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16歲的福建男孩林傑10月2日在紐約曼哈頓下城投東河自殺又一次震驚了華人社區。命喪風景如畫的東河,花季少年留給人們的除了惋惜、驚嘆,還有個大問號:他為什麼要自殺?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華裔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的關注。
花季男孩跳河自殺
從林傑的家人、同學口中記者得知,林傑早已被學校開除,每天流連於網吧,經常打架鬧事。而他的「不開心」也就導致了他下定決心跳河自殺。
還在林傑9歲的時候,他就與母親從福建老家長樂一起前往日本居住,從說中文到說日語,從四口之家的寶貝到同學欺負的對象,小小年紀的林傑在日本的一年中用盡各種方法想與當地小朋友融合在一起。而好不容易等到他已經會說日語了,6年前母親李玉珍又帶著他和姐姐到了美國。從加州到紐約,林傑在6年的美國生活中不知道與媽媽搬了多少次家。
性格內向的林傑從不與媽媽說起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但作為母親,李玉珍知道兒子在美國並不開心。但無奈忙於賺錢養家,李玉珍只能帶著兒子隨著工作搬來搬去。
林傑投河的地方風景如畫,事隔多日,人們是否會想起他年輕的生命
作為母親,李玉珍盡量滿足兒子生活上的需要,做飯、洗衣服,和給兒子零花錢,但她卻不知道,兒子需要的是更多物質之外的母愛。
到紐約後,李玉珍和林傑一直住在法拉盛,而林傑也順理成章地就讀於法拉盛江邦高中,他對學校裡其它族裔孩子對他的歧視非常不滿,而英文不好、學習成績差的他也常常是其它同學的笑柄。李玉珍不記得從什麼時候林傑開始逃課,更不知道兒子總是跟學校裡的壞孩子在一起打架。直到一年前的一天學校把林傑開除,李玉珍才開始想辦法為兒子轉學。
搬到華埠後,事情並沒有好轉的跡象,由於沒有學校肯接收林傑,年僅15歲的林傑便成了一個每天流連於街頭的輟學生。無所事事的林傑從李玉珍那裡拿來零花錢便去網吧玩,慢慢的打架、夜不歸宿對林傑來說成了家常便飯。
一個月前,林傑開始表現得很乖,每天都回家,這讓母親非常開心。出事那天下午,林傑與幾個朋友去法拉盛打架,回到華埠後給李玉珍打了個電話:「我在網吧,朋友出事了,我心情不好。」誰知這個電話便成了母子之間最後的訣別。
性格內向,從未與家人鬧彆扭、吵架的林傑就這樣去了。不知道縱身跳入河裡的林傑那一刻想些什麼,是媽媽,是朋友,還是告別那些被人恥笑的過去。
大多數新移民家庭移民到美國,都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將來。輾轉從日本到美國的李玉珍是否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都說華人家長最重視子女教育,子女能夠考上名校,成為出色的醫生、律師是許多父母的心願。到美國尋找黃金夢的家長們,是否想過美國這片土地是否也適合他們年幼的子女呢?
專家解析林傑事件 華人子女教育問題引發關注
多年來致力於提高華人子女教育的紐約華人家長聯合會會長周艷霞女士認為,林傑事件值得家長和學生們深思。周艷霞說,許多華人家長移民到美,對美國的教育體制不清楚,但無論怎樣,家長都有義務通過各個渠道瞭解教育體制。
首先來講,在中學生每年180天的上學時間內如果學生曠課次數達到18天以上,也就是10%以上,他就會被學校勒令退學。
如果學生在某些主要課程接連缺課,班主任就有權利把學生這門課取消,讓學生下學年重新再修過。另外,學校裡都有許多行為規範 (Discipline Code),一旦學生犯規(例如打架、帶刀槍、性侵犯等),校長有權利開除學生。雖然校內規範複雜嚴謹,但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遵守。假如學生曠課多次,學生家長就會被請到學校與教育專員談話。
林傑的母親或許由於語言不通、工作時間長等原因並沒有經常去學校瞭解林傑的學習情況,所以與校方交流不夠,才導致兒子被開除。
法拉盛25學區社區委員、資深教育專家朱寶玲聽到林傑投河自盡的消息感到非常心痛:「家長們都是為了孩子在美國打拼,但和孩子缺少溝通,一失足成千古恨,希望這樣的事情再也不在社區發生。」
朱寶玲表示,林傑生前所在的法拉盛江邦高中人數較多,大約在2000人左右。校內輔導員一個人要負責照顧超過600個孩子,許多需要幫助的孩子卻很少能得到適當的輔導。
朱寶玲認為小班制、減少高中人數是讓學生成績提高的首要條件,假如一個輔導員可以照顧幾十個孩子,學生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上需要的幫助都能夠得到解決。
雖然紐約市有一些專門接受「問題學生」的學校,但超過18歲以上帶刀、有暴力傾向、打架鬥毆的學生有一大部分都會送去感化院、少年法庭和家庭法庭去。像林傑這樣的孩子並不是被中學勒令退學就一無是處,家長可以通過與市教育局或者與朱寶玲這樣的學區委員溝通,把孩子送去適當的機構,讓他們不再流連在街頭。
林傑生前參加了一些學生之間的小團夥,經常講哥們義氣幫人打架,朱寶玲認為,孩子參加幫派、社團是渴望一種「認可」(Identity)。當他們在學校不被其它學生和老師認可,回到家中又遭到父母的責罵,在幫派中他們可以在有一樣生活經歷的「朋友」中變得輕鬆,他們的所作所為被認可,所以這些孩子才會不顧家人的反對而參加幫派活動。
朱寶玲表示,如果家長能夠在下班後與孩子做少許交流,或者不用強硬的態度責罵孩子,會比較容易和孩子溝通。
當得知林傑的母親李玉珍多年來一直居無定所時,朱寶玲認為家長不斷搬家的做法是對孩子最不好的舉措之一。孩子在13至16歲期間是青春期,他們的生理、心理和情緒上變化都非常大,尤其他們的內心非常不穩定。如果在這段期間內不斷搬家,孩子剛剛適應一個環境就又要重新開始,時間一長孩子的不穩定性就越來越嚴重,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安心。
對於不少華人學生因語言不通在學校受到排擠,紐約羅徹斯特大學教育學博士、紐約市蘇域柏高中資深心理輔導專員黃金利博士建議家長可以把子女送去雙語學校。
黃金利說:「對於新移民的孩子們,由於語言的關係,使他們不能和其它孩子融在一起,那麼家長們可以聯合到學校為孩子爭取受雙語教育的權利。」
如果新移民家長對美國的教育體制不瞭解,可以參加社區舉辦的免費教育講座。家長座談會或教育座談會,可以讓家長學到一些學校裡面新的政策、新的課程等。
同是高中生 華裔子女異國求學困難有誰知?
不少人都說,孩子年紀小到美國,不需要多久就能適應當地的生活。無論從語言上還是生活上,都誤認為孩子能夠很快融入到美國社會當中去。其實不然,教育專家認為兒童心智不成熟,在換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時會出現牴觸情緒,只有家長細心開導,孩子才能很快渡過「非常」期。
19歲的黃力超目前就讀於傑曼哈頓日夜高中,與林傑一樣,他也是剛剛到美國不久的新移民。目前仍然在學校上ESL課程的黃力超表示,美國與他想像中的不一樣。不僅語言上的障礙很難突破,交朋友也很難。林傑所經歷無奈、迷失,黃力超和其它千千萬萬個新移民學生也都經歷過。
黃力超的父親是一名普通的藍領工人,平時在學校成績普通的黃力超每天回家都要做功課,由於父母無法在學習上給於幫助,他只能求助於學校的其它中國同學。他說:「我們學校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學生,有問題時他們都很樂意幫忙。而且學校有許多助教,學習上不懂的地方很容易解決。」
說起林傑,黃力超表示,他所在的學校打架鬥毆的學生也有,但他認為交什麼樣的朋友就會做什麼樣的事情。他說:「雖然我們年紀小,但也應該有一點自製能力,如果認為打架鬥毆和逃課是壞的事情,就不應該去做,否則辜負爸爸的辛苦工作。」
黃力超也很少與家長溝通,總是家長問一句,他答一句,他說:「都是學校裡的事情,我說了爸爸也不太明白,只要學習成績單給他看就可以了。」
與林傑同歲的Jojo王就讀於傑皇后區森林小丘高中,聽說了林傑跳河自殺的事情,她與幾個同學都感到非常可惜,她說:「我也是新移民學生,剛來的時候感到有些跟不上,但後來大約幾個月以後就慢慢好轉,現在我已經完全可以和其它美國同學一樣上課了。」
Jojo的幾個新移民好朋友都表示,除了學英文有些困難之外,高中的課程基本來說很簡單,尤其是理科這樣中國人擅長的學科,她們幾乎都是門門滿分。Jojo稱她所在的中學也經常發生打架鬥毆事件,但據她觀察從未有華人學生參與。
談起林傑,她說:「我不希望大家總是說他的媽媽因為工作忙,不管他,才導致他自殺,其實作為子女自己也應該要為自己負責,不能什麼事情都賴在父母頭上。父母在美國工作那麼辛苦,給我們吃喝穿,我們就應該做一個學生應該做的事情讓他們開心一些。」
子女教育問題家長責任重大
聽說林傑事件Jojo的爸爸王先生表示非常震驚,他痛心地說:「做父母的看到子女學壞已經很心痛了,別說失去他了。」同樣是才到美國4年的新移民,王先生對於子女教育非常重視。他說:「雖然我們都是普通工薪階層,但也要盡父母的職責給孩子一個好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
為了讓女兒上一個好學校,他先後搬了幾次家,終於在女兒到美國之前定居在森林小丘,雖然房租貴一些,但王先生認為一切都值得。王先生說,就算將來要搬家,也不能離開這個學區,要不然女兒剛剛在學校裡紮了根就要離開,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會有不健康的作用。
王先生表示,許多父母都是雙職工,每天工作到很晚。如果子女逃課,學校會給家裡郵寄一張黃色的紙條,詳細告訴學生家長「您的孩子於某年某日某天的某一節課缺席」,通常家長看到這樣的紙條一定會與子女或者學校溝通,預防逃課事件再次發生。但可惜像林傑母親這樣的家長很多,每天下班很晚,孩子比家長先到家,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罵他也許會把學校的紙條藏起來不給家長看。久而久之,孩子便以為逃課沒人管,而最終被學校開除。
一項對華人的調查結果讓人觸目驚心:80%以上的華裔家長都感覺與孩子溝通有困難,他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做什麼、交什麼樣的朋友,甚至不知道孩子是否去了學校。林傑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的母親甚至不知道他到底在哪裡。
王先生的英文雖然也不太好,但他經常詢問女兒學校的情況。對於女兒交的朋友王先生非常小心,每當女兒告訴他要去同學家玩的時候,王先生一定要問 Jojo去哪一位同學家,而他也有女兒同學家長的電話,以便必要時用。他說:「雖然新移民家長英文不好,對學校的制度不瞭解,但最少做家長的應該知道孩子和誰在一起。」
黃力超的父親黃先生也表示,兒子在學校的任何事情他都不清楚,只是通過期末兒子帶回來的成績單,他才對兒子在校表現有所瞭解。因英文不好,平時兒子說學校放假、集體出遊等等活動,黃先生從來不與校方聯繫。
黃先生認為,像他這樣的新移民家長每天忙於工作,晚上回家只能詢問孩子在校情況,無論孩子說什麼,家長只能相信,因為他們無法親自打電話向校方證實。
幸運的是,黃力超所在的高中是一所專門為新移民創辦的中學,校內有專門講中文的教員負責與家長溝通,這讓黃先生省了不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