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安是公認的世界四大歷史文化名城,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一千一百多年的建都史,歷周、秦、漢、唐幾代盛世。幾千年燦爛悠久的歷史,給西安這座十三朝古都留下了極其豐富而珍貴的名勝古蹟和歷史文物。漫步西安,就如同漫步在一座上下數千年的歷史博物館。這些珍貴的古文化歷史遺產不僅是中國人民智能與勤勞的結晶,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第一古都受到冷落
截至目前,中國共有31處景觀被世界遺產組織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居世界第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作為遺產「大戶」的西安,自1987年秦始皇陵和兵馬俑成為中國首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文物後,西安再沒有項目入選世界遺產。中國有關部門曾擬定了一個預備清單,西安碑林、西安古城牆、漢長安城、唐大明宮均在其中,但至今竟無一入選。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華夏第一古都受冷落?
2003年,西安城牆管理所正式向陝西省文物局遞交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報告。這已是西安城牆自1987年以來第三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前兩次,西安城牆申報世界遺產(以下簡稱「申遺」)的腳步只邁到了國家「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前已宣告終結。文物學家和歷史學家們認為,就西安城牆的完整性和文化歷史內涵,完全可與開羅、羅馬的古城牆媲美,遠遠勝於已經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山西平遙古城,有條件作為世界文化保護遺產。
城牆失修環境保護不善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要求「不但要保護文物的個體,而且要保護文物的環境、歷史地段,以及城鎮的歷史風貌」。據瞭解,西安城牆前兩次申遺之所以沒有通過,最大的原因是受周圍現代化建築的影響。記者環城牆觀察後發現,城牆很多城門不是有實無名,就是模糊難辨。補刻城門門名這樣簡單的一項工程遲遲沒人去做,城牆的維護方面也存在問題。城牆牆體大大小小裂縫已有70條之多。西門內部分城牆由於沒有牆磚的保護而裸露,受風雨侵蝕而塌陷,教人心中悲哀。
西安市政協文教衛體委員會經過廣泛深入調研,認為有四大原因制約了西安「申遺」:一是對申報世界遺產的意義認識不足;二是預備項目周邊環境差,申報條件未符要求;三是正式申報文本不完善,申報世界遺產有嚴格的程序,陝西至今沒有哪一個文物單位(包括四個已列入世界遺產預備清單的文物點)做好了完整的申報規劃,在申報文本的製作上還有些欠缺。四是文物外部環境較差,陝西目前文物點的環境保護工作相對落後,降低了陝西一些世界級文物點的競爭力。如漢長安城的城址仍出現建房、修墓地、設工廠的現象。
未建架構難推申遺工作
世界遺產的認定代表了世界對某一國家或地區歷史文化地位的認可,擁有一處世界遺產,就擁有了一份榮譽、一個品牌以及隨之而來的影響力。因此,各地都不遺餘力推動申報工作;如洛陽申報龍門石窟項目時,省市兩級領導挂帥。
山西平遙古城自199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後,次年遊客即增加了4倍。可見,即使單從「申遺」的經濟效益看,也是十分值得的。叫人遺憾的是,有關方面對西安「申遺」重要性的認識遠遠不夠,至今未建立機構,更談不上制定計畫了。
急於求功地方準備不足
我國目前有些地方在申報世界遺產過程中,僅僅只熱衷於如何使自己分管的地方申報成功。有的甚至將申報成功看成是贏得政績的「快捷方式」,不惜花費巨大的精力和財力去爭取「世界遺產」的頭銜,急於求成。
世界遺產具有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真實性,二是整體性。
真實性就是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文的,都要求是原始的,決不可造假景、造假文物,不能在風貌保護區內建人工設施,以保持遺產的真實性。
審批專家實地考察
這又涉及到整體性問題,遺產地不能獨善其身,與其周邊環境是一個和諧共生的關係。因而大家應該正確認識世界遺產的意義和價值,積極承擔起保護人類文明的國際義務。
《世界遺產公約》是目前締約國最多的《公約》之一。直至2003年,128個國家中世界遺產達754處,其中文化遺產582處,自然遺產149處,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23處。中國政府於1985年加入《公約》,至今已有31處,在世界排名第三,是名副其實的遺產大國。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主要依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第二條規定。遺產項目要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必須經過嚴格的考核和審批程序。每年舉行一次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對申列名單的遺產項目進行審批,委員會委託專家到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實地考察,並依據專家的報告作出評審。
香港《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