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染色小黃魚 硫酸催"嫩"毒生薑
在水產品方面,《報告》發現有許多不法商販採取下列手段牟取利益:用一種摻有油漆的黃納粉給小黃魚染色;使用有害化學物質福爾馬林甚至工業鹼水來發魷魚;給黃鱔服用避孕藥;活魚與死魚混放;甲魚用黃粉餵養,並被注水;用墨汁浸泡墨魚;違法經營暗中兜售上海明令禁止出售的毛蚶;使用工業雙氧水和花紅粉對蝦米干染色;往烏賊體內塞小魚或給牛蛙體內注水以增加份量。
綠油油的青菜看上去非常惹人喜愛,殊不知這可能是菜農在出售前幾天多加農藥的"功勞",還有的菜農用洗衣粉為青菜"漂白",致使菜葉表面附有大量鹼性物質。
含有鉛、硫、砷等有毒物質的工業硫磺竟然也成為"食品加工業"的重要原料:一些攤販在冬筍上撒些硫磺,再用薄膜悶一會,原先蠟黃的冬筍就變得非常"鮮嫩 ";還有人用硫磺熏烤生薑,烤後的生薑顯得非常白嫩,而且外皮已脫落,手感也很好,但是食用以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嫩薑"可能會對人體呼吸道產生危害,嚴重的甚至會直接侵害肝臟、腎臟。
一些看上去"賣相"很好的蔬菜很有可能是化學物質的功勞。大葉的菠菜和韭菜是化肥催化所致;無根荳芽在生產過程中除大量使用無根劑、防腐劑、增粗機(粉)等化學原料外,還用上漂白粉、保鮮粉等有毒化工原料;不少木耳、銀耳、猴頭菇被"塗脂抹粉",通過化學熏蒸、浸泡,使用食品添加劑,使其長久保鮮;現在市面上有些番茄顏色格外鮮紅,但吃起來口感有些怪,番茄內沒有籽粒,這是由於番茄用激素做了催熟處理。
肉類食品方面,大多數攤販在加工豬肉時只用水過濾一遍;上海人很喜歡吃的雞血、鴨血和豬血大多來歷不明;用化學藥水浸泡牛百葉可以使其更白更好看;發肉皮使用化學用劑,再用漂白粉浸泡使其變白;許多豬肉的肥肉成分不超過1厘米,應該是使用了瘦肉精的豬肉。
咸菜的問題也很多,有些咸菜的製作流程是先浸泡在水泥池中,然後加入食品添加劑、亞硫酸鈉,經薄膜袋自行包裝,就在工棚裡研製成黑心咸菜,假冒品牌流入市場;有些是用工業鹽醃製的有毒咸菜;在許多菜場中咸菜的儲存方式也很不衛生,帶色素的咸菜很多,有的經營者還以次充好。
石蠟拋光"霉變橙" 水泥增重冬蟲夏草
已經霉變的橙子應該直接被拋棄了,卻真有水果商販有"起死回生"的本領,把洗過的霉變橙用石蠟"拋光"後,堂而皇之地貼上"進口水果"標籤繼續出售。而那些看上去色澤鮮艷、表面光亮的橘子,吃上去卻可能食之無味,不甜不酸,這是因為不少商販的橘子是用乙烯等化合物催化而熟的。
挑選罐頭食品時千萬不要為其外觀所惑,不少罐頭食品違規使用合成色素,如檸檬黃、莧菜紅、胭脂紅等,還使用過量的防腐劑和甜味劑等食品添加劑。
更有一些商販在保健品上做手腳,讓這些原本能夠延年益壽的保健品卻成為毫無保健功效、甚至危害身體健康的食品。如用蘿蔔製作人參,用一般草菇曬乾充當靈芝,將一般動物的爪子加工成所謂的"老虎爪"……市場上銷售的西洋參很多都摻雜了商販用一般的小蘿蔔和樹根切成的"西洋參"片,還有的商店甚至用鉛粉和水泥混合然後摻在冬蟲夏草的根部,以增加份量。
在上海的許多菜市場,豆腐皮內漂白物質過多,有異樣化學味;用於發酵和加工豆製品的原料和水都不乾淨;素雞等豆製品鹼味過重,難以下嚥;還有一個攤點的油麵筋有兩種成色,香味濃淡不一。
現在市面上出現的一些醋顏色較淺,無香氣,有不良氣味或酸味刺鼻,口感灼、香味寡,形態混濁有沉澱物,或者浮膜霉花,這類醋質量低劣,人稱"問題醋"。
冷凍雞翅雪白飽滿,經調查是先注水,再浸泡在不潔液體中進行冷凍處理。攤主為了省事,用松香給雞鴨脫帽,結果留下大量殘留物質。用同一桶水宰殺大量雞鴨,衛生狀況令人擔憂。
冬天是吃麻辣燙、火鍋的"旺季",但這類食品的原料和調料許多沒有食品標示,進貨渠道無人知曉,散裝火鍋食品供應點衛生糟糕,食品露天堆放,沒有保潔措施,其中的食品安全隱患極大。
豬膘煉出"精製油" 化工桶烤出熱山芋
牛奶和酒類市場因為管理比較規範,《報告》中沒有列舉太多問題。
「人工扮靚」的食用菌:不少木耳、銀耳、猴頭菇被「塗脂抹粉」,通過化學熏蒸、浸泡,使用食品添加劑,使其長久保鮮,還能增加份量。
食用油市場主要的問題存在於散裝油上,有的商販用豬皮、豬膘煉油,煉出來的油相當混濁,卻稱為"精製油";有的商販在油裡摻水,以次充好。
在冬日的街頭吃個熱烘烘、甜蜜蜜的烤山芋自然不錯,殊不知商販用來紅烤山芋的鐵桶可能曾經裝過汽油、石油、柴油或者其它化學物質。
據製作這份調查報告的張文榮介紹,報告中所反映的問題一部分是他和公司職員共同發現的,還有一些是根據媒體報導在市場中加以證實的。還有許多問題因為涉及具體的攤販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