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生於1937年,那正是日軍的鐵蹄蹂躪國土的時候。徐匡迪的父母在避難的顛沛之途中生下了他,當即起名為徐抗敵,發誓要以中國人的血勇之氣與日本侵略者戰鬥到底。60年以後,這位杭州的嬰兒成了中國著名的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成了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的父母官。
度過自己顛沛的童年後,重新回到故鄉的徐匡迪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完成了中學學業。新中國成立後,時逢如火如荼的一五計畫,徐匡迪決定以國家最急需的鋼鐵事業作為自己的專業,並選擇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繼續自己的大學學業。從此,徐匡迪與鋼鐵冶金結下終生之緣。「文革」中他被下放工廠、干校,一段時間裏,徐匡迪甚至成為一名頗能露一手的炊事班長。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鋼鐵事業的追求。
作為冶金專家、博士生導師,徐匡迪在鋼液二次精煉、熔融還原技術等冶金技術方面的建樹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他還從戰略和工程角度論證並提出了上海鋼鐵工業的布局和發展方向。徐匡迪一身而二任,但幾十年來形成的「鋼鐵情結」依舊濃厚。他本人說:「院士是不退休的,所以我必須終生為之奮鬥。」
徐匡迪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歷任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助教,上海工業學院教研室助教、副主任,上海機械學院助教、講師,上海工業大學冶金系副主任、主任,瑞典蘭賽爾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經理,上海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市教育衛生辦公室副主任兼市高等教育局局長,上海市計畫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副市長(主持常務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1995年2月任上海市市長。1998年2月在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為上海市市長。
徐匡迪是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中央委員。曾獲1986年國家科委、冶金部聯合授予的「六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個人榮譽證書,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首次進入最高層領導的視野
前述引起朱鎔基興趣並受到激賞的那次發言,徐匡迪談的就是計畫經濟不再適於現今中國發展的有關話題。今天,或許這不算什麼驚世之語。而在當時,指出這種觀點不僅需要洞悉力,也還是需要勇氣的。記得徐匡迪當時說:在解放初期,由於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我們的黨和政府在對新中國各項專業的管理上還處在適應和摸索階段,國外的反動勢力不僅對新生政權虎視眈眈,而且妄圖扼殺紅色中國。在當時情況下,中國的政治水平、經濟能力、國民素質、大眾傾向都不適宜搞市場經濟,只有計畫經濟才行得通,才是保障國家安全穩定、維護人民生活穩定的惟一可行的經濟政策。
但是,時間已經到了20世紀的最後幾年,中國也經過了近20年的改革開放的條件積累,國家穩定,政治開明,社會的法制化、民主化進程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要求經濟開發的心情也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市場經濟同時加大國家的宏觀調控已勢在必行……
後來在一次國務院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徐匡迪的相同觀點的談話再次引起了朱鎔基副總理的注意。當江澤民總書記瞭解到徐匡迪的高深科學功底時,也對他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和好感。徐匡迪也從一個科學家、一個學科帶頭人而首次進入最高層領導的視野。
海派學界帶頭人
在從政之前,徐匡迪是上海工業大學的教授、副校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長。即使現在,他仍然擔任著上海工業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徐匡迪與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為新成立的微軟全球技術中心揭牌。
徐匡迪可以說是工科學界的泰鬥。他不僅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在涉外活動中,以精湛的技術和領先的科技眼光為外國專家所認同,為自己的祖國爭得了榮譽。
在80年代,徐匡迪作為上海工業大學的資深教授已經獨立完成過許多重點工程的設計和實施工作。80年代中期,總部設在瑞典的世界著名的蘭賽爾公司感到公司需要高、精、尖人才的支持。他們便找到了徐匡迪教授。為了加強合作,同時也為了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裡去體驗一下生活,瞭解世界一流公司的科技水平、管理情況,徐匡迪決定接受邀請。
到了瑞典,徐匡迪才發現蘭賽爾公司果然名不虛傳。公司管理既靈活又秩序化。最讓徐匡迪感受深切的是,蘭賽爾這一市場經濟下的龐然大物在國際經濟領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徐匡迪越來越深入地思考一個問題:市場經濟是否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市場經濟為什麼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
徐匡迪懷著研究和發現的目的深入蘭賽爾公司,基本上掌握了世界一流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情況。同時,他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回贈給蘭賽爾公司。
由於徐匡迪工作出色,被任命為蘭賽爾公司的總工程師。在這個位子上,徐匡迪沒日沒夜地干了整整三個月。
在這期間,徐匡迪寫下了不下十萬字的工作報告。他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公司;另一方面,是為了回國後有一個可作經驗總結的藍本。那時,他就決定,回國後,一定要找個機會上書中央,把市場經濟的優勢以及如何操作市場經濟的情況作一個有根有據的報告。
三個月之後,徐匡迪被蘭賽爾公司任命為負責技術的副總經理。三個月就獲此信任和重視,絕非輕易之事。由於徐匡迪的傑出貢獻,蘭賽爾公司擊敗了在此專業上一直處於強勢的德國和日本的競爭對手,從而獲得了對北海石油的管理開發權。這可是一項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技術資本,以至於蘭賽爾公司所在的城市也為此欣喜若狂。在該城市舉行的慶祝活動上。徐匡迪作為功臣,受到全市人民的熱烈歡迎。同時,為了表示這一感謝和他們對徐匡迪本人的喜愛,該市授予了他「榮譽市民」的稱號。
優秀人才自然是到處受歡迎的,瑞典方面為了吸引徐匡迪留任,便提出把徐匡迪的夫人及子女接到瑞典,並承擔全部差旅費、全家的醫療費及子女的教育費,當然,也包括許諾給徐匡迪高得驚人的薪金。
徐匡迪是真正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結和愛國情結的知識份子。他在蘭賽爾公司的職位別說讓中國人□慕,就是外國的同行也頗為仰慕。但是,面對這一切誘惑,徐匡迪真正做到了「拒絕」,拒絕高薪,拒絕延期。一年後,他完成了所有的項目,如期回國。
徐匡迪拒絕蘭賽爾公司自有他的原因,因為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國家也建幾個這樣的跨國的一流企業,使我們中國的經濟真正地躋身於世界一流強國之林。
由科技領域進入經濟領域的政治人才
回國後,徐匡迪沒能親自去建設幾個大型企業,但他的理想也得到了間接的實現。由科技而經濟,由經濟而政治,徐匡迪從上海工業大學調出,擔任上海市高教局局長兼教委副主任。
當時,朱鎔基在上海擔任領導工作,他非常欣賞徐匡迪的愛國情結,在1990年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出訪歐洲六國時,帶上了徐匡迪。也就是這次經歷,使徐匡迪成為朱鎔基認定的決策型人才,並且把他推薦給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
在訪問過程中,徐匡迪處處表現出一位專家領導的傑出才華。他英語極好,甚至比隨團的翻譯更精通一些專業術語。在談到經濟問題時,他不僅能從具體的微觀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觀地把握整體國民經濟的規劃及目標,使外方十分佩服,同時也使朱鎔基大力讚賞。
結束對歐洲的六國訪問,在回國飛機上,朱鎔基就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發現人才的欣喜對徐匡迪說:「真沒想到,你這位技術精英竟然對經濟如此在行,看來僅僅讓你管教育實在是有些不合適了。依你的才幹,到計委工作比較合適。」
當時,仍然一副知識份子思維的徐匡迪並沒有太認真,但朱鎔基真的讓他去當了上海市的計委主任。並且,那次飛機上的談話成為他一生事業的轉折點。數年後,身為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聽取專家意見時,也總是忘不了叫上徐匡迪,並且不止一次公開表示:「這樣的人才我喜歡。」
中國大陸惟一的院士市長
徐匡迪主要是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提出計畫經濟在現階段對國民經濟的阻礙作用的,也是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提出推行市場經濟的必要性的。90年代初,關於市場經濟的規劃還處在探索及部分試行階段,有關專業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有具體實踐的建議就更加需要,在廣泛的理論探討方面,徐匡迪的資源配置理論成為重要的一部分。
為了更好地發揮徐匡迪的才能,上海市委決定讓徐匡迪擔任上海市副市長兼計畫委員會主任。不久,他出任上海市市長。
在當選市長不久,徐匡迪以其科技方面的實力又當選為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大陸目前惟一的一位院士市長。
當選市長之後,徐匡迪曾舉辦過一次記者招待會。在會上,有人問徐市長,搞科技出身的他應該具有科學家的思維,這種思維是否適合於做一位政治家?
徐匡迪對這一提問有著精闢的回答。他說:「自然科學工作者考慮問題是微觀的、具體的,政治家考慮問題是宏觀的,且必須有戰略眼光。但二者並非衝突,相反,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結合起來,這就要看個人的造化功力及政治信仰的功力了。」這段話,引得記者們哈哈大笑,笑後又意味深長,紛紛在採訪報導中表示對徐匡迪的佩服。
徐匡迪對經濟的考慮更多的是從他的專業角度開始的。對於中國將來的政治發展,他同樣有著精闢的見解。
徐匡迪認為,在當代中國社會,理工科人才是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事業所急需的,因此,也就相應地出現了一大批理工出身的領導人才。這是因為這批人既有科研工作的實踐經驗,又有企業管理方面的才華,因此,可以直接、高效地領導中國的經濟事業。但是,這樣再過十五二十年之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水平,各方面都會相對平衡。在這時,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方面的人才將會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領導層。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批這方面的人才,以接替上一代理工出身的領導人。
他的這一具有戰略眼光的提案得到了有關領導人的重視,並且被列入「國家人才培養方案」。
作為「院士市長」,徐匡迪花了很多精力提倡和研究科技創新問題,力圖在知識經濟時代不錯失良機。他在1998年上海科技論壇上說,儘管上海成績斐然,但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科技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還不夠高,科技創新力度不夠大,與上海的人才和科研優勢、經濟地位不相稱。
徐匡迪開出的藥方是力爭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創新體系,他指出:「上海的出路在創新」。
上海的科技發展真的是打上了這位院士父母官的很深烙印了。他展望上海未來發展,把工程科技和城市經濟結合起來,提出了「信息城市」。「虛擬城市」、「環保城市」、「海洋城市」的各種構想。並認為這是上海21世紀建成新型城市的一些基本思路,會逐步加以實現。
不少人在羨慕上海的各方面發展的時候,常常禁不住對這位院士市長交口讚賞。說上海有一個科學家當市長,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是福莫大焉。
六親不認訂家規
雖然徐匡迪的政治前途甚是看好,但他仍然留意自己的科技領域。他有一句名言:「我只想在我的任期內踏踏實實地為老百姓做事,為上海的發展工作。為中國的前途提供一些微薄的建議。至於個人的官位,從來沒有放在心上。」
徐匡迪說到做到。他的家裡,與他在工大做教授時一樣地簡樸, 只是透著一層擺脫不了的濃濃的書卷氣。他嚴於律己,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的子女的生活與普通知識份子的子女一樣,勤學上進,以多學知識為榮,而無一絲高幹子弟的驕橫和奢侈。
就任上海市市長之即,徐匡迪就訂下一條「六親不認」的家規, 他對自己的家屬說:「我現在當了市長,這是人民對我的信任,家庭成員也要維護。做得好,大家有光彩,做得不好也是家庭的恥辱。因此,在我任期內是六親不認的,你們有什麼事別來找我,我也不會給你們去辦的。」這作為一市之長來說,實乃可敬可佩。
徐匡迪還常給家人講古代清官故事:古時,東關臨池司馬孟宗在外為官,想到家中妻子愛吃魚,便寄回一罐醃魚給妻子。不料,妻子將魚如數退回,並修書責怪其夫:你身為漁官,卻把醃魚寄給我,別人不會在背後說長道短嗎?孟妻時時以家訓鞭策其夫,特別是為了讓丈夫廉潔奉公,毅然下定決心,三年不食魚,不僅本人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在當時也確實促使了官場風氣好轉。徐匡迪說,封建社會的清官都能做到的事情,共產黨的幹部則應該做得更好。
徐匡迪要求自己的兩個女兒必須依靠自己,自食其力,什麼也別指望依靠他這個父親。他不僅僅這樣說,事實上也是這樣做的。
徐匡迪的大女兒留學海外,現在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且成為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大女婿與徐匡迪是同行,現在也是一位高級研究工程師。二女兒二女婿正在國外苦讀博士學位,準備學成回國,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