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臺工作的三種態度
對臺工作的三種態度在軍隊、外交系統內部瀰漫。第一種態度是:近期軍隊內部提出了「拋調幻想,真打真準備」的口號。體現了軍隊內部主戰派的基本思路。這一派軍人主張不能對美日予以希望,同時臺灣的局勢無論誰執政都已經朝分離主義的道路越走越遠,他們高度注意到國民黨的本土化進程日趨加快,認為公投沒有國民黨的妥協也不至於推進到目前的地步。因此,主張提高遏制力量,真打真準備。而另一方面,跡象顯示軍隊內部對於在美國的軍事支持前提下,能否打贏缺乏信心。筆者認為這是目前中國軍隊的普遍心理。由怕美軍進而上升到怕對臺作戰。因此,所謂拋調幻想的主要動機就是不管臺灣誰執政,中國都會全面增強遏制力量。並且主要體現在增加軍費、加快裝備的換裝規模、速度、進口更多的俄式武器。形成快速的遏制力量。在逐漸增大的遏制力量中,有二重遏制的因素。首先是對臺遏制。這一步伐,隨著2005-6年之前Su30MKK系列戰鬥機、J10A 戰鬥機、052B/C級驅逐艦、054護衛艦、KILO636、039A常規潛水艦、 093核攻擊潛水艦裝備部隊而會促使中臺軍事力量的平衡在數量、質量上被打破,朝有利於中國的方向發展。但是,正如上述,中國軍隊的主流意識已經認識到台海問題的實質是美日支持。因此在2005-6年形成第一次「有效遏制」的時候,中方也瞭解總體上的力量優勢依然在美日臺一邊。就此而言,目前正在展開之中的第二次威懾就是要確保台海問題即使在有美日介入的情況下也能確保「打贏」。第二次威懾力量的確立在2015年左右會更加明顯。
依照目前的對應手段,中方建立第二次威懾力量的主要思路包括抽象核恐懼。諸如增加DF31M、DF41洲際彈道導彈的研製步伐、並且加快部署速度,增加094戰略導彈核潛水艦的生產數量、強化部署速度以便形成核威懾力,促使美國在介入台海時候更加三思而行。其次,實戰威懾力量的建設包括強化海軍航空兵和水下潛水艦作戰力量,部署精度更高、射程更遠的巡航導彈,並且加快研製超音速巡航導彈,使戰爭中,美日海空力量接近臺灣更加困難。進而形成即使有美日介入也能夠真正封鎖、孤立臺灣,把臺灣變成真正的孤島。
持第二種態度的人多半熟悉中國內部面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貪污、腐敗的嚴重性和傳統文化的弊端。他們認為臺灣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內部權利鬥爭、狹隘民族主義的犧牲者。主張應該調整對臺政策,私下否定「一國兩制」的效能。這派學者認為中國的高層官員事實上充滿個人危機意識,真正發生重大危機的時候,中國方面無論從思想意識、政治制度都缺乏力挽狂瀾的力量。因此,兩個黨中央在台海問題上除了備戰之外,一時難有重大作為。兩種態度的共同之處在於都認為必須建立更有威懾力量的軍事實力。
持第三種態度的支持者主張「和平崛起」,在台海問題上承認更加依賴軍事威懾力度。與此同時又被批判為「對美幻想派」。部分親美派人物迄今為止還是認為需要重視美國的態度。強調在台海問題上繼續加強與美國進行協調、溝通的重要性。上述三種勢力都在兩個黨中央內部找到利益共通之處,並且兩個黨中央都在這三種利益集團之間展開調和,以求得到更多勢力的支持。江澤民的一貫態度通常傾向於第三種,即重視對美關係。但是,在軍隊最高層次,持第一種觀點的人居多。因此江澤民一直以同時重視對美關係,同時加大擴充軍備的態度來取得二者之間的力量平衡。
其實在大選之前平可夫就認為臺灣選舉無論誰取勝,中臺關係的實質不會發生重大改變。那就是「臺灣共和國」也好,「中華民國」也好已經是一個主權國家的理念逐步成為臺灣社會的主流。與此同時,在「一中」前提下,「一國兩制」的理論今後也無更大的調整餘地。中共黨內還缺乏否定鄧小平理論的權威力量。因此,無論存在多大的內部分歧,在中國方面,上述三派人物都會加大擴充軍備的力度,試圖在牢牢掌握第一次有效威懾力量的同時,盡快掌握第二次(重)對美日的遏制力量。就此而言,未來10年內臺、日美將會面臨來自中國的更大軍事膨脹壓力。而和平崛起理論的提出是中國已經洞察到上述軍備擴充行動會誘發美日以及其他國家新一輪的「中國威脅論」恐懼。因此未雨綢繆。
防禦性公投的長期效應
美日對台海問題的基本態度其實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促使臺灣作為獨立國家永久分化中國的能量。對於重視實用主義的美日而言,「中華民國」也好「臺灣共和國」也好面子並非重要,能夠分化中國最好。而台獨可能招致中國的強烈反彈,進而危害區域穩定,因此美日不支持。這一前提是美日並非不支持台獨本身,而是害怕台獨引發戰爭。平可夫發現日本整體民眾對臺灣的好感根深蒂固。假設台獨不至於爆發戰爭,絕大多數日本人完全理解並且同情台獨或者中華民國獨立論。也就是說,美日擔憂的不是台獨本身,而是中國的強硬態度。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如果中國在涉及台獨的諸多問題上,諸如防禦性公投、修憲等問題上如果一貫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式樣的恐嚇,而並無具體的動作的情況下,美日能夠閉一支眼,就閉一支眼。因此,這一次,視中國對防禦性公投的最終態度而定,如果最後毫無任何實質性動作,就意味著防禦性公投的長期效應有利於臺灣走向不同形式的主權獨立運動。今後臺灣的類似舉動只要中國沒有實質性軍事行動,獲得美日遷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從美日最新對防禦性公投的立場也證明了這一發展規律。華盛頓、東京在反對防禦性公投的同時,並未採取實際的行動予以阻止。
日本對華態度:傾向公開、直率、有所作為 針對本次台海局勢,杏林大學教授平松茂雄告訴筆者小泉內閣和外務省、防衛廳對台海重視不夠!的確,基於朝鮮問題上有求於中國的背景,日本對華讓步過多。因此基於平衡內部的需要,小泉在臺灣選前談話中表示希望中國在處理臺灣問題上冷靜行事。此舉顯示今後小泉內閣打算利用台海問題在對華外交領域有所作為。筆者的基本認識在於中日關係在雙方民族主義者的肆意破壞之下已經處於建交以來最低潮時期。這一態勢在小泉內閣時代不會有重大改變。內閣和民間普遍存在厭惡中國派。接近首相的日媒體消息來源對筆者表示小泉在訪華問題上多次內部表態說沒有必要為訪華而作出妥協。對付中國,就是直率最好。小泉的態度得到自民黨內部多數派的支持。目前,中日關係的根本問題在於自民黨內部甚至越來越少人認為有必要為中國說話,情況與田中、大平內閣時代明顯不同。換句話說,中國在自民黨內部已經難以找到為其說話的朋友。小泉的強硬政策在自民黨內部並未遭遇到任何牴觸。筆者早已獲得訊息日本的對華貸款、無償援助將以每年遞減25-30%的速度遞減,今年印度已經超過中國成為接受日本貸款和無償援助最多的國家。就此而言,公開與直率成為小泉內閣對華政策的基石。今年中日關係也將在低谷徘徊。
美國的對中臺政策
美國的對中臺政策從本質而言就是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美國在這一地區的最大利益。那就是維持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臺,最大限度分化中國的能量,遏制中國的崛起。同時確保這一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對於臺灣不同程度、不同黨派的主權獨立訴求,美國更多地根據北京的態度決定其政策走向。本次針對防禦性公投問題,美國最終較為寬容、妥協的立場是基於北京態度的軟化。而後期美方立場儘管表面更為中立,但是在客觀上更加有利於民進黨。除此之外,促使美國對防禦性公投立場軟化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臺灣軍購追加預算案基本有眉目。這對穩定民進黨導向的美臺關係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它直接涉及美國在臺經濟、商業利益。美方已經看出中國試圖在短期之內形成二重遏制的動機與努力。因此,美方通過增加軍售,首先希望臺灣能夠延長第一次(重)反遏制所形成的平衡時間,同時通過強化臺灣與美國的指揮、管制、通訊系統聯網,共同形成第二次(重)反軍事遏制准聯盟的態勢。其次,美國對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軍火寡頭利益是否得到有效維護、近期在美國國內也出現了要中國還是臺灣市場的討論。而在中國軍火市場無法被美方染指的情況下,未來只有臺灣才能確保美國軍火寡頭的利益。換句話說,美臺矛盾與中美矛盾完全不是一個性質的問題。美臺雙方任何不信任關係只是「體制內矛盾」。這種矛盾通過對話與協調很難上升到根本性利益攤派的地步。
未來四年政治上的總體趨勢
北京的戰略學者對今年12月的臺灣立法院選舉也非常焦慮與緊張。認為立法院最終所形成的席位狀況也將左右執政黨對大陸政策的制定。筆者認為無論誰出掌政權,新臺灣院府顯然已經無法迴避修憲的議題。這也是國民黨走向本土化的必經之路。在不碰國體、國號的情況下,新一輪的修憲行動在多大程度上獲得美日的遷就?又取決於中國的態度。而北京在過去李登輝廢國民大會、廢省、本次防禦性公投問題上的立場將會映襯其屆時所持態度。2006年之前,北京並無多少有效的政治牌可以左右整體局勢。
但是,本筆者認為美日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至關重要,因此,臺灣任何執政黨在制定重要對大陸政策時應該在戰術上加強與華盛頓與東京的溝通,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猜疑。以犧牲美日關係而在政治上的孤注一擲可能加強美日中聯合管理臺灣海峽危機的態勢。因而付出不必要的外交代價。這是這一次「防禦性公投」應該獲得的教訓。
未來四年軍事上的攤派
針對日益強大的來自中國的軍事鬥爭威懾力度,臺灣在未來15年之內,不管內政發生多大變化,對大陸政策的基本軍事態度也將是強化軍事鬥爭的反威懾力度。臺灣強化軍事鬥爭的反威懾力度也是二重的。一重反威懾在於強化自身的力量,盡量延長台海目前形成的兩岸軍事平衡。二重軍事反威懾在於強化與美日的准同盟關係,戰時能夠做到與美日首尾一體,形成有效的支援態勢。最終瓦解中國試圖孤立、封鎖臺灣的軍事意圖。就第一重軍事反威懾而言,2006年之前雙方的的準備異常值得重視。加拿大漢和情報評論推算依照中國目前的擴軍速度,2006年兩岸軍事力量在第三代戰鬥機數量、質量上將會大致持平,隨後將是超趕時期。海軍大艦的狀況也將基本相同。並且朝對大陸有利的方向發展。
2005年、2006年中臺雙方的軍事力量發展狀況
在2005 年,中國的Su27,Su30將達到200架左右,加上大約40-50架J10A,第三代戰鬥機的數量總共是250架前後,臺灣空軍依然佔有第三代戰鬥機數量上的優勢。Mirage2000 -5、F16、IDF在未來5年之內不會在數量上發生變化,依然是325架。中國如果進口Su30MK3的話,2006年將會是交機年份,同時隨著 J10A第二條生產線的開闢,J10A的產量將會倍增。2006年中國空軍將會發生以下力量變化。Su30MK3可能進口24-38架,國產Su27SK 會增加20架,這樣,中國將會增加44-58架Su系列戰鬥機和大約40架J10A。使第三代戰鬥機總量達到324-338架。這樣,2006年以後,中國在先進戰鬥機的數量方面將會以每年70-90架的增長速度形成對臺制空優勢。這裡尚不計算JH7A的生產數量以及其他改進空軍裝備的質量與數量。
在海上,中國海軍大型作戰艦艇的速度也比臺灣海軍更快。2005年第三代新型作戰艦艇的數量將會達到8艘,2006年14艘。臺灣在2005年兩種作戰艦艇數量依然維持14艘水平,2006年開始加入4艘KIDD,使水上大艦數量達到18艘。中國則因為051C「中華俄式神盾」驅逐艦可能進入海試進而使其大艦數量達到14艘。但是其6000噸以上大艦數量超過臺灣,因此新艦的總噸位會超過臺灣新造艦艇,並且首先配備了「中華神盾」(052C導彈驅逐艦正在上海舾裝之中)技術。同時水下作戰實力遠遠超過臺灣。總體上,雙方的海軍質量、數量對比也將在2006年發生明顯變化。隨後,中國的造艦速度很可能再度加快。在2010年前後臺灣可能得到神盾作戰系統之前,制海權很可能向中國方向快速傾斜。
臺灣海峽朝著建立「恐怖均衡」的軍備擴充方向發展
在確保第一階段軍事鬥爭反威懾的過程中,臺灣可能會極大地強化自身的攻防能力。包括在第三代作戰飛機、艦船數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加快改良速度和武器整合能力。使其成為更為強力的武器載臺。諸如進口紅外成像誘導小牛空對地導彈就是較好的例子。中國空軍Su30MKK、J10A所配備的空對地打擊武器基本上是第二代制導武器的水平。臺灣在這一領域擁有非對稱優勢。同時,臺灣還會加速預警機指揮系統的升級換代速度,加快預警機與戰鬥機、戰鬥機之間的數據鏈建設,以便早日實現C4ISR現代化。完成打「諮詢化戰爭」的準備工作。同時在事實上強化美日臺情報同盟的格局。除此之外,種種跡象顯示臺灣還在發展射程為1000-1500公里的高彈道巡航導彈,以強化「境外作戰」、攻勢防禦,打擊包括北京、三峽大壩在內的戰略目標的能力。同時不斷增加現代化潛水艦的數量並且提高質量。攜帶陸攻型巡航導彈的臺灣潛水艦未來可能成為威脅北京、封鎖京津地區的戰略兵器。目前進口8艘潛水艦的追加預算即將上報陳水扁總統。未來15年內,臺灣的攻勢力量可能形成以潛水艦-陸攻巡航導彈-戰鬥機攜帶精確制導兵器為主題的格局。
第二階段雙方的軍事鬥爭
北京的第二階段軍事鬥爭威懾準備就是要抵禦美日戰時對臺灣的增援。進而封鎖,孤立臺灣。因此,中國的軍事機器的膨脹在2006年以後不會因為可能達成有效的的對臺遏制力而結束。其目標是在2015年前後完成第二階段的威懾力量部署。進而讓美日感到恐懼。因此,臺灣在第二階段的軍事鬥爭反威懾工作中也會重點強化與美日確立「准同盟」的力度。形成情報戰爭(Information War)條件下的C4ISR同盟、情報同盟。進而構成東亞「隱形小北約」。這一工作的進行已經在目前展開。諸如強化數據鏈建設、進口遠程早期預警雷達、愛國者3型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都是很好的例子。
綜合上述,未來4-8年之內,台海雙方的軍備競賽會形成水漲船高的態勢。最終,達成某種恐怖均衡的水平。即中國方面會通過強化軍事力量的方式,最終確保即使在美軍介入的情況下,也能夠實施大規模渡海、跨海作戰的自信,而臺灣的軍備擴充能量也將形成足夠的遏制實力,促使中國相信即使中方能夠實施跨海登陸作戰,但是也要付出難以承受的巨大代價。從而促使北京在決戰之前三思而行其政治決定。臺灣海峽已經進入以武促統、以武拒統的時代。
原載《亞洲週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