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第二 余姚驚現田螺山遺址

發表:2004-06-18 19:41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浙江余姚「姆渡文化」為目前眾所周知的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代表。而在相距河姆渡遺址約七公里處,又發現為另一個距今年代約七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遺址-田螺山遺址,與河姆渡時間相同,規模相似。目前有關單位準備把田螺山和河姆渡合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遺址規模龐大

據華夏經緯網6月17日報導,田螺山遺址面積約三萬平方米,目前三百平方米的試掘區還未開挖完成,就已出土七百多件文物。

曾參與河姆渡遺址挖掘的考古隊員表示,當年4萬平方米的河姆渡遺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稱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密度之最,不過,就目前田螺山的挖掘情況看來,文物密度還會超過河姆渡。

出土文物前所未見

除了與河姆渡有相似的遺蹟、遺骸之外,更有不同於河姆渡、甚至是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見的發現,如高度超過90厘米的陶盤口釜和雙耳夾炭陶罐,刻著人臉的陶支角,狀如大象頭部形態的陶塑殘塊,針孔不過毫米的骨針,通體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槳等。

長江流域河姆渡典型的「干欄式」建築,在田螺山同樣有遺存發現,而且更複雜、精緻。而遺址一角,發現保存完好的古埠頭,這意味著河姆渡未能揭示的七千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現。

何來如此高度史前文化?

曾參加河姆渡考古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長劉軍表示,當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約7000年的地層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來七千年前已開始種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彷彿是從天而降。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來源何處?無人能解。

對此目前流行的解釋是,距今約5000年前,全球範圍發生嚴重的洪災。古籍《尚書•堯典》記「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西方也有「諾亞方舟」的傳說。洪水不僅淹沒了河姆渡人的家園,還導致鹽潮倒灌,水稻減產,河姆渡人不得不大規模遷徙。

通過鑽探,在田螺山距地表五米、距今七千年的文化層下的青灰色淤泥裡,發現了一些微粒木炭。考古隊負責人孫國平說,這很可能是更早時期的人為遺蹟,同時,田螺山地表基本上都是農田,很少人為設施,良好的地面環境,為進一步挖掘提供了條件。

神秘北緯三十度

北緯30度,這個神秘地帶,出現了世界上最高聳的珠穆朗瑪峰、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西太平洋的「百慕達三角洲」,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等,這些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

河姆渡文化

二十世紀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的河姆渡,與兵馬俑、北京人、馬王堆漢墓齊名。1973年於此處出土了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遺蹟,最早的象牙彫刻等,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出土了當時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在此之前一直有中國的稻穀栽培技術來自印度之說,不過河姆渡的發現,證明中國古代文化起源於中國本土,並非從外地傳播或移植而來。

河姆渡稻穀堆積層總重量約有120噸之重,經農業部門鑑定,稻穀為人工栽培。同時,大量用動物骨頭製成的農具「骨耜出土」,這些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骨制農具,說明河姆渡人已脫離刀耕火種的時代,進入了耜耕農業的階段。

雖然此後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萬年的栽培稻穀矽石標本,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標本,但沒有更具體證據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農業始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

水稻、蔬菜、干欄式建築、精美的陶器等,河姆渡以高度發達的文化震驚了世人。經碳14檢測,河姆渡遺址的時間更早於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村遺址。劉軍說,全中國目前發現的60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糧食遺蹟的不到30處,出土過菜籽或蔬菜實物的算上田螺山也僅5處,其中4處在江南。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較之黃河流域,文化更先進,技術更發達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