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於1898年,至今已有108年校史的北大是「中國大學之父」。北大,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戊戌變法」的產物。遭遇保守勢力的圍追堵截,「戊戌變法」很快失敗,其他新政措施一概廢除,唯北大碩果僅存。當時的北大,地位非同一般,不僅是全國的最高學府,而且是全國最高的教育行政機關,各省大學堂皆歸其統轄。
北大108年的歷史中,最輝煌的當屬蔡元培時代。1916年,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在他「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指引下,北大不僅成了全國新文化運動的中心,而且成為全國人才集萃之地。新舊兩派,賢良畢至。這一時期,北大最像大學,不僅為社會培養了大量人才,而且成了社會的良心,成了獨立於流俗,促進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
滾滾長江東流去,歷史俱成陳蹟。輝煌已逝,芳華不在。今日的北大,和目前中國任何一所大學沒什麼兩樣,不再秉持社會良心,不再針貶時弊,不再充當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有力助推器。她趨勢媚俗,搔首弄姿;她爭名奪利,熱衷排位。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她從美麗高潔的鳳凰蛻變成一隻和眾雞搶食,蠅營狗苟,以滿足果腹之欲的落魄公雞。從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我們可以看見,北大已非昔日之北大,神話正在打破,北大正在墮落。
北大最缺公平精神
「香港高校與內地高校在招生制度上就是不平等的。」7月份在廣州舉行的2006北京大學新生歡迎歡送會上,北大招辦主任劉明利對一段時間以來香港高校內地招生引發的「震動」作了一個明確的回應(《江南時報》)。
初一看劉主任的回應堪稱「理性」——為「招生制度的不平等」懷憂;細一品,其中包含了不少潛台詞:憑什麼香港高校可以搞特殊,不受內地招生政策的約束,我堂堂北大卻得中規中矩地來……
是北大的「尊嚴」受到了損害?還是「利益」遭到了「挑戰」?幾所香港高校到內地來招幾百新生,能損你北大幾根毫毛?就是大陸敞開大門競爭,北大也不會缺優質生源,其「利益」也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損害」。今年全國高考尖子生基本上依然為北大和清華「分享」的事實就是一個明證。可令人失望的是北大似乎喪失了「兼容並包」的傳統品德,走上了一條心胸偏狹之路,溫文爾雅的姿態掩蓋不了其忌妒的心態,一個「不平」就讓曾經擁有的高貴蕩然無存。
在我看來,內地高校有資格對香港高校進入內地招生可能導致的「不公」抱「不平」,但北大卻不可以。論傳統資源優勢,別人沒有你有;論政策資源優勢,別人沒有你有;論生源優勢,別人沒有你有……幾所香港高校對你的生源優勢根本上不構成威脅,你就感受到國家招生政策「不公」了,心中就「不平」了,當國家投入18個億助你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時,你咋就沒有想到「不公」?就沒有想想別人的「不平」呢?都是「一母同胞」,你何以就「吃香喝辣」,別人就只有喝湯的份?你的「平等精神」的「人文底蘊」到哪裡去了?
一所百年學府,堂堂名校,一遇尚不對等的「競爭」就惶惶然,就企求政府的干預,就企望政策的呵護,而不是在修煉「內功」上找出路,下功夫,如此「名牌學府」能撐多久,委實是一個大大的疑問,這樣的大學即便硬體「一流」恐怕也只是一個漂亮的空殼而已。
北大最缺反思精神
今年夏天,對北大這所中國頂尖大學而言,「丘成桐事件」絕對是個巨大的挑戰。這位名動全球的著名華裔數學教授炮轟:「北大從海外引進的人才大部分是假的。」 這還不算,更讓北大尷尬的是,當不作回應時,有人說其高高在上;當新聞發言人做出回應時,又被說成「一貫養尊處優當然坐不住」,真是進退兩難啊!
我們暫且不管事情的對錯,先來看看北大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北大的態度真的讓人失望。對於一個人而言,古人尚且要求「聞過則喜」,「擇其善者從之,擇其不善者改之」,何況對於一所堂堂名校?按說一位世界數學界的泰斗之一,能如此沒有任何個人私心直率地批評自己,是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的逆耳忠言。可是,全國人民都看到,北大在令人難堪地沉默了20餘天後,卻巧言令色,用所謂北大「從1998年以來引進的海歸學者專家是北大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生力軍,他們在很多學科都發揮了學科帶頭人的作用」 來搪塞批評。尤其糟糕的是,北大新聞發言人不僅沒有正面澄清丘先生指斥的事實,居然對丘先生反唇相譏,說他「不負責任」,「嚴重侵害了廣大海歸學者和北京大學的聲譽」,使北大更深陷於道德的「滑鐵盧」之中。
其實,丘先生從一開始就給北大留了很大面子的,他根本不提北大校方的誠信或職業操守的字眼。倒是北大毫無自我反省意思的回應,才迫使他繼續做那個「說出皇帝其實沒穿衣裳的小孩」。從事件後來的發展看,北大扮演了極其不光彩的角色,把自家網站上那些所謂長江學者們的資料或塗改或刪除,盡幹些掩耳盜鈴的勾當。誰知弄巧成拙,整個成了涉嫌教育腐敗的事件。
我總覺得丘成桐對北大的批評是無可厚非的。試以一般人的心理來揣度其心境:他一定是看到:當一所大學,特別是像北大這樣的頂級大學,弄虛作假,不講誠信和職業操守,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產生怎樣的消極影響?這是幾百億人民幣被騙走產生的損失所能衡量的嗎?它腐蝕了全體國民人心,敗壞了社會風氣,其修復的難度幾代人也難以完成。通過這件事,全國的老百姓會怎麼看?連北大這樣的大學都把誠信和職業操守丟到垃圾桶裡,夥同國外的那些無良學者騙錢騙人,哪還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不可以做呢?
產生過李大釗、蔡元培、馬寅初等道德巨人和文化巨人的北京大學,為何會墮落到如此地步呢?
北大缺乏自知之明
按理說,在相對位置上,北大之於中國,就相當於哈佛/耶魯在美國、牛津/劍橋在英國、東京大學在日本、柏林大學在德國的地位與影響,代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高等教育水平。但其他國家這些大學公認是世界一流大學,而北大呢?
英國《泰晤士報》的高等教育增刊每年邀請全世界88個國家的上千名專家搞大學排名,第一次北大排17名(2004),第二次北大排15名 (2005),超過東京大學,成為亞洲第一。對於這個排行榜,國人多有質疑,認為是被人忽悠了。專門從事大學排名及高等學校分類與定位研究的廈門大學教育學博士陳厚豐一語道破天機:「北大能排到15,奧妙就出在了該排行榜的評價指標體繫上。」 英國《泰晤士報》搞的這個排行榜是依據各國學者評價、就業單位評價、國際教師數量、國際學生數量、師生比及科研論文被引用次數等六項指標測算的,總分為 100分。由於各國學者的評價佔的分數比重最大,達到了40%,去年有2375位學者接受了問卷調查,問卷要求他們列出他們覺得最瞭解的最佳高校的名稱,北大該項得分為71分,單項高居第8位。就是這一項把北大的分數拉得很高,而北大的其他得分都很一般,像國際學生數量只得了4分,但這一項的比重只佔 5%。
其中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所有指標中,北大在科研論文被引用一項上的得分竟然為0,這在排行榜前60位高校中絕無僅有,而排在北大後一位的東京大學該項得分為17分。而這一項恰恰是被國外大多數大學排行榜所重視的,權重也是最高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國內大學在別的排行榜上的排名一向都比較低。
北大的實際排名應該怎樣呢?我想國內研究者相對會更客觀些。按上海交通大學高教所列出的全球500名大學的排名,前面提到各國一流大學排名均在20名以內,但北大的排名是244名。即便是在大中華區內排名,北大也僅列第六而已。前六位的得分及排名如下:
1、國立臺灣大學 17.28 183
2、清華大學 16.90 187
3、香港大學 15.58 222
4、香港科技大學 15.32 230 6、北京大學 14.83 244
對於自己在世界大學中排名,北大向來自我感覺良好。北大的書記在談本校的現狀和發展規劃時,說了這麼一段話:「前不久我去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訪問,他們都對北大的客人給了很高的禮遇,這說明世界同行對我們北大的尊重和肯定,說明我們有著良好的國際聲譽和關係網路。……我在劍橋的時候見到幾個北大化學系的校友,其中一個已經在那兒學習多年的校友說,最近看到北大在化學方面發表文章的數字,感到非常吃驚。他覺得北大取得的這個成績非常了不起,和劍橋化學系的距離正在縮小。按這個勢頭髮展下去,就很有希望躋身世界一流。昨天,我們剛剛給劍橋大學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授予了名譽博士學位。莫里斯教授對我說,北大的榮譽博士對他來說是個很高的榮譽,他因此感到非常榮幸。最近牛津大學第一副校長也剛好來北大訪問,已經有幾天了,他也感到北大這些年的變化發展很大,進步很快。他還說,相對於北大來說,牛津是比較老的,他們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而北大只有一百多年,但是北大現在這個速度、這個勢頭,生氣勃勃,全校師生和海內外校友都在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共同目標而努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見,在北大領導心目中,北大似乎已經距離牛津、劍橋、哈佛大學不遠了,全然沒有考慮到聰明的外國知識份子也會有中國式應酬的客套。
北大缺乏自知之明,並非偶然。在「丘成桐事件」之後,同樣是這位書記,在回應國內輿論壓力時還專門談到《泰晤士報》的那個漏洞百出的世界大學排行榜,以此來表明北大的地位,實在是可笑。我想,沒有蔡元培、馬寅初等人的胸襟,任何北大的領導們都不會認為北大正離世界一流大學越來越遠,都不會正視北大所面臨的自身的積弊和缺陷,都不肯為北大的現狀感到羞恥和不安,因為他們要升遷,要政績,要貼金。
也許今日北大的問題不單單是北大自身的問題,但北大現任的領導們在回應輿論時的態度和行為,真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個盛產過中華民族文化巨擘的大學。在這個最有文化的地方變得最沒有文化,連同行間的競爭都要抱屈,連幾句批評的話都沒辦法接受,連自己在世界大學中的地位都霧裡看花,自我感覺良好。到底是社會異化了,還是北大異化了?到底是北大異化了,還是北大的行政管理異化了?到底是北大的行政管理異化了還是北大精神失落了?到底是北大精神失落了,還是知識份子的良心在物慾橫流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泯滅了?北大要思考的東西很多很多。以今日之北大,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拿什麼來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