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終於忍不住拿起筆來要寫完這篇文章。動因之一是,我和一批文友在浙江衢州參觀訪問期間,同一位當編輯的女作家聊天,無意中談到我的想法。她說:這是迄今為止第一次聽到有人對這部電視劇有這種看法。接著又從《山西晚報》上讀到一版《在被「激情」感動的日子裡》,分別介紹製片人、男女主角和幾位年輕觀眾興奮不已談《激情》的文字。我感到不該再保持沉默。
坦白交代:我只看過頭兩集就換臺不願再看下去了。我猜想到,那將是一部歌頌「捆綁」式夫妻先結婚後戀愛而且終於愛得十分感人的故事。在生活中會有這樣的故事;但是,我知道,在生活中更多的是被「捆綁」者痛苦地(主要是女方)湊合下去的故事。後一類故事,有我聽見的,有我見到的,有「褚琴」向我哭訴的。當然,也有介乎二者之間,「妻憑夫貴」,雖沒有褚琴那樣終於獲得了幸福的愛情,官太太的地位仍讓她感到另一種滿足。用「典型環境的典型細節」來測量,《激情》故事恐怕不屬典型而是一種例外。
請問被《激情》感動的觀眾們:假如你是一位小姐,你肯像褚琴那樣同一個年紀比自己大好多歲、文化比自己低的大老粗成為「捆綁」夫妻嗎?你敢冒這個險嗎?假如你是一位男士,你肯讓你的姐妹或女兒走褚琴這條路嗎?
不少從上個世紀50年代走過來的人,大概都見過、聽過諸如此類的故事。有石光榮這樣一批軍官,由於戰爭的耽誤,30多歲仍沒有找到配偶。勝利了,他們通過包括某些不大正當的手段被「配給」了一位年輕貌美有文化的姑娘(此外還有「休」掉農村的老婆而設法「更新」的,此處不討論它)。在當時,這或許是革命的特殊需要,而在今天再去展示這類痛處似無必要;至於把這種婚姻美化,歌頌,讓人激賞,是否合適就更值得質疑了。我不知道那些被「捆綁」而不如褚琴那樣幸福的如今已是老太太的觀眾會有什麼感想,反正我的感覺,是在編造一個美麗的謊言。
我們不妨把眼光放到國外。在柬埔寨,以波爾布特為首的紅色高棉,把這種「捆綁」式婚姻「創造性」地「發揚光大」。新華社駐外記者楊木,曾經去柬埔寨採訪過近30次,採訪過包括波爾布特、英薩利等人。他在《採訪紅色高棉》(廣州出版社)中有一段文字談到柬埔寨這方面的做法:
禁止自由戀愛,婚姻由「安卡」(柬語「組織上」之音譯---引用者注)做主,實行「配給制度」。
此舉的理論基礎是:黨是全國大家庭的家長。既然把一切獻給黨,婚姻當然應由黨做主。
誰自由戀愛或男女同行有親密之嫌者,就要在「生活會」上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服者就被批鬥,因此,因愛殉情者不在少數。
起初結婚由「組織介紹」,後來由組織按階級成分及合作社社員等級「指定」。組織指定後得絕對服從,然後舉行婚禮。……對退役的傷殘軍人,政府就分配健康的妻子去照顧他。我在柬埔寨曾訪問過許多中年男女,對分配對象滿意者極少。(第43-44頁)
這種「激情」還是少些少些再少些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