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生產力?字面上的意義是生產的能力,後來通指生產的效率,是為狹義的生產力。而在科技與生產結合日趨緊密的現在,在下以為,廣義的生產力更合時宜,廣義的生產力就是:推動文明進步的動力。
不可否認,科學技術對生產力已經起到了和正在起著直接的巨大的推動作用,英國工業革命後一百年的物質成就,比人類幾千年的物質成就總和「還要多,還要大」,電子,計算機時代幾十年創造的物質成就,又要比工業革命後三百年的物質成就總和「還要多,還要大」。但是要取得這樣的成就至少必須有四個前提條件:一是要有豐富的能創造科學理論,科學技術的有靈氣的人;二是要有豐富的能推廣應用,科學理論,科學技術的能幹的人;三是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改善普通個人的生活;四是科學技術使用得當,沒有對生態環境造成毀滅性的破壞(已經經歷的技術革命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但尚未致毀滅程度,開破壞之先的西方國家已經糾錯。)其實,綜上四條都是出於一個理念-----人是進步的根本,也是進步的目的。如果沒有人的創造,科學技術無從產生,又何來生產力?科學技術本身並沒有生命力,是圖紙,圖表,文稿,報告,數字,方案,程序,方程式,沒有人的理解和使用,又何來生產力?科學技術不用來改善普通個人的生活,而用來剝奪,限制個人的基本人權,如網路封鎖,竊聽偷窺(典型如中國大陸的「金盾工程」),或者,「要大炮不要黃油」,勒緊褲腰帶窮兵黷武,科學技術不僅不成其為「第一生產力」,反而表現為第一破壞力。如果不顧生態環境地使用科學技術,雖然可能得利於一時,但由是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得可持續發展困難重重,科學技術同樣表現為了絕子孫後路的第一破壞力。工業革命一度把美麗的倫敦搞成了灰頭土臉的霧都,美國上世紀初在中部草原盲目機械墾荒曾造成了黑塵暴,但現在這些西方發達國家都走「修正主義」道路,早已改正錯誤,精明地守護著本國的生態環境。反觀中國,為了維護一黨專制獨裁的「合法性」,拚命地抓住「發展經濟」這根最後救命稻草,在生態環境上完全喪失了修錯能力。經濟建設強過人命,大干快上,「政績工程」遍中華,各級官僚紛紛在上項目中狠撈一把,一副「在我死後(或逃出國後)哪管洪水滔天」的態勢,把大陸生態環境往死裡整,於是土地沙化,荒漠化,農藥化工污染氾濫成災,放射性污染也威脅日重,鄧小平所說的這「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要斷子絕孫的第一破壞力。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本身不是生產力。沒有人的創造,就沒有科學技術,沒有人對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恰當使用以及自主地修錯,科學技術不僅不成其為「生產力」,而且表現出反文明,反人類的第一破壞力量。科學技術是人創造的結果,科學技術發揮的巨大效應,同樣也是人運用科學技術創造的結果,科學技術僅僅是工具手段,離開了人,科學技術是死東西,起不了任何作用,又有何「力」可言?馬克思,鄧小平把本身沒有生命的科學技術認作「生產力」,實際上是倒果為因,就像把雞蛋殼當作雞一樣荒唐,這反映了鄧小平對理論無所謂的實用主義態度,更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對人的蔑視。
由是可知,不棄除「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而十年來廣泛流傳深入人心的謬種中國大陸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如果不能做到以人為本,所謂「尊重人權」,只不過使得偽共和國的「憲法」,這本鍍金謊言錄上多了一句動聽的謊言而已。
曾節明 7/5,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