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柬埔寨之外,朱鎔基同時宣布:免除包括越南、寮國、緬甸、阿富汗、和馬爾地夫等其他五個國家的部分或全部債務。
分析北京政權的動機,就柬埔寨而言,可能基於以下幾點:
其一,鑒於這些債務,都是因北京於七、八十年代支持柬埔寨紅色高棉政權而留下的,當時,正是在中共的慫恿和張目下,紅色高棉空前禍害柬埔寨,令柬埔寨數百萬生靈塗炭,在國際上臭名昭著,中共自覺有罪,而以免除債務的方式,略作補償。
其二,北京以此舉討好柬埔寨,企圖繼續發展後者為其衛星國,鞏固區域強權地位。
其三,鑒於臺灣在柬埔寨有相當規模的投資,臺柬關係過從甚密,使北京甚為擔心,故以此舉換取柬埔寨冷淡與臺灣的關係。免債後,洪森立即重申:柬埔寨繼續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
中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也都存在與中柬關係類似的問題。朱鎔基此行,是為了與東盟十國簽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減免這些國家的欠華債務,顯然也是為了取悅這些國家。
其實,東盟最早醞釀的,是建立中、日、韓三國與東盟十國的「10+3」自由貿易區;豈料前年,北京卻突然提出,建立中國與東盟的「10+1自由貿易區」,並加快動作,試圖將日本和韓國甩在一邊;這次,朱鎔基東亞行,中方似乎如願以償,簽訂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但東盟國家普遍認為,即便簽訂了這一協議,中國仍然不是東盟的「合作夥伴」,而是「競爭對手」。
最能體現這一疑慮的,是隨後,在東盟國家首腦會議上,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提出新議:成立「亞細安經濟共同體」,使亞細安、即東盟十國成為一個擁有五億人口的單一市場。
毫無疑問,當今時代,是不折不扣的商業時代,國與國之間的競爭,猶如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競爭。
不管出於何種考慮,公司之間絕沒有隨便免除債務的理由。國家亦然。中方免除柬埔寨的全部債務,連柬埔寨當局本身,都始料不及而大感驚詫,表明,那並非出自柬方的要求。中方又何以主動大方至此?
回想1972年,為了求得與日本建交,當時的中共總理周恩來,就曾大筆一揮,免除了日本所欠中國的全部戰爭賠款。彼時,中國的貧窮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六億生靈長年掙紮在飢寒交迫之中。周恩來的「大方」,不僅連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侵略和奴役的慘重代價沒有得到起碼的補償,更嚴重地拖延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至今,連中國的民間對日索賠,都因受到北京當局的壓制,而不得稍有伸志。
而今,中國雖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經濟發展,但仍然是一個中等水平以下的國家,城市的下崗失業,農村的孩童失學,數千萬、以至上億人沉淪在溫飽線以下,都是嚴峻的現實問題。數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如果討回來,用於這些「弱勢群體」,該是多大的救助!
朱鎔基此行,不僅宣布免除東南亞一些國家的欠債,還針對南沙群島,首次提出「擱置紛爭,共同開發」的倡議,並以此為原則,與東盟國家簽訂了「南沙群島行為準則協議」。朱鎔基此舉,不僅荒唐之至,而且為害深遠。
實際上,南沙群島從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領海,其歸屬問題比臺灣的歸屬問題還要明確、清楚,其他一些南亞國家,是遲至七十年代,才先後提出對南沙群島的主權要求,且相互重疊,模糊不清。一個「擱置紛爭」,即承認南沙群島的主權有問題;一個「共同開發」,即承認周邊各國共有「南沙群島」。如此「共同」下去,怎麼可能還有解決「紛爭」的一日?
該協議一簽,中國版圖上的南沙群島,從此去也!(那些熱心的民間「保釣人士」,恐怕該轉行「保南沙」了。)
一些左派或御用文人吹捧說,所有這些,都是中南海的「懷柔政策」,甚至「比布希還要高明百倍」!是為了打消周圍國家對「中國威脅論」的疑慮,是為了贏得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以便於中國「一心一意搞建設」。天下真是沒有比這種論調更為荒謬的了!試想,如果真是「懷柔」,如何不對國內的反對派(比如民主運動或法輪功)「懷柔」,而一味鎮壓,甚至「扼殺於萌芽」?如果要讓他國不相信「中國威脅論」,最好的辦法,顯然是實現我國的民主轉型,並實現長遠的台海和平,如何不為?如果追求「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如何又暗中支持那些奉行獨裁和恐怖主義的國家?莫非溫和的東南亞諸國,比那些奉行獨裁和恐怖主義的國家還要可怕?
所謂「懷柔政策」說,大可蓖美當年汪精衛的「曲線救國」論。區別只是,不知哪一種調子更「高明」?善良的人們,不妨仔細想一想:朱鎔基東亞行,是否「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