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製造了這麼有中國特色的房地產「陰謀」?

發表:2005-06-03 05: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當前有一個熱點話題,上至總理,下至百姓,都十分關注,那就是房地產「泡沫」。一幫經濟學家參雜其中,已分成幾派,公說公理,婆說婆理。其實這樣的爭論不會有最後的結果,倒不是因為我們的經濟學家無能,實在是因為中國的房地產現象早已超出了經濟學的範疇。所以不妨換個角度,用社會的、政治的、歷史的眼光來看房地產,用時髦的話來說,叫「第三隻眼看房地產」。

  任何商品,不能因為價高就稱為「泡沫」,賓利已賣到天價,一輛車相當於一棟樓,沒人說它有「泡沫」;路易十三,三瓶酒可換一輛吉利,也沒人說它有「泡沫」,當然路易十三有「泡沫」就變成啤酒了;房子和賓利、路易十三一樣是商品,但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商品。換句話說,一個人可以一輩子不坐賓利,可以一輩子不喝路易十三,但他一輩子卻不能不住房子。在當代中國,房地產既是一種產業形態,又是各類利益集團角逐的載體,既是政府官員打造政績的政治工具,又是重新分配社會財富的非正常方式,還是粗暴改變大城市居住版圖的經濟手段。沒有哪一個行業比房地產業更能反映當前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狀況,也沒有哪一個行業比房地產業更直觀地顯現中國社會獨特的運行機制。

  讓我們看一看中國房地產業的三位主角,也是房地產「陰謀」的製造者:地方政府、房地產商和國有銀行。

 先說地方政府。計畫經濟時代,土地只不過是一種閑置資產,甚至連資產都談不上。那時土地轉移的方式叫「無償劃撥」,說白了就是,只要是國營單位,誰愛要誰要。起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改革開放,是由政府主導和推動的,十年之間基本耗盡了政府的全部財政積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政府基本上靠發行國債維持運轉,財政赤字居高不下,而國企的貧血症已開始危及國有銀行的安全。國企對職工最原始的承諾,如住房、醫療、養老、保險和教育,就像初戀的誓言,已無法兌現,最後以改革的名義推向了社會。在這種大背景下,福利制度的改革使住房成了商品,建築業變成了房地產業,土地的商業價值凸顯出來,本來入不敷出、捉襟見肘的地方政府如夢初醒,原來手裡還有一座金山。土地作為稀缺資源,並且獨家壟斷,價格只上不下,年年看漲。房地產給地方政府帶來的好處不僅僅如此。從大處著眼,它拉動當地GDP,增加財政收入,改變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形象,安排就業崗位,這都是任何一個官員夢寐以求的政績。從小處來講,土地價格的差異化和定價機制的隨意性給官員腐敗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假如腐敗也講投入產出的話,房地產業永遠是回報最高的產業之一。基於這兩點,各大城市,特別是大中城市,對房地產的支持是不遺餘力的。有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這個行業吸引了眾多的社會資金,想不火都不行了。

  再看看房地產商,這場「陰謀」的操盤手。資本的本性是追逐利潤,儘可能的追逐最高利潤,為此可以不惜一切手段,這一點在房地產商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儘管中國民營企業都來自草根,但房地產業卻比其它行業帶著更多洗滌不去的江湖氣。早期一些房地產商和黑社會基本上是兩塊牌子,一個班子。在許多城市裡,法院的拆遷令要靠房地產商用黑道的方式來執行。十幾年過去了,情況有了較大的改觀,但房地產商追逐高利潤的本性暫時還不會改變。他們會想盡辦法讓房價保持高位,賺取最大利潤。至於泡沫破滅、樓市高臺跳水(前有日本,後有香港)什麼時候降臨,跟他們已沒有關係了。

  光靠地方政府和房地產商,還不足以操控房地產的價格。沒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高房價就像紙船下水,撐不了多久。因為,大多數房地產商什麼都缺,惟獨不缺資金。如果不算私募、抵押、騙貸、信託、假按揭、黑錢和外資,房地產商的資金來源至少還有兩個正常通道,一是自己用土地向銀行抵押貸款,二是買房者從銀行按揭的資金也流向了房地產商的賬戶。充足的資金使房地產業保持了高速度發展,也使空置房和房價一樣長年雙雙保持在高位,房子多年賣不出去,卻不見開發商破產,這一點絕對是中國特色,用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買房按揭的比例由銀行決定,但房子的價格卻由房地產商決定,自然房價越高,從銀行貸出來的資金越多。高價房對房地產商來說沒有任何風險,最終的結果只有兩個,要麼賣給買房者,要麼抵給銀行。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使房地產商再高的價格也能扛住,扛住了高價格也就扛住了高利潤,最後通過按揭轉嫁到買房者頭上。「泡沫」之後,房地產商拿走豐厚的利潤,銀行得到穩定的收益,曲終人散,塵埃落定,所有的問題只有一個人來扛,那就是買房者。

  一場戲光有主角不行,還得有配角。有三個配角不能不提:第一是媒體(主要是報紙,電視正忙著賣保健品和假藥)---如果你知道報紙的廣告收入主要來源於房地產業,就不會奇怪房地產為什麼總是媒體的熱點,房地產老總成了媒體的明星了;第二是各類專家---專家的特點是喜歡一手挽著政府一手挽著市場,房地產能讓專家兩全其美;第三是研究機構---屬政府的要靠政府撥款,屬市場的要向企業要錢。當學術遭遇權力和金錢的時候,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問題很明瞭,有關房地產的輿論導向基本上在房地產商的掌控之中。

  我們知道房價為什麼居高不下了:地方政府要經濟高增長,房地產商要高利潤,銀行要沒有風險的貸款業務,房地產則能滿足三方的要求。媒體、專家和研究機構也各得其所(當然,我們也能聽到有良知的學者的聲音,在此謹向他們表示敬意)。這場「陰謀」惟一受害者,就是普通老百姓。

  面對「泡沫」之爭,中央政府出臺宏觀調控政策,幾方反應各不相同,很值得琢磨:地方政府謹小慎微,欲說還休,想說房價不高,又怕引起民怨;銀行則不與爭論,心存委屈。因為房價再高,利潤也沒流到銀行;只有房地產商,又露出當年青皮嘴臉,不管不顧,火上澆油,眾口一詞,房價不但不高,而且還要上漲,並且要漲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看來老百姓只有兩條路,要麼接受高房價,要麼死了買房這條心。

  曾記否,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南方的房地產比現在還火,火到賣冰棍的老太太都在炒地皮、賣樓花,終於火到危及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政府幾經規勸無效,手起刀落,房地產商狼奔豕突,血流成河。數千億資金灰飛煙滅。剛剛十幾年,就忘到腦後。

  說起這樣的有中國特色的「商業陰謀」,就像飛刀門大姐說的,小妹以美色誘人,也不是第一次。曾幾何時,我們用三萬元買過手機,用二十萬買過普桑,而那時平均月薪才幾百元。這就是哈耶克所說的,在任何計畫經濟體制下,消費者雖然有權決定購買什麼或不購買什麼,但他所購買的商品的價格卻是扭曲的。二十五年前,政府、官倒和國營企業聯手,用一臺18英吋的彩電,以相當於八至十年工資的價格,掏幹了多少普通家庭的積蓄。不過那時社會還沒轉型,官倒用批條換來第一桶金,國企賺的超高利潤不是交給了政府,就是變成住房、教育和醫療等福利返還給職工。二十五年過去了,社會巨變,已是天翻地覆。這一輪房地產「陰謀」的高利潤流向何處,大家心裏都有一本賬。一個個房地產商爬上了財富排行榜,一個個官員在美國買了豪宅,並且不用美國人的按揭。而普通老百姓,特別是大城市老百姓,則望著居高不下的房價,終於明白了什麼叫按揭:按揭就是房地產商和銀行把你按著,慢慢從你身上揭下一張皮來。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