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 2005-01-27 22:29:00作者:
中國前領導人趙紫陽逝世已有十餘天,但遺體告別儀式的日期卻到1月27日才確定下來。圍繞著對趙紫陽的歷史評價問題,北京高層與趙紫陽的家屬產生了嚴重分歧。本週,香港媒體對此予以密切關注。
香港《明報》昨天報導說,北京在對趙紫陽的評價問題上,堅持要寫進包括趙紫陽「六四犯錯」 的結論。報導說:「 趙紫陽家人表示,至25日為止,尚未與當局就趙的功過評價達成一致結論。「我們也很疲勞,但有什麼辦法?」家人無奈地表示,但補充說:「應該很快了吧。」……據瞭解,當局與趙家的分歧,主要卡在如何在趙的功過上寫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發表的公報結論。據悉,中央要求對趙紫陽生平功過進行「全面評價」,寫入十三屆四中全會公報的有關決定;趙家則提出,若寫上公報的決定,就要加上其後趙被軟禁15年的事實。在爭持不下後,趙家又提出,對趙的生平寫到六四前為止,但中央堅持「全面評價」,寫上四中全會公報內容。」
《明報》的報導寫道:「消息指出,中央堅持要寫上四中全會公報內容的原因是,若不寫就容易在黨內外造成難以預估的後果,以為中央在這一問題上讓步,或者中央要檢討六四事件的定論。據瞭解,中央在處理趙紫陽後事的大原則,還是維護穩定為上,擔心引發動亂,「破壞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
與此同時,《明報》還報導說,楊尚昆、葉劍英後人致祭趙紫陽。報導說:「 2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前書記芮杏文的夫人、廣州前市長黎子流等多位政壇知名人士,前往北京富強胡同6號的趙紫陽故居弔唁。據瞭解,黎子流在1989年堅決反對中央對趙紫陽的處理手法。已故中共元老葉劍英、楊尚昆、習仲勛的後人,21日也紛紛前往拜祭或致送花圈,其中全國政協前副主席葉選平以「劍英後人」身份表達敬意。
除此之外,已故中共元老陶鑄、陳毅、胡耀邦、陸定一的家屬,亦分別緻送花圈。……剛從外地返京、曾任毛澤東秘書的李銳,1月24日下午專程到趙家悼念趙紫陽。李銳在趙家逗留兩小時,深情地憶述他與趙紫陽交往的難忘片段,並慷慨激昂地評價趙紫陽。……25日,弔唁者又可以自由出入趙家。記者現場所見,到場弔唁者並不多,場面顯得冷清。在弔唁冊上,寫著李銳遒勁的名字。……據瞭解,包括李銳在內的一批中共元老,都在呼籲當局公正評價趙紫陽一生功過。李銳還在撰寫悼念趙紫陽的長篇文章,表達哀思以及反思當局處理趙紫陽手法的問題。」
香港《蘋果日報》除了報導北京圍繞趙紫陽弔唁活動的情況,還對這一風波接連發表了評論。第一篇署名「張華」的評論題目是《中共為甚麼開放悼念活動?》。評論說:「對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等中共高層來說,如何恰到好處地處理趙的後事,確非易事,既要照顧黨內不同勢力的意見,又要壓制社會作出過度反應,更要顧及國際形象。……從中共允許更多有關趙紫陽的報導,可看出中共當局的信心已大大增加,不那麼擔心趙的死訊會觸發大規模社會運動,即使出現悼趙活動,規模也不會很大,他們也有信心可以迅速加以控制。若沒有突發性變化,內地媒體應逐步增加有關趙紫陽逝世的報導。……當然,對中共決策影響最大的還是內部因素。由於趙紫陽在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勞苦功高,不但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先鋒,他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今天仍是各項改革政策的基礎,而他當年一些前瞻性措施,過去十多年不也陸續被當權派採用了嗎?他的主張是對是錯,他的貢獻是多是少,已經一目瞭然。這些都是黨內開明力量要求為趙紫陽舉行公開追悼會的有力理據。」
該報昨天同一署名的評論題目則是《這是泱泱大國的作為嗎?》。文章針對這幾天圍繞著趙紫陽弔唁活動的風波寫道:「趙去世後,很多元老以妻子、子女等名義,以各種方式向趙家表示慰問。而在位的高幹雖然沒直接地與中央對干,但不少人已表達不同中央的意見。這些元老當然知道中央低調處理趙紫陽後事的原則,但他們仍然「添煩添亂」,當然是各有不同目的。第一種人與趙乃生死之交,有深厚的情誼,因而不惜冒犯中央,送趙最後一程,他們大多希望趙能獲平反;第二種人雖與趙的交情一般,卻很同情趙的遭遇,又或認同他的貢獻和主張,因而表達哀思;第三種人是因為不滿江澤民、李鵬或現在的領導層和政策,因而藉此機會與當局對干,表達不滿。」
文章又寫道:「由於退休高幹很難應付,既不能以權位來引誘他們,又不能以強權去壓服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朝野和輿論都有很大影響力,中央不能對他們視而不見。於是中共當局只好從趙家入手,只要「說服」了趙家,這些元老還能置喙嗎?他們還能向當局施壓嗎?所以,逼迫趙家成了擺平黨內爭議之捷徑。但是,用這些低三下四手段,迫一位黨國元勛的家人就範,不怕有失國體嗎?」
德國之聲
香港《明報》昨天報導說,北京在對趙紫陽的評價問題上,堅持要寫進包括趙紫陽「六四犯錯」 的結論。報導說:「 趙紫陽家人表示,至25日為止,尚未與當局就趙的功過評價達成一致結論。「我們也很疲勞,但有什麼辦法?」家人無奈地表示,但補充說:「應該很快了吧。」……據瞭解,當局與趙家的分歧,主要卡在如何在趙的功過上寫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發表的公報結論。據悉,中央要求對趙紫陽生平功過進行「全面評價」,寫入十三屆四中全會公報的有關決定;趙家則提出,若寫上公報的決定,就要加上其後趙被軟禁15年的事實。在爭持不下後,趙家又提出,對趙的生平寫到六四前為止,但中央堅持「全面評價」,寫上四中全會公報內容。」
《明報》的報導寫道:「消息指出,中央堅持要寫上四中全會公報內容的原因是,若不寫就容易在黨內外造成難以預估的後果,以為中央在這一問題上讓步,或者中央要檢討六四事件的定論。據瞭解,中央在處理趙紫陽後事的大原則,還是維護穩定為上,擔心引發動亂,「破壞來之不易的安定局面」。」
與此同時,《明報》還報導說,楊尚昆、葉劍英後人致祭趙紫陽。報導說:「 21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前書記芮杏文的夫人、廣州前市長黎子流等多位政壇知名人士,前往北京富強胡同6號的趙紫陽故居弔唁。據瞭解,黎子流在1989年堅決反對中央對趙紫陽的處理手法。已故中共元老葉劍英、楊尚昆、習仲勛的後人,21日也紛紛前往拜祭或致送花圈,其中全國政協前副主席葉選平以「劍英後人」身份表達敬意。
除此之外,已故中共元老陶鑄、陳毅、胡耀邦、陸定一的家屬,亦分別緻送花圈。……剛從外地返京、曾任毛澤東秘書的李銳,1月24日下午專程到趙家悼念趙紫陽。李銳在趙家逗留兩小時,深情地憶述他與趙紫陽交往的難忘片段,並慷慨激昂地評價趙紫陽。……25日,弔唁者又可以自由出入趙家。記者現場所見,到場弔唁者並不多,場面顯得冷清。在弔唁冊上,寫著李銳遒勁的名字。……據瞭解,包括李銳在內的一批中共元老,都在呼籲當局公正評價趙紫陽一生功過。李銳還在撰寫悼念趙紫陽的長篇文章,表達哀思以及反思當局處理趙紫陽手法的問題。」
香港《蘋果日報》除了報導北京圍繞趙紫陽弔唁活動的情況,還對這一風波接連發表了評論。第一篇署名「張華」的評論題目是《中共為甚麼開放悼念活動?》。評論說:「對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等中共高層來說,如何恰到好處地處理趙的後事,確非易事,既要照顧黨內不同勢力的意見,又要壓制社會作出過度反應,更要顧及國際形象。……從中共允許更多有關趙紫陽的報導,可看出中共當局的信心已大大增加,不那麼擔心趙的死訊會觸發大規模社會運動,即使出現悼趙活動,規模也不會很大,他們也有信心可以迅速加以控制。若沒有突發性變化,內地媒體應逐步增加有關趙紫陽逝世的報導。……當然,對中共決策影響最大的還是內部因素。由於趙紫陽在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勞苦功高,不但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先鋒,他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今天仍是各項改革政策的基礎,而他當年一些前瞻性措施,過去十多年不也陸續被當權派採用了嗎?他的主張是對是錯,他的貢獻是多是少,已經一目瞭然。這些都是黨內開明力量要求為趙紫陽舉行公開追悼會的有力理據。」
該報昨天同一署名的評論題目則是《這是泱泱大國的作為嗎?》。文章針對這幾天圍繞著趙紫陽弔唁活動的風波寫道:「趙去世後,很多元老以妻子、子女等名義,以各種方式向趙家表示慰問。而在位的高幹雖然沒直接地與中央對干,但不少人已表達不同中央的意見。這些元老當然知道中央低調處理趙紫陽後事的原則,但他們仍然「添煩添亂」,當然是各有不同目的。第一種人與趙乃生死之交,有深厚的情誼,因而不惜冒犯中央,送趙最後一程,他們大多希望趙能獲平反;第二種人雖與趙的交情一般,卻很同情趙的遭遇,又或認同他的貢獻和主張,因而表達哀思;第三種人是因為不滿江澤民、李鵬或現在的領導層和政策,因而藉此機會與當局對干,表達不滿。」
文章又寫道:「由於退休高幹很難應付,既不能以權位來引誘他們,又不能以強權去壓服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朝野和輿論都有很大影響力,中央不能對他們視而不見。於是中共當局只好從趙家入手,只要「說服」了趙家,這些元老還能置喙嗎?他們還能向當局施壓嗎?所以,逼迫趙家成了擺平黨內爭議之捷徑。但是,用這些低三下四手段,迫一位黨國元勛的家人就範,不怕有失國體嗎?」
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