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9-07 04:31:38作者:
9月1日是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施行的日子,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一向以轉制或改制學校面目出現的公立名校辦民校」的校中校」現象本該就此壽終正寢,或回歸其公辦學校的本來面目,然而新聞縱橫記者在黑龍江、河北、山東、河南等地的調查發現,雖然國家三令五申,就在新學期開學之後,很多地方的「校中校」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招生、收費。
「校中校」擠佔公共教育資源,破壞教育公平,義務教育高收費,違反《義務教育法》。10多年來,「校中校」為什麼屢禁不止?根源是什麼,出路在哪裡?
「擇校」之痛
今年13歲的女孩曉琳,是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實驗小學的學生,本該在9月1號升入初中繼續讀書的她,卻在暑假剛剛開始的時候,喝下劇毒農藥結束了年幼的生命。
據當地媒體報導,曉琳平時學習成績不錯,今年參加了當地一所初中名校組織的擇校考試,但發揮嚴重失常,要進入這所學校,需要交納近兩萬元的擇校費,而她全家一年的收入不會超過1萬元。眼看著父母無法在規定期限內籌集到擇校費,一向好強的曉琳寫下遺書後,喝下了家中的農藥……
據瞭解,曉琳報考的初中名校,本來是射陽縣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初中部,卻在射陽縣有關方面推進的中學改制浪潮中,變成了股份制的民辦學校。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或許,曉琳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另一個類似的悲劇發生在寧夏銀川,小學畢業生秀秀,也是13歲,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也是因為無力支付數萬元的擇校費,選擇了永遠離開人間。在她留給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遺書裡,「我是個差生」「我死了可以幫您節約10萬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著人們的心。銀川市一位教師說,在擇校熱的社會大背景下,擇校的壓力是導致秀秀自殺的主要原因。
面對曉琳、秀秀的自殺,可能有人會慨嘆當今孩子心理實在太脆弱了,但人們更應該反思的是:是誰給了家長、給了孩子擇校的壓力?遍地開花的「校中校」和家長難言放棄的「擇校」行為之間到底有著怎樣難解難分的關係?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變賣公辦學校尤其是社會信譽很好的名校,直接造成公辦教育領域優質教育資源的縮小,間接加劇了「擇校」壓力和學生的課業負擔。重點學校初高中分離後,將初中部轉為民辦學校,使義務教育階段的上述問題更為明顯。
無奈的家長
老張是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的一位普通工人,他的孩子今年開學上初一,像棗莊市的大多數普通家長一樣,孩子能不能上個好學校,是整個夏天最讓他煩心的事情。用老張的話來說,就是義務教育9年,學校如果不好,孩子一耽誤就到16、7歲了,想彌補恐怕都來不及了。
老張:從一年前就開始忙了,找關係,求親戚朋友幫忙。作為家長,就是希望小孩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能學習好,別說花錢,借錢都無所謂了。
記者:為啥不在片區內的學校上?
老帳:這個學校學習環境不好,學習質量上不去,怕耽誤孩子了.」
老張雖然家在棗莊市區,但他所在的片區很久以來一直沒有一所教學質量讓家長放心的初中,因而每當孩子小學畢業升初中,擇校幾乎就成了家長們唯一的選擇。
記者:為什麼不讓孩子就近上學,你們附近不是有一所初中嗎?
老張:上我們這片區的初中就相當於找一保姆,除了幫你看孩子,啥都學不到,我們樓上的孩子在那上了三天就回來了,那真是不能上,孩子都廢了!
記者:既然不滿意片區內學校的教學質量,你們向教育主管部門反映過嗎?
老張:今年反響比較強烈,小區居民去區教委找過,反映初中沒有好學校,都去教委找過,但是沒效果。(教委說)你該屬於哪個學校就屬於哪個學校。
記者:他也不管你?
老張:最後就是你自己想辦法,上15中,上不了15中的就上30中,30中還說的過去。但是這都得花錢,上哪一所擇校費一分都不能少!
記者:有錢就能上?
老張:有錢你也未必能上,沒有關係,找不到人你也白搭!
然而擇校對老張一家來說並不容易,夫妻倆每月的工資加起來也才800多塊,要托關係找門路,不花一點錢是不行的。關係打通了,擇校費也是少不了的。在棗莊,市區內的名牌公辦學校,包括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和初中,每年都要招收一批擇校生,以借讀費的名義收取擇校費,這早已形成了慣例。而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收費,老張一家要不吃不喝攢上半年才能勉強湊夠。
記者:你花了多少錢?
老張:擇校費3000。
記者:除此之外呢?
老張:……
記者:也得1000多吧
老張: 差不多.
像老張這樣為了孩子,幾乎不惜代價擇校的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廣州聽眾反映,廣州的擇校費更嚴重,不論小學中學,都在四萬以上,還要你說是自願交的,已經連續很多年了,家長們雖然無奈,可是為了孩子也就認了.
一位浙江麗水聽眾也反映,她的孫女剛進」校中校」要多交兩萬多元,著實叫他們全家為難了好一陣子。
哈爾濱的一位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是家長願意花錢,實在是因為片區內的學校條件太差,就怕耽誤了孩子: 「好多都是無奈,因為對口學校不好,家長省吃儉用也要籌措這筆教育資金吧。」
「作為家長,就一個孩子,總想把孩子無論是學習環境,成長環境,找一個比較好的氛圍,就是不惜在經濟和精神上的餘力,想把孩子送到好學校。」
「這個是國家師資調配,或在基礎教育上國家本身有缺陷,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什麼缺陷?就是國家力度上,有兩個:一是師資力度上,能不能平均分配到各個片區學校去。硬體,從硬性措施上,就不允許,從收費上卡死。比如,國家下文件,應該上哪個區就上哪個區,這樣不就好辦了嗎?」
片區內沒有好學校,想把孩子送到好學校上學,擇校就成了眾多家長無奈的選擇。
「校中校」:瞄準家長錢包
雖然很多家庭為孩子籌集擇校費傷透了腦筋,然而只要孩子能上一所滿意的學校,家長大都選擇了咬牙硬扛。
而很多名牌學校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挂了塊民辦的牌子就開始高收費。
哈爾濱市一家公辦民助的「校中校」負責人對此直言不諱:「我就有幾種資源:我是名校,家長孩子希望到這來。就是我們說的借讀,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服務,只不過學籍不是這的。以前一年當中,收三十個五十個,那時收費也就7000,這是一塊兒錢。用這種方式彌補經費投入不足。收了錢,送到財務,財務入賬,學校水費電費取暖費的,就花。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逐漸想出招來,就辦個學校吧。既然那邊可以辦民辦學校,咱就辦個民辦學校唄。產生就這麼產生的。
其他的學校就是所說的校中校,也都是這樣產生的。我(沒必要)和別人扯啥,我和別人合作,還不如自己整。自己有房子有地,就整唄,就這麼產生了.」
在哈爾濱市清濱路,哈爾濱市156中學第二分校的牌子高高掛在大門口,走進傳達室,記者發現,在一個角落裡,卻放著一塊「聚英中學」的牌子,上面落滿了灰塵。一位老師說,外面156分校的牌子是給家長們看的,能利用156中學的金字招牌吸引生源,學校另外起個名字聚英中學,實際是為了掩人耳目,避免被指責為校中校。
記者:這個學校和156中學是個什麼關係?
教師:其實是一碼事。就是挂這麼個牌子,挂羊頭賣狗肉。現在老說拆開,老說拆開,也沒見他真拆開。就一回事。我們都是156的老師。學校這不又成立這麼個學校。撥一部分人過來,實際就一回事。收的學費,大多數是讓政府收去了,比如,一年5000塊錢吧,60%上交區財政。
記者:是哪個區?
教師:南崗唄。都是這樣,所有的民辦公助都是這樣。
記者:民辦公助,這個民辦體現在哪兒啊?
教師:民辦就是老百姓交錢嘛。哈哈,這個東西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就那麼回事,一開始,我們招自費生,後來說,不行,公辦學校不能招自費生,大家就都辦個學校唄,挂個牌子唄。156招自費生,不允許?公辦學校怎麼能招自費生呢?
記者:就另辦一個學校?
教師:對。現在這不都叫校中校嘛,所有的好學校都有校中校。
記者調查發現,名牌學校辦的「校中校」,大都只是把籌集辦學資金作為轉制的唯一目的,扮演了「翻牌學校」、「集資窗口」的角色,很多「校中校」收費遠遠超出了辦學成本,把公辦學校辦成了事實上的貴族學校。
專家點評
專家認為,「校中校」的辦學模式,由於對國有教育資產的登記和評估不規範,可能對轉制學校的國有教育資產造成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損害。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勞凱生教授:「重點學校作為一所公共學校,他的教育資源是公共的,如果我們把公共教育資源拿出來,用錢來購買這個受教育的資源的話,那公共教育資源就變質了,出現問題。這跟國有企業中國有資產流失是一樣的。」
由於城鄉中小學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著一大批薄弱學校。中小學薄弱學校的存在,直接導致了中小學「擇校熱」、「多收費」、 「亂收費」現象的產生。「校中校」之所以能「圈錢」,就在於擁有了優質教育資源,在於薄弱學校的存在,在於家長對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迫切心情。而公辦學校以「校中校」的形式向義務教育的對象收取高額費用,則無疑與《義務教育法》的出發點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馳。
「校中校」擠佔公共教育資源,破壞教育公平,義務教育高收費,違反《義務教育法》。10多年來,「校中校」為什麼屢禁不止?根源是什麼,出路在哪裡?
「擇校」之痛
今年13歲的女孩曉琳,是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實驗小學的學生,本該在9月1號升入初中繼續讀書的她,卻在暑假剛剛開始的時候,喝下劇毒農藥結束了年幼的生命。
據當地媒體報導,曉琳平時學習成績不錯,今年參加了當地一所初中名校組織的擇校考試,但發揮嚴重失常,要進入這所學校,需要交納近兩萬元的擇校費,而她全家一年的收入不會超過1萬元。眼看著父母無法在規定期限內籌集到擇校費,一向好強的曉琳寫下遺書後,喝下了家中的農藥……
據瞭解,曉琳報考的初中名校,本來是射陽縣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初中部,卻在射陽縣有關方面推進的中學改制浪潮中,變成了股份制的民辦學校。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或許,曉琳的悲劇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另一個類似的悲劇發生在寧夏銀川,小學畢業生秀秀,也是13歲,在去年的這個時候,也是因為無力支付數萬元的擇校費,選擇了永遠離開人間。在她留給父母的短短100多字的遺書裡,「我是個差生」「我死了可以幫您節約10萬元」等字眼,深深地刺痛著人們的心。銀川市一位教師說,在擇校熱的社會大背景下,擇校的壓力是導致秀秀自殺的主要原因。
面對曉琳、秀秀的自殺,可能有人會慨嘆當今孩子心理實在太脆弱了,但人們更應該反思的是:是誰給了家長、給了孩子擇校的壓力?遍地開花的「校中校」和家長難言放棄的「擇校」行為之間到底有著怎樣難解難分的關係?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變賣公辦學校尤其是社會信譽很好的名校,直接造成公辦教育領域優質教育資源的縮小,間接加劇了「擇校」壓力和學生的課業負擔。重點學校初高中分離後,將初中部轉為民辦學校,使義務教育階段的上述問題更為明顯。
無奈的家長
老張是山東省棗莊市市中區的一位普通工人,他的孩子今年開學上初一,像棗莊市的大多數普通家長一樣,孩子能不能上個好學校,是整個夏天最讓他煩心的事情。用老張的話來說,就是義務教育9年,學校如果不好,孩子一耽誤就到16、7歲了,想彌補恐怕都來不及了。
老張:從一年前就開始忙了,找關係,求親戚朋友幫忙。作為家長,就是希望小孩能有個好的學習環境,能學習好,別說花錢,借錢都無所謂了。
記者:為啥不在片區內的學校上?
老帳:這個學校學習環境不好,學習質量上不去,怕耽誤孩子了.」
老張雖然家在棗莊市區,但他所在的片區很久以來一直沒有一所教學質量讓家長放心的初中,因而每當孩子小學畢業升初中,擇校幾乎就成了家長們唯一的選擇。
記者:為什麼不讓孩子就近上學,你們附近不是有一所初中嗎?
老張:上我們這片區的初中就相當於找一保姆,除了幫你看孩子,啥都學不到,我們樓上的孩子在那上了三天就回來了,那真是不能上,孩子都廢了!
記者:既然不滿意片區內學校的教學質量,你們向教育主管部門反映過嗎?
老張:今年反響比較強烈,小區居民去區教委找過,反映初中沒有好學校,都去教委找過,但是沒效果。(教委說)你該屬於哪個學校就屬於哪個學校。
記者:他也不管你?
老張:最後就是你自己想辦法,上15中,上不了15中的就上30中,30中還說的過去。但是這都得花錢,上哪一所擇校費一分都不能少!
記者:有錢就能上?
老張:有錢你也未必能上,沒有關係,找不到人你也白搭!
然而擇校對老張一家來說並不容易,夫妻倆每月的工資加起來也才800多塊,要托關係找門路,不花一點錢是不行的。關係打通了,擇校費也是少不了的。在棗莊,市區內的名牌公辦學校,包括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和初中,每年都要招收一批擇校生,以借讀費的名義收取擇校費,這早已形成了慣例。而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收費,老張一家要不吃不喝攢上半年才能勉強湊夠。
記者:你花了多少錢?
老張:擇校費3000。
記者:除此之外呢?
老張:……
記者:也得1000多吧
老張: 差不多.
像老張這樣為了孩子,幾乎不惜代價擇校的情況,其實非常普遍。廣州聽眾反映,廣州的擇校費更嚴重,不論小學中學,都在四萬以上,還要你說是自願交的,已經連續很多年了,家長們雖然無奈,可是為了孩子也就認了.
一位浙江麗水聽眾也反映,她的孫女剛進」校中校」要多交兩萬多元,著實叫他們全家為難了好一陣子。
哈爾濱的一位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不是家長願意花錢,實在是因為片區內的學校條件太差,就怕耽誤了孩子: 「好多都是無奈,因為對口學校不好,家長省吃儉用也要籌措這筆教育資金吧。」
「作為家長,就一個孩子,總想把孩子無論是學習環境,成長環境,找一個比較好的氛圍,就是不惜在經濟和精神上的餘力,想把孩子送到好學校。」
「這個是國家師資調配,或在基礎教育上國家本身有缺陷,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什麼缺陷?就是國家力度上,有兩個:一是師資力度上,能不能平均分配到各個片區學校去。硬體,從硬性措施上,就不允許,從收費上卡死。比如,國家下文件,應該上哪個區就上哪個區,這樣不就好辦了嗎?」
片區內沒有好學校,想把孩子送到好學校上學,擇校就成了眾多家長無奈的選擇。
「校中校」:瞄準家長錢包
雖然很多家庭為孩子籌集擇校費傷透了腦筋,然而只要孩子能上一所滿意的學校,家長大都選擇了咬牙硬扛。
而很多名牌學校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挂了塊民辦的牌子就開始高收費。
哈爾濱市一家公辦民助的「校中校」負責人對此直言不諱:「我就有幾種資源:我是名校,家長孩子希望到這來。就是我們說的借讀,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服務,只不過學籍不是這的。以前一年當中,收三十個五十個,那時收費也就7000,這是一塊兒錢。用這種方式彌補經費投入不足。收了錢,送到財務,財務入賬,學校水費電費取暖費的,就花。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逐漸想出招來,就辦個學校吧。既然那邊可以辦民辦學校,咱就辦個民辦學校唄。產生就這麼產生的。
其他的學校就是所說的校中校,也都是這樣產生的。我(沒必要)和別人扯啥,我和別人合作,還不如自己整。自己有房子有地,就整唄,就這麼產生了.」
在哈爾濱市清濱路,哈爾濱市156中學第二分校的牌子高高掛在大門口,走進傳達室,記者發現,在一個角落裡,卻放著一塊「聚英中學」的牌子,上面落滿了灰塵。一位老師說,外面156分校的牌子是給家長們看的,能利用156中學的金字招牌吸引生源,學校另外起個名字聚英中學,實際是為了掩人耳目,避免被指責為校中校。
記者:這個學校和156中學是個什麼關係?
教師:其實是一碼事。就是挂這麼個牌子,挂羊頭賣狗肉。現在老說拆開,老說拆開,也沒見他真拆開。就一回事。我們都是156的老師。學校這不又成立這麼個學校。撥一部分人過來,實際就一回事。收的學費,大多數是讓政府收去了,比如,一年5000塊錢吧,60%上交區財政。
記者:是哪個區?
教師:南崗唄。都是這樣,所有的民辦公助都是這樣。
記者:民辦公助,這個民辦體現在哪兒啊?
教師:民辦就是老百姓交錢嘛。哈哈,這個東西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就那麼回事,一開始,我們招自費生,後來說,不行,公辦學校不能招自費生,大家就都辦個學校唄,挂個牌子唄。156招自費生,不允許?公辦學校怎麼能招自費生呢?
記者:就另辦一個學校?
教師:對。現在這不都叫校中校嘛,所有的好學校都有校中校。
記者調查發現,名牌學校辦的「校中校」,大都只是把籌集辦學資金作為轉制的唯一目的,扮演了「翻牌學校」、「集資窗口」的角色,很多「校中校」收費遠遠超出了辦學成本,把公辦學校辦成了事實上的貴族學校。
專家點評
專家認為,「校中校」的辦學模式,由於對國有教育資產的登記和評估不規範,可能對轉制學校的國有教育資產造成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損害。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所長勞凱生教授:「重點學校作為一所公共學校,他的教育資源是公共的,如果我們把公共教育資源拿出來,用錢來購買這個受教育的資源的話,那公共教育資源就變質了,出現問題。這跟國有企業中國有資產流失是一樣的。」
由於城鄉中小學教育資源分布很不均衡,基礎教育階段存在著一大批薄弱學校。中小學薄弱學校的存在,直接導致了中小學「擇校熱」、「多收費」、 「亂收費」現象的產生。「校中校」之所以能「圈錢」,就在於擁有了優質教育資源,在於薄弱學校的存在,在於家長對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迫切心情。而公辦學校以「校中校」的形式向義務教育的對象收取高額費用,則無疑與《義務教育法》的出發點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