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兩場天災,一種人禍

發表:2003-05-10 21:2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中國古語說「天有不測風雲」,薩斯病就是這樣一場「不測風雲」,突然降臨到這個世界,尤其是降臨到中國的土地上,威脅到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的生命。

從薩斯病的發生來看,它開始時是一場天災,像地震、海嘯、龍捲風一樣,是人類幾乎難以預防的一場自然災害。

但是從薩斯病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來看,它從開始的天災,逐步改變了性質,變成了一場人禍,因為對這場天災在最初的發生發展期,江澤民政府不僅沒有採取有力的防治措施,反而是為了在兩會期間保持中國的形象而隱瞞疫情,封鎖消息,敷衍了事,前後耽誤了長達近五個月的時間。正是這種耽誤,才導致薩斯病從廣東佛山、順德、廣州等地逐步蔓延、傳染到北京,現在則波及到上海、南京、太原等地。誰也無法預料它最終會蔓延到什麼程度,造成多少人死亡。

●制度性說謊,天災變人禍

在這個天災變人禍的過程中,主要責任在於中國這種不透明的專制制度,它不僅體現在政治決策領域,也體現在公共衛生領域,以及新聞領域。因為在任何一個民主國家,發生薩斯這種疫情,都會自然地被主管公共衛生的部門重視,被新聞媒體迅速公開報導,從而引起大眾重視和預防。但在中國,衛生部門不僅不予重視,而且還隱瞞疫情不向外公布,並阻止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和參與。而中國的新聞媒體,不僅根本沒有重視和報導最初的薩斯疫情,而且還被當局要求不許做任何公開報導。正是這種有意隱瞞,才導致錯過了早期扑滅薩斯疫情的機會,結果它蔓延到中國內地。這就如同山林火災一樣,錯過了早期扑滅火源的機會,它蔓延到整個森林,再對付它就非常困難了。

共產黨在中國建政之後,像薩斯這樣的天災已不是第一次,在六十年代初就曾發生過被官方稱為「三年自然災害」的大飢荒。那場天災和今天的薩斯疫情很相似,開始也是天災,因為氣候不好,農業歉收,導致中國部分地區糧食短缺,出現飢荒。但以當時中國的國力,是完全有能力從其他省份調節、調動糧食,來緩解和結束飢荒的;而且如果中國整個國家沒有這種能力,還有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願意幫助中國,提供糧食。但為什麼這一切都沒發生,反而真的蔓延成一場被史學家評斷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大飢荒呢?這也和今天的薩斯疫情一樣,是由於中國政府的錯誤政策造成的。其中主要環節和今天的薩斯疫情一樣,也和中國媒體不說真話、編織謊言有直接的關係。

●專制不結束,還會有薩薩斯

在1961年所謂「自然災害」之前兩年是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中國媒體造假說,農業連年大豐收,畝產超過萬斤等。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這樣的大豐收,而兩年後出現飢荒時,中共高層仍以「大豐收」的糧食產量制定政策,不僅沒有調節、調動糧食來幫助災民,反而認為飢荒是漏網右派造謠,農民把糧食藏起來了,是有意反黨反社會主義,結果不僅繼續強制徵糧,而且還鎮壓說餓的農民,禁止村民外逃找糧。前香港《南華早報》駐北京採訪主任貝克爾(Jasper Becker)的專著《餓鬼們:中國的秘密飢荒》(Hungry Ghosts: China』s Secret Famine)是第一本關於那場大飢荒死亡數字的英文調查報告,據貝克爾的研究,在那場天災人禍中,僅河南、安徽、甘肅、貴州、四川五個省,就有二千一百四十萬人死亡。據海內外史學家的保守推斷,當時至少有三千萬中國人喪生,這個數字等於今天三個北京市的人口從地球上消失了。

從六十年代初的飢荒,到今天的薩斯,可以看出,只要中國這種草菅人命、黑箱作業的專制制度不改變,只要中國這種媒體不對人民負責,而是政府宣傳工具的性質不改變,在中國出現的天災,往往會演變成人禍,成為大的災難。今天的薩斯被扑滅了,今後還可能有薩斯,薩薩斯。因此,中國人在結束了這場公共衛生領域危機之後,必須痛定思痛,考慮改變中國這種產生薩斯謊言、薩斯政治的制度。(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