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前出版的一期英國《經濟學家》報導,全球公司首席執行官的更換頻率越來越高,平均在位時間越來越縮短。為此,很多大公司的董事會不得不把挑選首席執行官繼任者當作頭等大事來辦。
報導說,一家名為「創新領導力中心」的研究機構指出,大約40%的首席執行官在上任後的頭18個月內就遭到解雇。而美國管理顧問公司「布茨-艾倫-漢密爾頓」的調查結果顯示,2004年全球企業首席執行官的更換頻率達到創記錄水平,在全球2500家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當中,每7名首席執行官當中就有一人丟掉「飯碗」,而2003年這個比例為10比1。此外,全球因業績不佳而下臺的首席執行官人數比一年前多了44%。
調查資料還顯示,歐洲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平均在職時間只有2年半,比2002年美國《商業週刊》公布的6年半的時間縮短了整整4年,表明歐洲公司在宏觀經濟尚無起色的大背景下可謂舉步維艱,歐洲首席執行官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美國公司首席執行官的平均在職時間為4年半,但因業績不佳而離職的比重提高到 31%。除了費奧裡納(惠普)和艾斯納(迪斯尼)等一批被董事會趕下臺的首席執行官外,還有很多人因為桃色事件或者財務醜聞而主動辭職。有人指出,按這個速度計算,到了2042年,全球首席執行官的平均在位時間不會超過一天。
「布茨-艾倫-漢密爾頓」諮詢公司副總裁阿蘭.赫梅斯認為,全球商業已經步入首席執行官短期執政的新週期,首席執行官們不僅要把企業引入正確的戰略軌道,而且還要在不影響長期業績的前提下幫助企業創造出短期利潤。這樣的雙重目標很容易使首席執行官顧此失彼,在合同到期前匆匆下臺也就在所難免。還有分析人士指出,一些歐美公司的董事會希望通過更換首席執行官這種做法提升企業盈利和股價表現,進而重新贏得貸款銀行和投資大戶的支持,為此很多首席執行官成了替罪羊。
目前,很多歐美公司的董事會都在為挑選首席執行官的繼任者傷腦筋。「獵頭公司」的建議固然可取,但「拍板兒」還要靠董事會自己。董事會成員不但要審核候選者的職業履歷,還要考察他們的行為舉止,一些大公司董事會為防微杜漸,專門調查候選者是否酗酒、飈車以及對同事進行性侵犯。
有報導稱,在選擇公司掌舵人這一環節上,美國人要比歐洲人做的好。歐洲企業選擇首席執行官時,往往只將目光集中在國內的一個小圈子當中,圈外人要入圍,必需要有「內部人士」引薦。另外,米蘭一家諮詢公司的負責人指出,歐洲企業董事會選擇首席執行官時過於隨意,往往口頭說說就拍板定案,「那些做決定的人總是以為自己瞭解所有的候選者。」
《經濟學家》指出,令人擔憂的是,很多已經進入公司的繼任者還未正式接受職務就主動辭職,打了董事會一個措手不及。本月上旬,法國的兩家大公司玻璃製造商聖戈班、通信巨頭阿爾卡特就遭受了這樣的打擊。在被提名為公司下任首席執行官13個月後,在公司效力長達26年之久的克里斯蒂安.斯特雷夫離開了聖戈班。內部人士認為,斯特雷夫放棄下任首席執行官這一充滿吸引力的職位,是因為「一個好的紅衣主教未必成為一個好教皇」。菲利普.熱爾蒙2003年1月從維旺迪環球公司跳槽到阿爾卡特,擔任公司的首席運營官,同時被指定為現任首席執行官丘魯克的接班人,也主動辭職。分析人士指出,兩人辭職的共同出發點都是在企業戰略問題上無法與現任首席執行官達成一致。
很多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認為,把挑選繼任者的工作交給現任首席執行官絕不是什麼好事,麥肯錫諮詢公司的季度刊物就說,「那才真是一個高風險的戰略」。根據一份國際性人力資源雜誌的調查顯示,只有1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由現任首席執行官負責挑選自己的接班人。《經濟學家》就此指出,成立一個由獨立董事組成的委員會,專門負責篩選首席執行官的後備力量,才是很多公司的當務之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