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反共基本國策」:國民黨統治臺灣長達半個世紀,在兩蔣時代可謂「反共」號角響徹雲霄,反「共」標語到處可見,「反共」是不折不扣的「基本國策」,臺灣不但是「反共基地」,也是世界上的「反共堡壘」。如今連戰領導下的國民黨,卻反而扮演「親共」「連共」的角色,該當何罪?
二評「誰是中共同路人」?在國共鬥爭時期,國民黨一向把批評時政的政、學界人士如民主同盟,視同「中共同路人」。等到國民黨落跑到臺灣後,仍是把異議人士打成「中共同路人」,嚴重者判以極刑,輕者「軟禁」斷絕飯碗。可是,再看看丟掉政權之後的國民黨,究竟誰是「中共同路人」?
三評「黨章黨綱徒托空言」:國民黨黨章第二條寫得很清楚「反對共產主義」,其政策綱領和行動綱領更是明確宣示,「在臺灣優先的前提下,…加強國防建設」,「彰顯主權地位」。一旦江丙坤、連戰破例與過去水火不相容的敵手眉來眼去,豈不徒托空言,自毀百年老店的「黨魂」!
四評「蔣介石遺囑」言猶在耳:細讀一九七五年蔣介石所留下的遺言,「不斷對大陸共產邪惡,展開政治作戰…全國軍民、全黨同志,絕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懷憂喪志」,「務望一致精誠團結,服膺政府領導」。反觀,把蔣介石奉為「民族救星」的當今國民黨領導階層,將這紙重要的歷史文件束之高閣,如果蔣氏父子地下有知,怎可善罷甘休?
五評「反共救國」、「反共愛國」成為絕響:眾所周知,國民黨靠著揭櫫「反共復國」作為其統治臺灣的合法性基礎,因此,「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公然進駐學校,「反共教條」成為禁錮思想的幫凶;七○年代末期,國外留學返臺的反共學人也曾組織「反共愛國聯盟」,有不少青年才俊受到重用。但如今看來,國民黨不但已經「不反共」,反而成為「反臺」的急先鋒。
六評「不明不白的黨產是再奪回政權的絆腳石」:東歐一九八九年政權和平演變之後,共產黨乖乖將黨產交歸國庫。不過,即使它們不再有昔日雄厚的資源,只要誠心誠意,洗心革面,認同民主法治,尊重民心歸向,一樣可以贏得民心,東山再起,上臺執政。東歐經驗,殷鑒不遠,國民黨何以還那麼不干不脆,沒有勇氣置之死地而後生?
七評「民主化改革停滯不前」:中國國民黨是列寧式政黨,金字塔型的權力結構,其民主化改革宛如牛車漫步,連最起碼的「在地化」、「民主化」仍遙不可期。最令國人大惑不解者,其領導階層尚存在著濃厚威權思想,充分反應在:一方面雖受過西方民主教育,卻一點也沒有民主素養,二方面分辨不清黨國孰先孰後?不知國家利益為何物?
八評「親共投共的下場,歷史教訓記憶猶新」:國共有兩次合作的歷史經驗,國民黨都嘗到苦果,痛失江山。當年國共交手期間,有不少民主同盟的社會賢達,曾因中共的統戰而向左傾斜,其後,要不是遭整肅下放,就是噤若寒蟬,鬱鬱而終。其中不乏國民黨投共人士,沒有一個好下場。殘酷事實,豈可心存幻想。
九評「寧予外邦,不予家奴」:國民黨對政黨輪替無法接受,照理說,一個健康的政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可是,看看連戰領導下的國民黨,卻是一步步偏離臺灣主體性。更有甚者,當今國民黨領導人的心態多少暴露慈禧太后「寧予外邦,不予家奴」的情結 - 既然得不到權力,不惜玉石俱焚;拿臺灣的存亡當賭注,一意孤行,無視於中共的邪惡本質。
(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兼第一所所長)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apr/29/today-o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