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答《科學時報》記者楊虛傑問
(1)問:江才健寫的《楊振寧傳》去年在臺灣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今年可能又將在大陸出版,您對此書的出版有什麼評論?
(1)答:此書對我和楊振寧在物理研究上的合作,以及對我本人人格的很多描述都與事實不相符合。楊振寧是想通過此書重寫歷史,通過對我進行誣蔑和貶低來索取根本不屬於他的榮譽。在一本傳記中對別人進行如此集中的歪曲和誣蔑是非常罕見的。我讀了之後感到十分震驚和憤怒。
(2)問:書中有關您和楊振寧的關係的記述,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甚至超過了書的其他內容。您認為其中原因何在?
(2)答:此書用了聳人聽聞的煽動性的手法,篡改歷史。楊振寧利用此書,製造不真實的故事,企圖抹煞國際科學界早已公認的、我對物理學發展的貢獻。特別是,書中關於宇稱不守恆思想的突破的敘述,更是採取了歪曲事實、製造謊言的手法來抬高楊振寧,貶低我本人。這樣的行為在世界科學史上很可能是空前的;這樣的傳記寫作手法在歷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因此,該書當然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其實,這都是楊振寧和傳記作者共同謀劃的。這一點傳記作者在後記裡也已經講了。他們這樣做是各有各的目的。
(3)問:李楊合分,癥結所在,據一般人看來,是由於你們之間的下述爭論:獲諾貝爾獎的論文的思想,即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這一思想的突破,是你們二人中誰第一個提出來的。據楊振寧的說法,是他「在一個節骨眼上,我(指楊自己)想到了…」還說你先是反對這種觀點,經過他的說服後才同意的[1]。您認為這種說法符合事實嗎?
您能不能說明一下您知道的事實真相?
(3)答:楊振寧的說法與事實不符。事實是,宇稱不守恆思想的突破是我在1956年4月上旬獨立地做出的,與楊振寧無關。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1954、 55年,θ-τ之謎已成為物理學界關注的焦點。這裡我想先簡單地解釋一下當時的θ-τ之謎。50年代初從宇宙線裡觀察到兩種新的粒子,θ和τ。它們具有很不同的衰變模式。θ衰變為兩個π介子,τ衰變為三個π介子。因為奇數個π介子的總宇稱是負的,而偶數個π介子的總宇稱是正的。所以從θ和τ的衰變模式可以決定θ的宇稱是正的(稱為標量),而τ的宇稱是負的(稱為贗標量)。奇怪的是到 1954、55年,經過很精密的實驗測量,發現在實驗的精確度內θ和τ這兩個不同宇稱的粒子居然有完全一樣的壽命和質量。
那時候,從θ、τ 的衰變模式,不僅可以決定它們二者的宇稱不同,也已知道這類的衰變是通過弱作用力實現的,因而可用理論計算來估計它們的壽命。假使τ和θ 是不同的粒子,τ的壽命應該比θ的壽命長很多,約一百倍。可是實驗結果是τ和θ的壽命幾乎完全一樣。而且,假使τ和θ是不同的粒子,為什麼它們的質量也會幾乎完全一樣呢?如果認為它們是同一個粒子,它們怎麼會具有完全不一樣的宇稱呢?
為解決這一問題,物理學界曾提出過各種不同的想法,但都沒有成功。50年代時,粒子物理學領域,每年都舉行一次國際性的綜合學術會議,地點在美國紐約州的羅徹斯特(Rochester)大學。因而,這個很重要的會議就被稱為羅徹斯特會議。凡是要參加會議的,必須收到邀請才行。在1956年4月3-7日的羅徹斯特會議上,也討論了θ-τ之謎這個問題。當時在會議上已經有人提出,包括我和楊振寧,是否在θ和τ的衰變中,宇稱可能不守恆?但是,會議上的這些討論都沒有達到任何結論。要瞭解這是為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情況,我需要介紹一下當時宇稱守恆問題的背景。
宇稱守恆是當時公認的一個重要物理定律。宇稱守恆的基礎是「左右對稱」,而「左右對稱」 一向被認為是物理的公理。從經典物理學開始到近代物理學(包括力學、電磁學、引力場、弱作用理論、原子、分子和核子構造等),一切的物理理論,在1956 年 4月以前,都是左右對稱的。因為每一門物理理論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實驗作證明,所以物理學家們想當然地認為「左右對稱」在粒子物理學中也已經被充分證明了,是非常正確的,是自然界的真理。宇稱守恆是天經地義的。
在1956年4月初的羅徹斯特會議上討論時,所有的物理學家都公認,一切已瞭解的物理都是左右對稱的,是宇稱守恆的。這是毋需討論的。在會議上討論的問題是:在θ、τ衰變過程中,宇稱是否可能不守恆;在當時一切已瞭解的物理之外, θ、τ是否可作為一個特殊例外,是孤立的一點。
假使θ、τ是同一個粒子,在它衰變過程中,宇稱並不守恆,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那結果就是,這同一個(即θ-τ)粒子既可以按宇稱為正的θ模式衰變,也可以按宇稱為負的τ模式衰變。可是這個結果與從一開始就已經知道的θ-τ之謎的現象完全相同。因此,雖然提出了θ-τ衰變宇稱可能不守恆的假設,可是這種假設不產生任何新的物理結果。這種假設與一切其他物理無關。在這種假設提出以前,θ-τ之謎是孤立的一點;做了這種假設以後,θ-τ仍然還是孤立
的一點。因為這種假設並不能產生任何新結論,所以這種假設就不能看做是宇稱不守恆思想的突破。這一點物理學界是公認的。
當時我也正在重點研究這個問題,曾做過一┏⑹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