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產的思想家無論數量還是級別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高峰時期,也許只有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才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粗略的看一下,從我的見聞來說至少可以列舉出八大思想巨人,
王廷相是王陽明兩大並立的思想巨人,一個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另一個是主觀唯心主義,兩人觀點互相對立,但都極具革新性和開放性,又生活在同一個年代,稱得上雙峰對峙!
王陽明的兩大弟子:王艮和王畿也是兩大並立的思想巨人,兩人門徒無數。一個開創了王學左派,使得思想平民化,另一個則從理論上對王陽明的思想進行了更徹底和系統地闡發.
接下來的李贄是直接從王艮的泰州學派傳下來的,但他又受到王畿很大的影響.
到了明末出現了綜合王廷相,王陽明,以及王畿學派,王學左派等人思想大成的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三巨頭。只要對明代的思想界有初步的瞭解,就能明白,這三人的啟蒙思想決非是由於一時的戰亂而突發靈感,完全是整個明代思想各流派發展的邏輯上的必然。
而這八位僅僅是最著名的,其他的明代思想家還有許多,其成就也未必就遜色於這八位,比如陸楫,顏山農,何心隱,徐光啟,李贄的朋友焦竑,明末的方以智等等
當然可能更多明代的思想家,在經過滿清的黑暗統治後,現在的人可能已經根本無從得知
接下來不妨結合上面所提到的思想家中的幾位對明代的思想成就作一個簡略的介紹。
在哲學上,當時中國的思想家甚至已經遠遠走在西方的前面.從唯物主義這條線索來看,明代思想家有
羅欽順--王廷相--吳廷翰--呂坤
其中的王廷相可說是一代思想巨人,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向他這樣系統而徹底的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在西方到19世紀費爾巴哈等人才可以並論 .此外他創造性的提出歷史進化論的思想:
在王廷相在《雅述》下篇中說「儒者曰:天地間萬形皆有敝,惟理獨不朽,此殆類痴言也。理無形質,安得而朽?以其情實論之,楫讓之後為放伐,放伐之後為篡奪,井田壞而阡陌成,封建罷而郡縣設,行於前者不能行於後,宜於古者不能宜於今,理因時致宜,逝者皆芻狗矣,不亦朽敝乎哉?」類似的思想,在西方一直到19世紀的黑格爾才系統提出
此外王廷相提出的自然界生物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非目的論的觀點,在西方同樣只有到19世紀的達爾文才系統提出.
王廷相說「天地之生物,勢不得不然也,天何心哉?強食弱,大賊小,智殘愚,物之勢不得不然也,天又何心哉?」
「人物之生於造化。一而已矣。無大小,無靈蠢,無壽夭,各隨氣之所秉而為生,此天地之化所以為公也。……但人靈於物,其智力機巧足以盡萬物而制之,或驅逐而遠避,或拘繫而役使,或戕殺而肉食,天之意豈如是哉?物勢之自然耳。故強凌弱,眾暴寡,智戕愚,通萬物而皆然,雖天亦無如之何矣!」
從唯心主義這條線索來看,王陽明思想,西方也只有19世紀的黑格爾才能並論
王陽明思想突出一點是個性解放,思想獨立.首先提出以己心之是非為是非,而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是王陽明而並非李贄,李贄不過是沿襲了這個說法而已!
王陽明的觀點的本質實際上已經是認識到所謂的對錯是非,善惡區分,只有在給定一個先驗的公理系統的情況才有意義,而公理系統恰恰是可以自由選擇的.而對人來說,只有從人性本身的慾望出發才能建立這樣一個為大部分人達成共識的公理系統
王陽明死後,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稱為王門七派。王門七派裡,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
江右派也稱王學正統派,是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恪守師說。而王畿派和王艮派則都是革新派,和儒教傳統觀點有了更大的分裂.
王畿活到九十多歲,他和王艮可以說是王陽明門下兩大思想巨人,所以也並稱王門二王。幾乎對明代晚期的思想界產生了支柱性的影響,從直接師承的關係看,李贄是王艮的王學左派這一系,李贄的老師就是王艮的兒子,但實際上李贄的思想受到王畿的影響也很深
王門二王都對王陽明的王學進行了革新,都更強調了個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只不過的王畿的更帶有知識份子色彩,而王艮的王學左派更平民化.王畿號龍溪,明史王畿傳中說「其後,士之浮誕不逞者,率自名龍溪弟子」
王艮則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這個思想發展到李贄就更明確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就是道.
按黃宗羲的列舉,王艮開創的泰州學派共有21位代表人物,如果更細緻的劃分,則有人把泰州學派分為五傳.一傳弟子共157人,姓名事跡可考的88 人,這裡面許多是樵夫,佣工,吏卒,比如林春本來是一個佣工,動王艮家來做工,王艮收他做徒弟,後來林春中進士,做官,也像王艮一樣講學收門徒.此外如雜役李珠,貧民董高等人都是王艮的門徒
二傳弟子一共224人,姓名事跡可考的有132人,二傳弟子中泰州學派出現了分化,產生了思想更激進的泰州學派後學.黃宗羲說「泰州之後,其人多能以赤手博龍蛇,傳至顏山農,何心隱一派,遂非名教所能羈絡矣」
這裡還應該提到明代思想家陸楫公然提出的奢侈更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觀點,這是他觀察到的「自然之勢」:他說:「今天下之財賦在吳越。吳俗之奢,莫盛於蘇杭之民。有不耕寸土而口食膏粱、不操一杼而身衣文繡者,不知其幾何也?」「只以蘇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時而游,游必畫舫、肩輿、珍饈、良醞、歌舞而行,可謂奢矣。而不知輿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其幾」「要之,先富而後奢,先貧而後儉」。(陸楫,〈禁奢辨〉,收入《蒹葭堂稿》,卷 6)如果翻譯成白話意思也就是說,正因為有了這些所謂奢侈的活動,才為那些輿夫、舟子、歌童、舞妓提供了謀生的條件,富裕了才會奢侈,貧困了才會節儉,所以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禁絕所謂的奢侈,暫且不論這個觀點本身的對錯,單從當時的時代來說,這樣的思想是相當激進和有創造性的,而在西方的類似的明確表達出來的資本主義經濟學觀點則明顯要晚的多
明朝末期之所以有資本主義的萌芽,正是因為哲學倫理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上已經開始全面突破傳統的觀念,
從王陽明的以我心之是非為是非,王廷相的生物優勝劣汰弱肉強食說,
到王艮的以百姓日用為道,尊重個人肉體生命的價值,
再到陸楫公然提出奢侈有利於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再到李贄公然提倡人應該是自私的,自私天經地義.
最後一直發展到明末資本主義啟蒙思想的三大巨頭,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
這裡可以重點介紹一下黃宗羲,他已經明確提出反對君主專制,提出用真正的法治來代替君主專制的私法,提出設立專門的議論政治的機構來糾正監督君主的言論,提出工商和農業一樣都是本
和同時代的西方先進政治思想家相比,可以說絕不會遜色多少,基本上處於世界的前列。
下面簡要概括引用一下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
一、對君主專制下叫人不要自私的實質的揭露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以為天下利害之權皆出於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於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亦無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始而慚焉,久而安焉,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漢高帝所謂「某業所就,孰與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覺溢之於辭矣。
二、指出君為天下之大害
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業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產業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三、指出君和臣完全平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吾以天下萬民起見,非其道,即君以形聲強我,未之敢從也,……
世之為臣者昧於此義,以謂臣為君而設者也。君分吾以天下而後治之,君授吾以人民而後牧之,視天下人民為人君橐中之私物。
……
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
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
……
又豈知臣之與君,名異而實同耶?
……
君臣之名,從天下而有之者也。吾無天下之責,則吾在君為路人。出而仕於君也,不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僕妾也;以天下為事,則君之師友也。
四,指出君主專制下的法律不過是一家之私法
後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長也,子孫之不能保有也,思患於末然以為之法。然則其所謂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
漢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於我也;宋解方鎮之兵,以方鎮之不利於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謂之法乎?
……
藏天下於筐篋者也;利不欲其遺於下,福必欲其斂於上;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
……
向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於法之中,所謂非法之法也。
五、指出要用真正的法治來代替這種一家之私法
即論者謂有治人無治法,吾以謂有治法而後有治人。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終不勝其牽挽嫌疑之顧盼,有所設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於苟簡,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間。其人是也,則可以無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羅網,反害天下。故曰有冶法而後有治人
六、提出要讓通過選舉賢能產生的宰相能夠和世襲的君主分庭抗禮
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漢以後,廢而不講,然丞相進,天子御座為起,在輿為下。宰相既罷,天子更無與為禮者矣。遂謂百官之設,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賢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設官之意既訛,尚能得作君之意乎?
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後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
七、提出要讓學校來公天下是非,以牽制天子是非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於學校。
是故養士為學校之一事,而學校不僅為養士而設也。
……
東漢太學三萬人,危言深論,不隱豪強,公卿避其貶議。宋諸生伏闕捶鼓,請起李綱。三代遺風,惟此猶為相近。使當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為非是,將見盜賊姦邪懾心於正氣霜雪之下!君安而國可保也。乃論者目之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黨人,編管陳、歐,正坐破壞學校所致,而反咎學校之人乎!
八,指出要改革科舉考試選拔制度
使為經義者……不必墨守一先生之言
……
吾故寬取士之法,有科舉,有薦舉,有太學,有任子,有郡邑佐,有辟召,有絕學,有上書,而用之之嚴附見焉。
九,指出工商皆本
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聖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願出於途者,蓋皆本也。
這裡必須應該強調一次!黃宗羲提出的這些非君的思想,從理論上系統闡述限制君權的思想,並非是他自己的發明,更不是什麼一時的戰亂導致的,基本上是明代思想界一脈相承邏輯上必然發展的結果 。
從自然科學的思想領域來說,明代晚期末期同樣展現出相當活躍的情形。
利瑪竇本身的自然科學修養還遠比上當時明代的一些知識份子,這是公認的觀點,但他介紹的西方自然科學知識確實彌補了中國傳統科學的不足,在當時的明朝影響是很大,崇禎儘管在內憂外患之下,依然果斷大力的支持徐光啟按照利瑪竇引進的西方自然科學知識重新修訂曆書,可以明朝說整個朝代,從開始到結束,對西方對外國的先進技術或科學始終抱著非常開放的態度來進行交流和改進
在明代晚期,中國一下子湧現出十多個世界級別的科學成就,這並非是偶然,是宋朝以後長期沉寂的中國科學又出現一次井噴,這並非是偶然的
宋應星《天工開物》(1637年);記載了大量領先於同時代西方的技術,如鋅銅合金的冶煉,蠶種雜交技術,提花織布機,煤礦瓦斯的排除等等
徐霞客《徐霞客遊記》(16si0年)裡面記載和研究了大量的地質學的現象,可以說說一部傑出的地質學的著作,作者用自己親身的野外考察和研究來對自然現象進行觀察記錄研究,這正是現代科學的萌芽
朱載堉《律學新說》(1584年)所達到的數學成就和聲學成就更是全世界公認的,他的十二平均率是把「根號2開12次方」,精確到了小數點之後的24位有效數字.這種定量化,精確化的研究方法是以前中國科學所缺乏的
朱載堉在1595年和1606年分別將其著作進呈朝廷時期,這樣傳教士們自然會得到相關信息。另外,金尼閣傳教士曾於 1613∼1617年返回歐洲,在中國期間,他曾進入河南傳教3個月,其後又不斷往來河南、山西、陝西三省,而朱載堉居住的鄭王封地懷慶府,正在金尼閣旅行傳教的路上。
明代修編《崇禎曆書》,皇家天文機構曾先後聘請多個西方傳教士參與編修,而當時參與編修的必須是通曉中西方數學和音樂的。
也就在這個過程中,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跨海越洋,走向西方。
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論傳播到歐洲後,為歐洲學術界所驚嘆。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說:「在中國人中,據說有一個王子叫朱載堉的,他在舊派音樂家的大反對中,倡導七聲音階。把八度分成十二個半音以及變調的方法,也是這個有天才和技巧的國家發明的。」
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則稱:「平心而論,在過去的300年間,歐洲及近代音樂確實有可能受到中國的一篇數學傑作的有力影響,但是還沒有得到傳播的證據。第一個使平均律在數學上公式化的榮譽確實應當歸之於中國。」
比利時的馬容說:「在管徑大小這點上,中國的樂律比我們更進步了。王子載堉雖然沒有解釋他的原理,只把數字給了我們,我們不難推想而知,而且我們已照樣製作了律管,實驗所得的結果可以證明這學理的精確。」
朱載堉在天文、算學等方面也碩果纍纍。在天文學上,萬曆九年他完成了歷學著作《律歷融通》。之後,他又在總結前人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寫出了兩部新歷《黃鐘歷》和《聖壽萬年曆》。他發明瞭累黍定尺法,精確地計算出北京的地理位置與地磁偏角,還精確計算出回歸年的長度值和水銀的比重,其精確度幾乎與現在國際通用值相同。在算學上,他首次運用珠算進行開方,研究出了數列等式,解決了不同進位制的小數換算,其中某些演算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還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同樣是植物分類學的巨著
徐光啟更是一位全能性的科學大家,在數學,天文學,技術工程學,農學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傑出成就
引用別人的話「如袁翰青先生所指出的,「他在科學方面的功績不侷限於科學的任一部門,他多方面地融匯了我國古代科學的成就和當時外來的科學知識,一身兼任了科學工作的組織考、宣傳者和實踐者,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竺可楨將他與同時代的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相比,覺得毫無遜色」
還有現在發現的明代數學家的著作,明代數學家早於牛頓提出了導數的概念,在求解高次方程上都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