹、天花粉等,以緩和體質的熱性。
另外,食療也是調整體質的好方法,最容易上手的,就是取枸杞5錢、紅棗10枚,和烏骨雞或排骨同燉,藉以改善寒性體質;反之,若想改善熱性體質,可取麥冬5錢、百合5錢與粥同煮。
不過,寒性體質可細分為陽虛型、氣虛型和血虛型,熱性體質包括陰虛型和陽熱型,蘇珊玉認為,一般人很難自行判斷,最好請中醫師確定,才不至於補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