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蘇聯已經瞭解到:德軍已集結了86個步兵師、13個坦克師、12個摩步師至蘇德邊界。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朱可夫在這份計畫中指出:「為預防敵人突襲,我軍的任務已不是防止德軍的進攻,而是趁德軍正在集結、尚未形成有效防線和諸兵種協同能力之際,對其實施預防性突然打擊,並殲滅德軍」。
蘇軍當時在北方、西北、西方、西南前線共有136個步兵師、44個坦克師、23個摩步師和7個騎兵師。除在西南前線留守48個師外,朱可夫計畫調撥 152個師實施該計畫。根據計畫,空軍216個航空兵團中的144個也將調往西南方向。這意味著蘇軍的150-160個師應在戰鬥中完成從東到西南的千里躍進,前突到東普魯士。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魄力驚人的戰略計畫。
根據計畫,蘇軍的主要攻擊力量應置於西南前線和西部前線,具體任務是「粉碎集結在這一帶的德軍主力部隊,並在戰役開始後一個月內,將部隊前出至奧斯特羅文卡-納雷夫河-洛維奇-羅茲-克烈茲堡-奧別林-奧洛穆茨一線」。
朱可夫認為,此舉至少可以殲滅希特勒集結在蘇德邊境德軍部隊中的2個步兵師、11個坦克師和8個摩步師,並切斷德軍與其盟友羅馬尼亞和奧地利的聯繫。此後,再從北部或西北方向向卡托維茲地區發動進攻,粉碎德軍前線中翼、北翼之敵,佔領波蘭全境及東普魯士,最終達成粉碎德軍侵略蘇聯企圖這一戰略目標。
儘管蘇聯最高軍事當局早已預感到來自德國的軍事威脅,但在當前應採取何種預防措施問題上卻存在意見分歧。到1941年年初,斯大林仍堅持認為應首先利用一切手段延長和平的時間。朱可夫和蘇軍元帥鐵木辛哥雖多次強調威脅的緊迫性,但在德國人是否真的會發動侵蘇戰爭這一重大戰略判斷問題上,他們一直不敢妄下定論。也正因為如此,朱可夫和鐵木辛哥一直不敢把對希特勒德國發動預防性打擊的想法形成正式的文件上報。
直到1941年5月5日,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為軍校學員舉行畢業晚會時,有人提議為蘇聯的和平外交政策乾杯。斯大林突然開口道:「和平政策無疑是好的,它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但現在我軍已實現結構性改造,適應現代戰爭的裝備已經到位,我們已經非常強大,因此應實現從防禦到進攻的轉換,應採取進攻性的防禦政策。」這是斯大林自1939年以來第一次對本國軍事力量的公開肯定,也是首次公開蔑視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最高統帥的講話大大促進了「朱可夫計畫」的出臺。
1941年5月中旬,朱可夫當面向斯大林就此計畫的有關情況做了匯報。斯大林考慮再三,沒有同意實施該計畫。根據斯大林的判斷,希特勒決不會鋌而走險,在英德戰爭尚未結束時貿然開闢新的戰場,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已經說明,德國人選擇兩面作戰只能自取滅亡。最高統帥的否定使「朱可夫計畫」最終夭折。
「朱可夫計畫」絕非憑空設想,而是有一定的歷史淵源。
早在1938年,蘇聯元帥沙波什尼科夫主持制定的「蘇軍戰略集結方案」就認為,為防止敵人發動突襲,蘇軍必須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1940年,受斯大林的影響,沙波什尼科夫方案的一些主要思想又被列入蘇軍總參謀部制定的一份軍事計畫中,斯大林認為,德軍可能首先進攻烏克蘭,因此敵軍主力會集結在南部。雖然文件提及德軍也有可能在東普魯士集結,但卻只規定了應在西南方向採取積極行動。由此看來,「朱可夫計畫」並非頭腦發熱的一時之想,而是代表了當時蘇聯從統帥到高級軍官的主流意見。與一些主張不同的是,「朱可夫計畫」更強調主動進攻,而不是在遭到侵略後再由防禦轉向進攻。
可以肯定的是,德國人根本不會想到蘇聯人會制定出如此大膽的軍事計畫。德軍總參謀部認為,在對德軍事戰略上,蘇聯將在邊境地區採取防禦戰術。可見「朱可夫計畫」是完全出乎德軍預料的。但由於蘇聯領導人對德軍的錯誤估計,導致蘇聯在德國進攻下措手不及。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