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6-07-27 22:25:37作者:
移民之後,面對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雙重變遷,更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以及摒棄。在對待年老父母的觀念上,愛與孝敬是中西方共同的宗旨,但在具體細節上卻各有輕重。這些細節能不能被施受雙方接受認可?父母心中期許的回哺報答是不是打了折扣?兒女心中嚮往的自然自由會不會失了分寸?
人物:Jenny,女,32歲,來加拿大兩年
移民前,我和我先生在國內都是工薪階層,收入雖有節余,但日子也是過得緊張。那個時候,父母就常在我面前唉聲嘆氣,說我現在不僅不能接濟他們,還讓他們操心。有時候,甚而會報怨當初為什麼沒有選某某嫁了,人家現在可是風聲水氣,富甲一方了。我雖然不說什麼,也知道他們是為我將來的生活擔心,但心裏還是酸酸的,覺得自己沒有本事,先生也是老實巴交的沒有大的作為。
既然在國內的生活已經難於有什麼起色,倒不如拚搏一次,到國外闖闖。當我把這個打算告訴父母的時候,其實自己心裏也是很忐忑的,面對國外的艱辛生活也有幾分擔心。父母聽了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說,在國外日子一定好過吧,可以大把地掙外幣,以後他們的日子還有我們的日子都不用發愁了。我倒是欣賞他們的樂觀。
據他們所知,他們那些老朋友的孩子出國的,都很是風光。「前幾天,老錢說他兒子給他寄了2000美金回來,他過生日還送了一臺挺高級的攝像機,說是在美國便宜的很,連街頭乞丐都買的起。」我的確也好想自己手頭寬裕,可以好好孝敬父母的。我也希望我們到加拿大之後能夠順利找到工作,也能寄外幣回家。即便是數目不多,也能讓老人心上有幾許快慰。又或者,可以在那些老朋友面前有吹噓的談資了。我心中暗自使勁鼓勵自己。
臨行前,爸媽和我說:「你們到加拿大之後,不說多,每月給我們寄300加幣就行了。」我想,如果可能,我甚至願意給他們更多。
然而,天不遂人願。我們開始的並不順利。我們只找到每小時工資不到9元的工作,除去各種的花銷,稍稍有所節余,但要打算買車買房子等等,也沒有給家裡寄錢。爸媽有些不樂意了。說老錢的兒子又如何如何了。說他們的要求並不高。是的,我也覺得不高,但現在我們的生活還沒有到游刃有餘的地步,週身的壓力還是很大,我說:「爸媽,你們不是有退休金的嗎?也還夠用吧。」
我還沒有說完,他們就很是憤怒了。「我們自己的錢和你給我們的錢是兩回事,即便是用不上,放在那裡,也看得到是兒女的一片孝心。還有,我們那點錢,是餓不死,但也活不旺。」他們這樣說,「就養了你這麼一個女兒,說實話,以前是看不到指望,也只能發發牢騷罷了。現在,也知道你生活有些起色了,怎麼說,多些錢是多些安全感。」
我理解,可是,我如今的確沒能力也沒有勇氣。別說老年人缺乏安全感,我人在中年也一樣很少安全感。在中國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許還稍覺自己對生活有些把握,而初到異國的我們,買任何東西一換成人民幣就不敢花了,每樣東西都覺得貴,更不知道明天在哪裡。
我一直沒有匯錢給他們。他們看我這樣,也沒有辦法。但電話裡的語氣明顯的有些生氣和不甘。有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不是孝順的孩子,不能給年老的父母更多的安全感。而有的時候,我又會覺得父母有太多的要求,不管我的處境,以為錢會那麼好掙,以為拿出個幾百加幣就那麼不心疼?
「養你那麼多年,我們付出了多少?犧牲了那麼多,還不都是為了你?為你花了多少錢,為你失去多少掙錢的機會和時間。」父母經常這麼說。我覺得壓力很大。和一些新認識的老外朋友聊天,他們在加拿大也是中層,生活雖然不愁,但壓力多多少少都有。
說到父母親,他們倒也是坦然。說父母有退休金,吃飯不愁,雖然也不是大富大貴可以花錢連想也不想地瀟灑。他們還說,父母認為孩子成人之後,大家都是獨立的社會人。父母在付出,孩子也在付出,光是給父母帶來的快樂都是無價的了。
我不敢把這些和我的父母講,他們一定會說這全是哪裡的歪理。我也不是不想給他們一些經濟上的幫助,但畢竟我現在為人妻子做人母親,擔當的責任很大,必須量入為出,尤其對父母,也沒有必要做一些不需要的瀟灑態度。這些,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理解。
人物:張大媽,女,62歲,來加拿大探親一年
臨回國前的一個禮拜,和女兒大吵了一架。來到加拿大之後,我覺得自己還挺喜歡這裡,不管是藍天白雲還是寧靜的生活。和在國內的老頭子一商量,就想問問女兒能不能給我們團聚過來。
「我們想,過來之後,還能走的動,也能打打工,掙些錢。」我說。「你們過來之後的問題多著呢。要說那些體力活,我們幹著都覺得累,你們更不用說了。還有,住處的問題。」 「怎麼,不和你們住一起嗎?」「我們這供房子還是有壓力的,這不,除了自己住,還都出租了,也沒有地方給你們住。」女兒的臉色有些為難。我想反正辦團聚也得個至少三四年,到時候女兒經濟情況就更好了,這些問題不難解決。「你們先申請吧,排上隊,到時候這些問題都能解決的。」女兒還是有些不置可否,後來她說出的一句話把我激怒了。
她說:「媽,你們在國內生活,我們覺得壓力小一些。給你們寄些加幣回去,很是頂個錢用,但你們要來這裡,我們壓力會更大。」
「那,你是不想管我們了?」「管,當然管,但也得量力而為。你的女兒不是富豪!」她也生氣了。
女兒對我說,我們都應該獨立生活。幸福生活在自己手上,不能依賴別人。她會盡力地贍養我們,但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們現在還不至於走不動,也尚可以自食其力,就不應該依靠女兒。她總是比較欣賞外國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說比較的獨立自由。
我不大理解,總覺得女兒是把我往外推似的。
當初過來,還不是說給她照看新生孩子。難道我們這老太婆就應當給她照看,不知道找其他的樂子。她總說什麼西方人父母和子女之間,彼此都不承擔過多的責任。是啊,我看好像外國老太太很少給自己孩子看孩子吧,都是年輕人自己帶。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就來中國這一套,要老人幫忙,不僅僅是幫忙了,簡直就是全職的保姆看護了。而在對待自己父母的問題上,就用老外的那一套了?自由,寬鬆。我沒有那麼多詞,都是孩子給我說的。
想用父母親的時候,就喜歡上中國的傳統了。用完了,就給我們講什麼獨立自主?好叫我們不要成為他們的負擔。是啊,我也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可人家老外有什麼養老金退休金,每個月的收入夠夠的,醫療也有政府管著,還有什麼福利屋。我們在國內呢?含辛茹苦,好不容易供養孩子出來了,不依靠孩子依靠誰?靠她也不是說要錢什麼的,就是一種責任吧。她現在好像要卸擔子似的。我們要想卸擔子,早就沒有她了。
她還說,現在離不開我,孩子還那麼小呢!可我不樂意了。用得上的時候,是個人,用不上的時候,就成了增加人家壓力的了。這也太自私了吧,一個蘿蔔兩頭都叫你給切了。中國老人幫著兒女帶孩子成了天經地義的事,而轉過頭來,對父母,就講什麼獨立自主?那我現在也講講獨立自主,我回家去了!
人物:趙大爺,男,65歲,來加拿大探親一年
「你們的收入怎麼樣啊,有多少錢?」我問兒子。兒子沒說話,等我再問的時候,他說:「爸,你知道這個有什麼用呢?」「我知道了就安心了,知道你們缺不缺錢。」「那我可以告訴你,我不缺錢。」「你就告訴我一個具體的數字又怎樣呢?」「爸,你知不知道這是我們的隱私!」兒子有些不高興了。
我怎麼就搞不懂,什麼隱私。以前,我都是把我每月收入多少告訴他爺爺奶奶的。老人家聽了也放心。我就覺得這孩子移民之後,和我們老兩口越來越不交心了。好像把我們當外人似的。
就說他們買房子付首期的時候吧。兒子說錢不夠,我們從國內匯了一些給他們。這次來,兒子拿著錢要還我們。「別還了,爸知道你心意。我們的就是你們的,別算那麼清楚。」我說。「不,還是還你。說過是借你的。」「父子倆還算的那麼清幹什麼。」「這不是算,而是原則。其實,我也想說。前些日子你買的那臺相機,我劃了信用卡,你還是要把錢給我的。」
「怎麼?你還真算開了。那我在這裡吃你的住你的,是不是還要給你交飯錢和房租?」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兒子卻不緊不慢地說:「這是兩回事。因為,你買的那個相機很是昂貴,我若是要送你,斷不會送這種不夠實用的奢侈品。所以,你買是你自己要買的,自然你就要自己出錢。這是你自己的願望。」他說的有道理嗎?
他把我們借給他的錢還我們,我們要為我們喜歡的相機付錢。
我感到極其的難受。出國幾年,怎麼就成了這個樣子。我借錢給他的時候,就從沒有想過要他還,自己孩子,他花了還不是我花了。他買房子,我又不住!要真算清楚,是不是連利息也要算上?這種感覺真的不好,好像是要劃清界限似的,好像誰也別欠誰的。
「西方人都是這樣的,孩子成人之後,即便是父母的錢,也一樣要還,也一樣要經過父母的同意。並不是說父母的錢就理所應當的要借給你,父母也可以不借給你。同樣,子女的錢對父母也是一樣。」兒子和我解釋。我覺得這樣真的很沒有感情,太理性太教條了。我不接受!
我不想要孩子還我們借給他付首期的錢,更不想給那臺相機的錢。覺得那麼好的相機,是兒子花錢給我買的那種感覺,和我自己掏錢買的實在不同。雖然當時買的時候,兒子說有些太貴,如果我要買就得自己付錢了。我還沒有在意,以為他是在開玩笑。誰知道他是來真的。那個彆扭勁啊,讓我老大的不舒服,親人之間算錢真的是傷感情。
最後,相機我也不要了,反正這邊能退貨,好在還沒有過退貨的有效期。他要還我的錢,我拿上了。但不舒服極了,好像這孩子要和我算清楚了,這關係就疏遠了一樣。兒子說他要給我買什麼,我都不要,他硬要給我,我就說:「我不願意的東西,你要買,反正我不會用,你自己要是也有用,你就買,沒有用,你自己放著浪費,那也是自己要買的。」我的感情的確是傷感的。覺得孩子有些陌生,好像離的很遠。
有一次,我問: 「如果以後我們老兩口有個病啊什麼的,沒有錢,是不是還得向你們借?借了,還得還?要是我們不幸去了,還怎麼還你?」兒子有些急了,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爸,你怎麼鑽牛角尖!」我想,怎麼不是一回事,說起來都讓人心寒。我心甘情願借給他們的錢,他就一定要還,說是父母的就是父母的。我買個相機稍稍超了他的預算,我得自己負責,說是孩子的就是孩子的。經濟上,要像人家老外一樣清清楚楚。老外怎麼想,我不知道,真的不會覺得不舒服嗎?在孩子成人之後,就真的獨立到和父母沒有干係?我這也準備回國了。以後,也不想再來了。
或許,西方福利制度的健全,使得老人們普遍有比較好的安全感,自然能夠獨立自主生活,減少兒女的責任和壓力。或許,中國激烈的競爭環境,人口眾多而資源匱乏,使得上了年紀的人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更把老年的幸福生活托寄在一兩個子女身上,心態不穩難免要求眾多。體會到西方家庭關係的移民,會不會覺得自己年老父母諸多麻煩頗為負累?而那些對兒女寄寓厚望的老人,又會不會在兒女的觀念改變面前感到憤怒和心寒?或許,讓父母兒女彼此體恤理解,讓兩種文化家庭觀念彼此交融和諧,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使不得偏激和執著。
人物:Jenny,女,32歲,來加拿大兩年
移民前,我和我先生在國內都是工薪階層,收入雖有節余,但日子也是過得緊張。那個時候,父母就常在我面前唉聲嘆氣,說我現在不僅不能接濟他們,還讓他們操心。有時候,甚而會報怨當初為什麼沒有選某某嫁了,人家現在可是風聲水氣,富甲一方了。我雖然不說什麼,也知道他們是為我將來的生活擔心,但心裏還是酸酸的,覺得自己沒有本事,先生也是老實巴交的沒有大的作為。
既然在國內的生活已經難於有什麼起色,倒不如拚搏一次,到國外闖闖。當我把這個打算告訴父母的時候,其實自己心裏也是很忐忑的,面對國外的艱辛生活也有幾分擔心。父母聽了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說,在國外日子一定好過吧,可以大把地掙外幣,以後他們的日子還有我們的日子都不用發愁了。我倒是欣賞他們的樂觀。
據他們所知,他們那些老朋友的孩子出國的,都很是風光。「前幾天,老錢說他兒子給他寄了2000美金回來,他過生日還送了一臺挺高級的攝像機,說是在美國便宜的很,連街頭乞丐都買的起。」我的確也好想自己手頭寬裕,可以好好孝敬父母的。我也希望我們到加拿大之後能夠順利找到工作,也能寄外幣回家。即便是數目不多,也能讓老人心上有幾許快慰。又或者,可以在那些老朋友面前有吹噓的談資了。我心中暗自使勁鼓勵自己。
臨行前,爸媽和我說:「你們到加拿大之後,不說多,每月給我們寄300加幣就行了。」我想,如果可能,我甚至願意給他們更多。
然而,天不遂人願。我們開始的並不順利。我們只找到每小時工資不到9元的工作,除去各種的花銷,稍稍有所節余,但要打算買車買房子等等,也沒有給家裡寄錢。爸媽有些不樂意了。說老錢的兒子又如何如何了。說他們的要求並不高。是的,我也覺得不高,但現在我們的生活還沒有到游刃有餘的地步,週身的壓力還是很大,我說:「爸媽,你們不是有退休金的嗎?也還夠用吧。」
我還沒有說完,他們就很是憤怒了。「我們自己的錢和你給我們的錢是兩回事,即便是用不上,放在那裡,也看得到是兒女的一片孝心。還有,我們那點錢,是餓不死,但也活不旺。」他們這樣說,「就養了你這麼一個女兒,說實話,以前是看不到指望,也只能發發牢騷罷了。現在,也知道你生活有些起色了,怎麼說,多些錢是多些安全感。」
我理解,可是,我如今的確沒能力也沒有勇氣。別說老年人缺乏安全感,我人在中年也一樣很少安全感。在中國自己熟悉的地方,或許還稍覺自己對生活有些把握,而初到異國的我們,買任何東西一換成人民幣就不敢花了,每樣東西都覺得貴,更不知道明天在哪裡。
我一直沒有匯錢給他們。他們看我這樣,也沒有辦法。但電話裡的語氣明顯的有些生氣和不甘。有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不是孝順的孩子,不能給年老的父母更多的安全感。而有的時候,我又會覺得父母有太多的要求,不管我的處境,以為錢會那麼好掙,以為拿出個幾百加幣就那麼不心疼?
「養你那麼多年,我們付出了多少?犧牲了那麼多,還不都是為了你?為你花了多少錢,為你失去多少掙錢的機會和時間。」父母經常這麼說。我覺得壓力很大。和一些新認識的老外朋友聊天,他們在加拿大也是中層,生活雖然不愁,但壓力多多少少都有。
說到父母親,他們倒也是坦然。說父母有退休金,吃飯不愁,雖然也不是大富大貴可以花錢連想也不想地瀟灑。他們還說,父母認為孩子成人之後,大家都是獨立的社會人。父母在付出,孩子也在付出,光是給父母帶來的快樂都是無價的了。
我不敢把這些和我的父母講,他們一定會說這全是哪裡的歪理。我也不是不想給他們一些經濟上的幫助,但畢竟我現在為人妻子做人母親,擔當的責任很大,必須量入為出,尤其對父母,也沒有必要做一些不需要的瀟灑態度。這些,不知道他們是不是理解。
人物:張大媽,女,62歲,來加拿大探親一年
臨回國前的一個禮拜,和女兒大吵了一架。來到加拿大之後,我覺得自己還挺喜歡這裡,不管是藍天白雲還是寧靜的生活。和在國內的老頭子一商量,就想問問女兒能不能給我們團聚過來。
「我們想,過來之後,還能走的動,也能打打工,掙些錢。」我說。「你們過來之後的問題多著呢。要說那些體力活,我們幹著都覺得累,你們更不用說了。還有,住處的問題。」 「怎麼,不和你們住一起嗎?」「我們這供房子還是有壓力的,這不,除了自己住,還都出租了,也沒有地方給你們住。」女兒的臉色有些為難。我想反正辦團聚也得個至少三四年,到時候女兒經濟情況就更好了,這些問題不難解決。「你們先申請吧,排上隊,到時候這些問題都能解決的。」女兒還是有些不置可否,後來她說出的一句話把我激怒了。
她說:「媽,你們在國內生活,我們覺得壓力小一些。給你們寄些加幣回去,很是頂個錢用,但你們要來這裡,我們壓力會更大。」
「那,你是不想管我們了?」「管,當然管,但也得量力而為。你的女兒不是富豪!」她也生氣了。
女兒對我說,我們都應該獨立生活。幸福生活在自己手上,不能依賴別人。她會盡力地贍養我們,但她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們現在還不至於走不動,也尚可以自食其力,就不應該依靠女兒。她總是比較欣賞外國父母和子女的關係,說比較的獨立自由。
我不大理解,總覺得女兒是把我往外推似的。
當初過來,還不是說給她照看新生孩子。難道我們這老太婆就應當給她照看,不知道找其他的樂子。她總說什麼西方人父母和子女之間,彼此都不承擔過多的責任。是啊,我看好像外國老太太很少給自己孩子看孩子吧,都是年輕人自己帶。怎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就來中國這一套,要老人幫忙,不僅僅是幫忙了,簡直就是全職的保姆看護了。而在對待自己父母的問題上,就用老外的那一套了?自由,寬鬆。我沒有那麼多詞,都是孩子給我說的。
想用父母親的時候,就喜歡上中國的傳統了。用完了,就給我們講什麼獨立自主?好叫我們不要成為他們的負擔。是啊,我也不想成為他們的負擔。可人家老外有什麼養老金退休金,每個月的收入夠夠的,醫療也有政府管著,還有什麼福利屋。我們在國內呢?含辛茹苦,好不容易供養孩子出來了,不依靠孩子依靠誰?靠她也不是說要錢什麼的,就是一種責任吧。她現在好像要卸擔子似的。我們要想卸擔子,早就沒有她了。
她還說,現在離不開我,孩子還那麼小呢!可我不樂意了。用得上的時候,是個人,用不上的時候,就成了增加人家壓力的了。這也太自私了吧,一個蘿蔔兩頭都叫你給切了。中國老人幫著兒女帶孩子成了天經地義的事,而轉過頭來,對父母,就講什麼獨立自主?那我現在也講講獨立自主,我回家去了!
人物:趙大爺,男,65歲,來加拿大探親一年
「你們的收入怎麼樣啊,有多少錢?」我問兒子。兒子沒說話,等我再問的時候,他說:「爸,你知道這個有什麼用呢?」「我知道了就安心了,知道你們缺不缺錢。」「那我可以告訴你,我不缺錢。」「你就告訴我一個具體的數字又怎樣呢?」「爸,你知不知道這是我們的隱私!」兒子有些不高興了。
我怎麼就搞不懂,什麼隱私。以前,我都是把我每月收入多少告訴他爺爺奶奶的。老人家聽了也放心。我就覺得這孩子移民之後,和我們老兩口越來越不交心了。好像把我們當外人似的。
就說他們買房子付首期的時候吧。兒子說錢不夠,我們從國內匯了一些給他們。這次來,兒子拿著錢要還我們。「別還了,爸知道你心意。我們的就是你們的,別算那麼清楚。」我說。「不,還是還你。說過是借你的。」「父子倆還算的那麼清幹什麼。」「這不是算,而是原則。其實,我也想說。前些日子你買的那臺相機,我劃了信用卡,你還是要把錢給我的。」
「怎麼?你還真算開了。那我在這裡吃你的住你的,是不是還要給你交飯錢和房租?」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兒子卻不緊不慢地說:「這是兩回事。因為,你買的那個相機很是昂貴,我若是要送你,斷不會送這種不夠實用的奢侈品。所以,你買是你自己要買的,自然你就要自己出錢。這是你自己的願望。」他說的有道理嗎?
他把我們借給他的錢還我們,我們要為我們喜歡的相機付錢。
我感到極其的難受。出國幾年,怎麼就成了這個樣子。我借錢給他的時候,就從沒有想過要他還,自己孩子,他花了還不是我花了。他買房子,我又不住!要真算清楚,是不是連利息也要算上?這種感覺真的不好,好像是要劃清界限似的,好像誰也別欠誰的。
「西方人都是這樣的,孩子成人之後,即便是父母的錢,也一樣要還,也一樣要經過父母的同意。並不是說父母的錢就理所應當的要借給你,父母也可以不借給你。同樣,子女的錢對父母也是一樣。」兒子和我解釋。我覺得這樣真的很沒有感情,太理性太教條了。我不接受!
我不想要孩子還我們借給他付首期的錢,更不想給那臺相機的錢。覺得那麼好的相機,是兒子花錢給我買的那種感覺,和我自己掏錢買的實在不同。雖然當時買的時候,兒子說有些太貴,如果我要買就得自己付錢了。我還沒有在意,以為他是在開玩笑。誰知道他是來真的。那個彆扭勁啊,讓我老大的不舒服,親人之間算錢真的是傷感情。
最後,相機我也不要了,反正這邊能退貨,好在還沒有過退貨的有效期。他要還我的錢,我拿上了。但不舒服極了,好像這孩子要和我算清楚了,這關係就疏遠了一樣。兒子說他要給我買什麼,我都不要,他硬要給我,我就說:「我不願意的東西,你要買,反正我不會用,你自己要是也有用,你就買,沒有用,你自己放著浪費,那也是自己要買的。」我的感情的確是傷感的。覺得孩子有些陌生,好像離的很遠。
有一次,我問: 「如果以後我們老兩口有個病啊什麼的,沒有錢,是不是還得向你們借?借了,還得還?要是我們不幸去了,還怎麼還你?」兒子有些急了,說:「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爸,你怎麼鑽牛角尖!」我想,怎麼不是一回事,說起來都讓人心寒。我心甘情願借給他們的錢,他就一定要還,說是父母的就是父母的。我買個相機稍稍超了他的預算,我得自己負責,說是孩子的就是孩子的。經濟上,要像人家老外一樣清清楚楚。老外怎麼想,我不知道,真的不會覺得不舒服嗎?在孩子成人之後,就真的獨立到和父母沒有干係?我這也準備回國了。以後,也不想再來了。
或許,西方福利制度的健全,使得老人們普遍有比較好的安全感,自然能夠獨立自主生活,減少兒女的責任和壓力。或許,中國激烈的競爭環境,人口眾多而資源匱乏,使得上了年紀的人越來越缺乏安全感,更把老年的幸福生活托寄在一兩個子女身上,心態不穩難免要求眾多。體會到西方家庭關係的移民,會不會覺得自己年老父母諸多麻煩頗為負累?而那些對兒女寄寓厚望的老人,又會不會在兒女的觀念改變面前感到憤怒和心寒?或許,讓父母兒女彼此體恤理解,讓兩種文化家庭觀念彼此交融和諧,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使不得偏激和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