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10天前發生數十年來僅見的地震及海嘯後,中國立即宣布將為受災國提供260萬美元的援助。上週五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北京緊急會見受災國駐華大使和國際組織代表時又承諾,要追加5億人民幣或超過6000萬美元的援助。
另外,在中國政府的帶頭號召下,中國民間也掀起了一場前所未見的捐款熱潮,社會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媒體上也充滿了好人好事的新聞:在北京,一名78歲的老太太將手頭上僅有的1800元人民幣現金捐出;有81個貧困山區的小學生從拮据的生活費中每人拿出1元人民幣,託老師寄給災區;據說在遼寧的捐款者當中,還包括了不少失業人士和下崗工人。
官方媒體也不斷通過這些報導,傳遞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的訊息。《人民日報》主辦的《江南時報》在評論中說,印度洋發生特大海嘯後,受災國都期盼他人伸出救援之手,「都在檢驗著真假朋友」,而中國義無反顧捐獻,是「一個真正朋友的體現」,是「一個責任大國的表現」。
《人民日報》則報導,有災民向參與救援行動的中國官員盛讚「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救援隊的醫療救助能力是最強的」。而新華網昨天下午的主頁標題是「國際社會盛讚我國對印度洋海嘯的救災行動」。
不過,在中國舉國上下關注印度洋災情的同時,也有不少人指責一些政府部門籌款過於熱心或媒體宣傳過火。有網民對地方政府相互攀比的心態提出批評,現在不僅富裕省份鼓勵居民捐款,連貧困省份也「不落人後」,紛紛向「機關、廠礦、企業、學校開展大規模的募捐行動」
網民說,在外國,捐款經常是通過電話熱線、街頭募捐等方式進行的,捐款人自發性比較強,但中國現在主要的募捐手法卻是由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動員僱員捐款,誰捐了多少上級一清二楚,結果一些不願意捐助者在壓力下,也不得不有一些象徵性的表示。
美國媒體挑剔中國
這段時間來,中國政府對印度洋海嘯的救援反應遭到了美國媒體的百般挑剔。上週四,《亞洲華爾街日報》在報導中暗諷中國向來標榜自己是亞洲各國的好鄰居、好夥伴,這一次區域發生了這麼大一場災難,中國卻只捐助了260萬美元,數目和科威特差不多,只有臺灣的一半,「甚至比香港商人李嘉誠一個人承諾捐出的金額還少」。
中國官方把援助追加到6200萬美元以後,《紐約時報》卻仍要以美國和日本分別捐出3億5000萬美元和5億美元作比較,來說明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離當亞洲老大的日子還遠著」。
有網民說,中國本來就不是老大,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必在國際媒體的壓力下充硬漢,因為過於急著表現,和其他國家攀比而讓一場獻愛心的善舉淪為做秀。
不過也有一些人指出,這一代中國人從小就受官方包辦一切社會事務的教育,許多人沒有回饋社會的意識,很少思考自己能給社會作什麼貢獻,這次的捐款運動不失為一個很好的大眾教育活動。
上海一所小學就特別發動學生籌辦募捐義演,把籌集的款項捐給印度洋的災民。這所小學的校長說,組織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從中學會關愛他人」。
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