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展出的遺詔到底是否雍正偽造?大多數學者認為,在沒有其他證據發現之前,這份遺詔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篡位之說
公元1722年11月13日晚,一個寒冷的冬夜。正圍坐在火爐旁的清朝百姓此時並不知道,一場驚天動地的變故即將降臨。
戌刻(晚7時至9時),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的康熙走了。他在位60年,去世時69歲,是中國歷代皇帝在皇位上坐鎮時間最久的皇帝。
康熙駕崩後7天,遺詔公布。皇四子胤被確立為新皇帝,即雍正皇帝。胤的繼位就像是一塊石頭丟進了原本平靜的湖面,讓清廷內外動盪不已。
人們爭論的焦點是對胤繼位的合法性有了質疑。一種觀點認為康熙欽定雍正,雍正合法繼承了皇位;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後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奪取了皇位。
「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流傳最廣的就是『改詔說』。」李國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編研部主任。
「改詔說」稱,康熙皇帝原準備把皇位傳給十四子胤,詔書裡寫的是「傳位十四子」。胤獲悉後在國舅隆科多的協助下,偷偷把「十」字改寫成了「於」字。於是詔書裡「傳位十四子」變成了「傳位於四子」,所以皇四子胤便成了皇帝。
此外,民間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更多了。比如,雍正投毒篡位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皇四子胤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湯就升天了,皇四子隨之當了皇帝;年羹堯改詔說:雍正的母親私通川陝總督年羹堯,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改詔出自年羹堯之手等。
1.55米長的遺詔
日前,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廳,記者目睹了這幅根據已存世283年、並倍受爭議的「康熙傳位遺詔」1:1克隆下來的仿製品。據瞭解,遺詔的真跡被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此次展出的雖然是仿製品,但全國也僅此一件。
整幅「遺詔」長1.55米,寬0.8米,為卷軸式,需兩人合作才能全部展開。「遺詔」寫在一張明黃色的宣紙上,這種顏色是清代皇家的御用色。
「由於年代久遠,真跡已發生霉變,為了盡量貼近真實,我們把霉斑也『克隆』了下來。」現場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果然,記者在「遺詔」上看到了形如山水畫般的大片霉跡,不仔細看,會讓人誤以為遺詔寫在一幅山水畫上。
詔書的文字自右向左,自上往下書寫,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是同一內容。漢文共約1700餘字,第一部分主要講述的是康熙在位60年的功績,據介紹這部分內容早在康熙56年就已寫好。
第二部分,也就是整個詔書的核心部分,宣告了帝位的繼承人。「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就是這短短的31個字,引起了世人283年的紛爭。
雍正偽造遺詔
觀點代表者:上海學者金恆源
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的專業雜誌《史林》在「讀史札記」欄目中刊登了一篇題為《雍正帝篡位說新證》的文章,作者署名為金恆源。他認為種種證據表明雍正偽造了遺詔以達到篡位的目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首先對支持「雍正正常繼位說」的學者們所信奉的「八人同受面諭」,即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提出了質疑。
金恆源說,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9點左右「殯天」的,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1至3點間「急召」胤。而在胤到達暢春園之前,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7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
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布「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為人和即位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7年以後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遺詔值得相信
觀點代表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李國榮
「事實上這種篡改詔書的做法是根本行不通的。」李國榮說。首先,根據清朝的用語規範,清代檔案中凡書寫皇子時,均寫為「皇某子」、「皇某某子」,目前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一千餘萬件檔案中尚未發現例外。按照這一習慣,遺詔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那麼如果將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成了「傳位皇於四子」,就讀不通了。
其次,清代「於」、「於」二字是不能互用的,像詔書如此正式的文件中應該用「於」字。
第三,清代定滿語為國語,清代的文書,特別是清代前期的文件,都是滿、漢文相互對照的。所以康熙帝的遺詔,必定要用滿文。「如果說遺詔的漢文部分有可能被篡改的話,滿文卻是豎寫,很難更改。」
而事實上,記者經過仔細閱讀「遺詔」,發現文書的漢文部分中並沒有出現「傳位於四子」的字樣。
據瞭解,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批支持雍正正常繼位說的專著和文章問世。包括1985年南開大學歷史系馮爾康教授出版的《雍正傳》、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韋慶遠教授發表的《論封建皇權和皇位繼承問題》、1999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研究員李國榮、張書才合著的《實說雍正》。
稿件來源: 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