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部五十九集電視巨作,海內外的主要看法大致有兩類:其一,重塑慈禧、李鴻章、袁世凱等歷史"反角",是為他們翻案,貶低了民主先賢孫中山等,為今日當權者的"穩定"論尋找依據和說詞;其二,諷古喻今,影射批評當代的獨裁與專制,力讚孫中山等共和元勛,謳歌憲政與民主。
其實,以筆者觀之,無所謂褒,無所謂貶。客觀主義,才是該劇奉行的原則。將史實與場景客觀地呈現於你面前,由你自己,帶著你的智慧,去鑒別,去評判,其中的是非曲折,其中的謬誤真理。畢竟,現實是複雜的,不論好人還是壞人,都不會在額頭上刻下好或壞的標籤。那些臉譜化的所謂歷史劇(如《雍正皇帝》等),可以休矣!
當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部巨片的深刻寓意之後,突然傳來北京全面禁播該劇的消息。毫無疑問,這一封殺令直接來自於保守派的總代表江澤民。一些戴著官帽的御用文人隨後彈跳起來,對電視劇指手畫腳,大喊"偏離了正確方向","荒唐"。顯然,《走向共和》觸到了某些人的痛腳。但有趣的是,就在官方媒體刊載的各種評論中,無知是自相矛盾還是有心之失,竟也出現了"決不能把'朝廷'同'國家'混同起來,'國家'和'朝廷'有一致的一面,又有根本的區別"等語,莫非是說"決不能把執政黨同國家混同起來,執政黨和國家有根本的區別"?
另一段評語:"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主角,對中國現代化的最初起步作出過自己的貢獻。而在對待帝國主義侵略的問題上,他始終堅守'力保和局',奉行'外須和戎'。李鴻章的貪婪聚斂是有名的,當時甚至有'宰相合肥天下瘦'。在'自強'旗號下一手訓練起來的、用洋槍洋炮武裝的淮軍,腐敗不堪,只能用於對內鎮壓,在對付日本侵略時幾乎一觸即潰。 "以這段評語,分別對應的是:李鴻章等人的"洋務運動"與江澤民等人的"改革開放";李鴻章的"力保和局"、"外須和戎",與江澤民的"韜光養晦"、"保證和平安定的國際環境";李鴻章等大清官吏的聚斂,與江澤民等中共官僚的貪婪;(洋槍洋炮武裝的)淮軍的腐敗、對內鎮壓和對外無力,與(俄制武器裝備的)解放軍的腐敗(走私經商)、對內鎮壓(血洗請願學生)和對外軟弱(放棄釣魚島、南沙等主權捍衛)......看來,"把話說過了頭"的御用文人們,也堵死了以《走向共和》為當今當權者圓場、找台階下的通道。
該電視劇展現了大量警鐘與寓言式的歷史畫卷。臂如:劇中用相當篇幅,展示了百年前中日兩國之間的競爭和對比(這一競爭和對比迄今仍在進行)。當時,中國海軍(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結果,卻在與相對弱小的日本海軍決戰中,全軍覆沒。船堅炮利(硬體)何益?只要制度與人心(軟體)未變,表面上的富強儼然貧弱的面具。海軍走私,假彈演習,與當今解放軍情形何其相類?
不應該僅僅是富強,富強未必救中國。這是歷史一再留給中國人的警訓。畢竟,歷史上,從"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到"康干之治",中國的富強不止一次;今天的所謂"繁榮",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今天的"繁榮"程度更遠非"空前絕後"。
又臂如:在當今國內的歷史教科書中,把近代外國照會,一律斥為"強權"、"勒索"。可電視劇中,只要仔細傾聽那些"西方列強"的照會內容,卻得出不同的結論:許多照會有利於中國。諸如:針對義和團,"西方列強"一再以照會奉勸清政府,制止義和團殺害傳教士,停止圍攻外國駐華使領館,但清政府置若罔聞,企圖利用義和團的"極端民族主義",來對抗外國,鞏固政權,結果,八國聯軍齊發,大清落敗,割地賠款;針對戊戌事變,"西方列強"照會:要求解除對光緒皇帝的軟禁,與中國外交,只認光緒,不認慈禧。實際上就是,鼓勵中國的改革(戊戌變法),推崇改革派(光緒),排斥保守派(慈禧);針對袁世凱稱帝,"西方列強"照會:反對袁世凱恢復帝制,不承認復辟後的"洪憲"政權。實際上就是,反對中國倒退,鼓勵中國走向文明與進步。
所有這些照會,動機何在?害怕中國強大嗎?希望中國動亂嗎?聽任中國野蠻嗎?恰恰相反,"西方列強"一次又一次地發出信息:希望中國安定,希望中國進步,希望中國跨入世界主流文明的行列。百年後的今天,何嘗又不是如此?如果早一些,更早一些,國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中國可以少走多少彎路?須知道,日本,正是在虛心聽取了西方的忠告之後,最終成為與西方並駕齊驅的一員。從1898年"戊戌變法"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一百零五年;從1911年辛亥革命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92年;從1919年"五四運動"算起,中國已經被耽誤了84年...... 如此一再耽誤,錯過了多少"東方快車"?怎能不一再落後?
毫無疑問,《走向共和》,充滿了對真民主真共和的由衷渴望,同時提醒未來民主中國可能經受的"亂局"與陣痛,彼時,國人的理解與耐心尤其重要。但不管怎樣,民主與共和,是人類的必然方向,是中國真正富強、和諧、長治久安的唯一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