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講究「錢財乃身外之物」,生既不帶來、死亦不帶去的東西,為何竟捨不得用之於改善現世生活呢?未必是中國老百姓越來越不懂得享受生活了嗎?--哦,如果有哪個揪心於擴大內需之難的經濟學家真這樣想,並且自以為是中國老百姓「有錢不花」或者「有錢不會花」,試圖再提出些通過「大學擴招、提高收費」以便擴大內需之類的餿主意的話,那可實在是太冤枉我們中國的老百姓了。
中國老百姓為何「不樂意消費」?在我看來,原因大概有如下幾條:
其一,貧富差距過大。一個籠統的整體數字極易掩蓋其內部可能存在的巨大差距,我覺得我們非常有必要將今年前9個月城鄉居民所增加的這1.68萬億元存款更加細化:是每戶家庭都在增加,還是少數賬戶在快速飛增?試問,胡潤富豪榜上,一個富豪所增加的財富數字,就能把這個1.68萬億割去多少?一些人消費大增,存款照樣大增;可更多人消費沒增加,存款一樣也沒增加--結果自然只能是消費增加的少,存款增加的多。打個比方,一個10人群體,存款總共增加了100元,其中一個人增加了100元,其他9個人增加的額度為0。可是一個人「萬貫家財三頓飯,千間房屋一張床」,消費又能增加得了多少呢?這難道能說明這個10人群體「不樂意消費」嗎?
其二,為翻越「三座大山」做給養準備。住房、教育、醫療,這三樣被傳媒喻之為壓在新一代中國老百姓頭上的新「三座大山」。試想,一個大學生四年學費等於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他全部「消費」掉了,孩子將來還要不要上學?根據郎咸平教授的統計,按照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計算,一個家庭要想在內環線購房,需要不吃不喝不行動33年;在內中環線要21年;在中外環線要14年;在外環線外也要13.5年到7年;如果考慮到購房之外的其他生活支出,購房年限還將延長一到三倍--誰還敢那麼隨心所欲地「消費」?醫療更不用說了,65%的中國老百姓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平時「消費」難道比到時救命更重要嗎?
其三,有時候,「消費」就意味著對「劫貧濟富」的順應。這些年,「漲價」是圍繞老百姓生活的經常性話題。水費、電費、煤氣費,哪個不漲?哪一個漲價者又不是壟斷「霸王」?這些日常生活必需消費,老百姓只能忍著。可是,像房價這樣曾經一年翻幾番的非理性暴漲,老百姓為了不讓血汗錢白白流走,放在手裡多攥一會兒,又有什麼不好理解的呢?還有像景點門票,發了瘋一樣地你漲我也漲,老百姓大不了就不去了,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
說到底,中國老百姓不是「不樂意消費」,而是「無錢消費」、「不敢消費」、「不忍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