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歷史,標誌著中華民族最悠久的歷程。最早的為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遺址,接下來有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遺址,展示給後人華夏祖先在鄭州這片土地上的足跡。而距今3500年的商代都城遺址,則可視作鄭州的城市雛形。至今3500年了,鄭州發展成一個人口420萬人的城市。
在鄭州市公布的「十一五規劃」,鄭州在2006年至2010年期間,將發展成一個人口783萬人的城市,城區面積由現在的262平方公里擴大到350平方公里,擴大三分之一。其規劃的發展速度如此驚人,令人不能不驚到底為什麼要發展這麼快,是誰要這個速度,這個發展規劃是否經過科學的嚴謹的論證。
一個城市的發展一定是循序漸進的。而且世界上多數城市的發展都是由民間力量自發而成,政府根據新的變化跟上管理。鄭州市卻是領導人要人為的急劇擴大城市規模。五年中增加353萬人,平均一年增加70萬人,確是匪夷所思!人從哪來?怎麼來?是有計畫的移民嗎?來了後怎麼安置?如果政府不承諾安置,人們會來嗎?規劃能實現嗎?如果政府安置,哪來錢?這樣一個規劃,如果放在美國,相關的論證和說明文件,能堆山那麼高。可是在中國任何一個政府的五年計畫中,都只有數言綱要。壓根兒就沒認真論證,也沒打算認真對這個過程負責任。
城市的規劃歷來由政府制定,確切的說是由每個地方的一號人物:當地的共產黨組織的書記確定。這幾年中國也進行了一些模仿西方城市治理的包裝,會把一些城市發展的草案和建議拿到一些會議上來討論。但是官本位的顯示決定了,與會者無論是學者還是企業家,都要看看書記想實現什麼,他們在根據真個核心組織自己的發言。不少人一旦打聽到了書記的態度,就會想方設法去論證書記的設想有多麼重大的意義。只要博得書記得青睞,沒個人都有新的機會。
因此,鄭州的規劃一定來自現任書記的主張或者鼎力支持。可以肯定,沒有書記的鼎力支持,這麼誇張的發展規劃一定會遇到很多阻力,不一定能正式通過並公開發表。而一般說來書記之所以熱衷於大規模開發和大踏步發展,有兩類原因:一是創造政績以利升遷,二是創造無數機會以權謀私。
規劃做的很熱鬧,實際情況怎樣呢?現在鄭州有兩個簽了協議的大型開發區,都處於無地狀態。一是浙江產業基地,由河南省浙江商會和河南浙商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投資,宣稱投資總額150億元人民幣,佔地1500畝。由於鄭州並沒有地,這一計畫還在等待中。
鄭州市東南郊,離城區5公里地司趙村,是加州工業城地所在地。這是用一美元一畝地象徵性地價與開封爭來的項目,宣傳時號稱佔地46平方公里,總投資300億元人民幣。當地媒體已經熱炒過一輪了,司趙村仍是一片寧靜。原因是,沒有土地指標。
因無地而陷於停頓的遠不止上述兩家。真是無地嗎?在書記的眼中當然不是。鄭州市外大量的農田,難道不是地嗎?得到國務院地批准後,不就可以拿過來用了嗎?至於城市規劃地合理性,耕地迅速減少帶來地後患,那都不是這一任書記所願意考慮的,而且中組部地幹部考核上也沒有著一條,他考慮那麼多不久捆住了自己地手腳了嗎?
書記最終能否得到國務院地批准而如願以償實現如此超常地發展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流行了一句話:在中國,你想到了就做得到。言下之意是即使你想做的看起來不可能,只要去下功夫就能實現。什麼工夫呢?上下搞關係,通關節的工夫。所以鄭州十一五規劃能否實現,只能拭目以待。
鄭州只是中國的一個小小的縮影。這個縮影顯示的是中國已經持續了至少二十年的城市建設狂熱,它造就了中國這二十年來的表面繁榮。儘管表面下面已經危如累卵,但是整個中共體系已經無力自救,而只是在麻木的甚至更急速的沿著原有的軌跡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