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李鴻章在1894年6月中旬曾經請俄國和英國駐華公使出面調停中日之爭。但英國人此時正想拉日本制衡沙俄,不願意趟這灘渾水。英國領事曾告訴李鴻章,英國政府請日本與中國共同退兵。但也僅此而已,別無下文。俄國公使喀西尼也告訴李鴻章,沙俄政府會不惜以逼迫的手段壓制日本人。李鴻章信以為真,一心等待俄國人出面,但最終卻不見動靜,導致軍事部署被動和延誤。
平心而論,甲午戰爭的失敗,並非李鴻章一人之責,而是清政府腐敗所致。由於海軍軍費被挪用修建頤和園,自1889年以來,海軍未添新艦,未置新炮,連彈藥也多是過期、不合格、不配套的產品;北洋海軍在作戰中,炮彈發射速度慢,炮位少,炮彈擊中敵艦要害部位後竟穿而不炸;北洋海軍被日軍圍堵在威海衛之際,清政府竟不發援軍,眼見艦隊被日軍圍殲,艦隊外籍顧問又夥同候選道牛昶炳等人威逼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簽字投降;眼見大勢已去,生性懦弱的丁汝昌不禁悲從中來,服毒自盡。
日本人點名要李鴻章出面談判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派員議和已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李鴻章左思右想,覺得如果在日本志得意滿、趾高氣揚之時,派大員貿然前往,恐怕會遭日方奚落。因此,他在給恭親王奕的信中,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建議:「在下與張蔭桓等人再三商量,覺得現在只想派一名忠實可信的洋員前往,既容易得知對方的意圖,又不會引起對方的懷疑。」李鴻章最終選定的這個人物,就是在天津海關工作20餘年的德國人德璀琳。
對於德璀琳,李鴻章在同一封信中寫道:「德璀琳在天津工作20多年,對我很忠心,中法議和等事他都暗中相助。先前伊籐博文到天津與我訂約時,他認識伊籐幕僚中的一位英國人,於是又從中相助,很是得力。如果讓他前去日本酌情辦理講和一事,或許能夠相機轉圜。」
在日本方面,外相陸奧宗光在得知清政府準備派洋人來日本代為商談議和事項之後,馬上與首相伊籐博文進行商議。他們認為,現在還不是與清廷停戰的最佳時機,日本應再次擴大戰果,佔領東三省部分領土,以此來逼迫清政府作出更大的讓步。更何況,中國政府此時派來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來打探虛實的,日本政府不得不防。因此,二人商定不見德璀琳,迫使中國政府派出更有資格的代表。
德璀琳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地回到中國。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張蔭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到達日本人指定的談判地點廣島。但伊籐博文對二人百般刁難,甚至不允許他們發密電和北京取得聯繫。到達日本的第二天,雙方互換國書。伊籐博文發現張蔭桓和邵友濂所攜帶的國書文字中有「一切事件,電達總理衙門轉奏裁決」字樣,遂認定二人授權不足,與國際談判的慣例不符,於是拒絕與他們談判。張蔭桓和邵友濂急忙寫信給陸奧宗光,申明光緒皇帝的確向他們授予了議和全權。日本方面依然不依不饒,甚至駁回了張蔭桓和邵友濂發電報給國內修改國書文字的請求,還藉口說廣島是日本軍事重鎮,不許閑雜人員逗留,將張蔭桓和邵友濂趕到了長崎。
就在張蔭桓和邵友濂被日本政府拒絕的當天,伊籐博文與使團隨員伍廷芳進行了一次談話。伊籐博文問伍廷芳:「你方為什麼不派遣重臣來呢?請問恭親王為什麼不能來敝國?」伍廷芳答道:「恭親王位高權重,無法走開。」「那麼李鴻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議和,貴國怎麼不派他來?」伍廷芳隨之反問:「我今天是和您閑談,那我順便問問,如果李中堂奉命前來議和,貴國願意訂約嗎?」伊籐博文自然能夠聽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的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來,我國自然樂意接待,但是也還是要有符合國際慣例的敕書,必須要有全權。」伍廷芳又問:「那麼中堂也要來廣島嗎?」伊籐未置可否。
就在這次談話前後,日軍取得威海衛戰役的勝利,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失去了與日本人討價還價的最後籌碼,沒有別的辦法,只好派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
李鴻章不想做「賣國賊」
1895 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他們不僅要清政府賠款和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要求割地!此時,不管是慈禧、光緒還是滿朝文武,誰都不願意背上這個遺臭萬年的罪名,李鴻章自然也不願意。經辦外交多年,李鴻章早嘗夠了「賣國賊」的滋味,所以,他一定要得到清政府的全權授權,才肯出使日本。
進京次日,光緒帝在乾清宮召見了李鴻章。圍繞是否割地問題,朝堂上爭執不下,亂作一團。李鴻章表示,不能夠承擔割地的責任,更何況連日本人要的賠款現在都無法湊齊。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騄等人也說,寧可多賠款,也不可割地一寸。以恭親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