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外號出典何來,沒有人查考過。據《美國俚語辭典》,任何大城市都可叫做「大蘋果」,因此不僅僅指紐約。在第二義中又指一個城市的主要商業和娛樂區。另有一義是指一九三六年左右一度流行過的一種節奏快的爵士音樂舞蹈吉特巴格舞。為什麼把這種舞蹈叫「大蘋果」,則與紐約有些關係。原來五十年前爵士音樂在美國流行時,許多在全國各地小城鎮巡迴演奏的樂師都渴望到紐約演出,以獲得成名的機會。當時他們中間流行一句話:「樹上有許多蘋果,但到紐約去演奏是演奏大蘋果。」於是一個名叫「大蘋果」的吉特巴格舞誕生了。接著紐約黑人區哈姆萊開張了一家叫「大蘋果」的夜總會。從此「大蘋果」成了紐約市的外號,但它主要的含義還是各行各業藝術家證明自己成就的試驗場的意思。
因為紐約是個世界文化中心,紐約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
一提到紐約的文化生活,特別是娛樂生活,首先想到的莫不是百老匯。百老匯是紐約一條略為傾斜的南北向的大道,是英語大道的譯音,但如今已成了戲劇中心的同義詞。由於這裡徹夜鶯歌燕舞,燈光明亮如同白晝,所以又有白光大道之稱。在曼哈頓城中百老匯大道左右的第六號大道和第八號大道與第四十一號街和第五十二號街交叉的一個地區裡,約有三十家劇院每天晚上在演出節目,其中有正經八百的話劇,也有載歌載舞的音樂劇。音樂劇幾乎成了百老匯一個經久不變的特色,有的劇目一演就是好幾年,上千場。最著名的如根據肖伯納名劇《賣花女》改編的《窈窕淑女》就演了好幾年,甚至有些話劇也是如此,如六十年代的《同父親一起的日子》,其中少年演員因為年齡增長而中途更換。
在百老匯演出的,不論藝術上或商業上,一般都是成熟的作品。有些藝術上創新或嘗試而在商業上沒有把握的作品,往往先在「外百老匯」作實驗性演出,一炮打響了以後再搬到百老匯來。外百老匯是指分散在曼哈頓的一些小劇場,或甚至會議廳,總數大約有二十個左右。除此之外,還有規模更小些的「外外百老匯」,總共有一百個之多,分布更廣,地區不同,如遠至昆士、布魯克林、斯塔騰島各區。場地也不同,有空倉庫、地下室、教堂、學校,有的地方只能容二十來個觀眾。演出質量參差不齊,但許多創新之作都發軔於此,後來才成為轟動百老匯名作的。許多名演員最初也是在這裡初露頭角的。
在百老匯看一場戲,票價是夠驚人的,高的需要好幾十美元,一般也在三十至五十美元之間。從早上十點到開演前可以在劇場售票處買票,如果通過旅館或代售處,則需付一筆服務費,一般是二點五元,也有高達二十美元的,視該節目的票是否容易購得而定。一般觀眾多半利用時報廣場第四十七號街街口的一個代售處,名叫時報廣場劇場中心,簡稱TKTS,專門代售百老匯各劇場的門票,而且價格便宜,買兩張只需付一張票價。代售處每天下午營業,不預售,只售當天票。一般觀眾,特別是外地遊客,都是在此購票以後到附近去逛街,然後找一家飯館吃頓飯,再去劇場看戲的。
因此在百老匯一帶飯館林立,高低中檔和各色風味齊全,都是靠劇場而生意興隆的。飯館靠劇場做生意。有個膾炙人口的故事,雖然不是發生在百老匯,但很有典型意義。那是在二十年代不景氣的時候,馬薩諸塞洲昆西地方一家叫霍華德.約翰生的飯館,因為生意清淡。瀕臨倒閉,這時飯館對面一家劇場來了一個巡迴劇團上演美國著名作家尤琴.澳尼爾的新作《奇異的插曲》。該劇演出時間長達八小時半,中間休息一次以便觀眾到外面飯館充飢。由於劇目轟動一時,觀眾甚多休息時都到霍華德.約翰生飯館來吃飯,使飯館生意興隆,免於倒閉。從此霍華德.約翰生發了家,賺了錢,在全國各地開設分店,兼營旅館和快餐生意 ,他的姓名也成了快餐店或食攤的同義詞了。不過,這是題外話。
紐約的文化生活除了戲劇,接下來就是博物館。紐約究竟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說出來也許使人咋舌:一共有一百一十五個。因此,你若上紐約逗留一年,每週參觀兩個博物館,一年到頭的時候,博物館還沒有參觀完。這些博物館中有世界聞名的綜合大博物館,如大都會博物館,也有專題小博物館;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有歷史的,也有當代的。總而言之,形形色色,一應俱全,足使你流連忘返。
其中最大和最著名的當然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是個綜合性的博物館,展品種類繁多,幾乎每一展廳都經常變換展覽內容,有埃及的古廟、英國的傢俱、歐洲的繪畫、中國清代服裝……
純粹藝術性的博物館有現代藝術博物館(附設藝術電影院)、古根納姆博物館(螺旋上升的畫廊是名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傑作)、專收二十世紀作品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和專收文藝復興時期銅像等的私人的弗立克博物館等等。
歷史性的博物館有自由女神像下的美國移民博物館、美國印地安人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南街海港博物館等等。
紐約市博物館、紐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布魯克林博物館是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而較小的專業性博物館則數不勝數,有修道院博物館(一磚一瓦由法國和西班牙運來,然後重建的十二世紀建築)、錢幣博物館、玩偶玩具博物館、聖經博物館(內有最老的古登伯格印刷機)、帆船博物館、消防博物館、軍械博物館、鎖博物館、警察學院博物館、烏克蘭博物館、愛倫坡故居博物館、吉尼斯世界記錄展覽廳、廣播博物館、全息攝影博物館、體育博物館、歌曲作者博物館等等。
至於畫廊更是不記其數,主要集中在麥迪遜大道與第五十七號街交口處附近和蘇荷區的百老匯街附近。世界著名的藝術品拍賣行蘇索比開設在麥迪遜大街和第七十九號街口,它附近的畫廊也對外開放。以上一切有關材料都可到中央公園西南角哥倫布圓場的大會館與遊客局索取,該局所在地也是一家現代畫廊的舊址。
豐富多采的音樂會與芭蕾舞演出是紐約文化生活的又一絢爛特點。位於哥倫布圓場附近的林肯中心是六十年代拆遷破敗建築後興建的一個嶄新藝術聖地,耗資一億八千五百萬美元。這裡有光彩奪目的可以容納四千觀眾的大都會歌劇院,除了演出歌劇,也演出芭蕾舞,都是世界著名的劇團;挨著的是紐約州劇院,這裡是著名的紐約市芭蕾舞團的基地,有時也有其它舞劇團演出;至於音樂會的演出廳名叫阿佛裡.費希廳和愛麗斯.杜萊廳,紐約愛樂樂團經常在這裡演出。一九七九年林肯中心落成二十週年時,曾舉行了各種演出三萬一千場,觀眾達五千二百萬。中心附近的一個朱麗亞特音樂學院,舉世聞名,許多傑出的音樂天才都是從這裡培養出來的。
當然,紐約的音樂生活並不限於林肯中心,正如作曲家詹姆斯.布萊克的歌詞所說:「遍及全各地。」比如在第七號大道和第五十七號街口上的卡內基大廳,在那裡演奏一向就是所有音樂家一心嚮往的事業成就的最高目標。位於布魯克林區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也有一個聲譽昭著的大音樂廳,經常有國內外著名交響樂隊和歌劇、舞劇團的演出。甚至許多教堂也經常有質量非常高的音樂演奏會,內容也不僅僅限於宗教音樂。比如公園大道和第五十號街交叉處的聖巴塞洛繆教堂的管風琴,曾是後來成為名指揮的斯托科夫斯基在美國開始他的音樂生涯時使用的樂器。
最後還有一個坐落在洛克菲勒中心附近的無線電音樂廳也必須一提這恐怕是全世界最大的劇場,經常演出場面浩大的音樂劇,有時也放映特別賣座的電影,如美國片《甘地》。在賓州車站附近的麥迪遜廣場公園,其實不是個公園而是個體育館,面積很大,除了用於體育活動外,還租給民主黨舉行過全國性代表大會,租給林格林兄弟巴農巴萊大馬戲團演出過。這個馬戲團規模大,而這個場地也大,因此經常是三場馬戲表演同時演出。盛況令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