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最近出訪歐洲,雖非執行重大外交使命,更未簽訂任何條約協定,卻受到出訪國家隆重接待和西方輿論密切關注。因為,無論進白金漢宮見英國女皇、在克里姆林宮與俄國總統握手,或者在巴黎、柏林跟法國總統德國總理會談,人家都是把他當作「王儲」來接待,很想當面打量和結識一下這位中國未來的國家首腦。
但胡錦濤究竟會不會成為未來的中國頭號領導人,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現在有點似是而非,誰也難以斷定。因為中國至今還沒有建立起權力交替的正常固定機制,高層權力轉換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缺乏預先可見的透明度。這雖具有中國特色,但對中國的國際形象並不見得有利。
胡錦濤是鄧小平欽定的中共第四代領導人,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進入常委班子和書記處。1997年江澤民訪美歸來,有感於西方大國領導人年輕力壯,自己年邁而疲於奔命,決定讓胡錦濤當國家副主席分擔高層外交的任務。1999年中國駐南使館被炸,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後,由於中國內外形勢的動盪變化,胡錦濤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副主席。雖然兩者都是虛職,但實際上這些年來胡錦濤在黨政軍各方面都負有重任,掌握實權,只是不為外界所知而已。
現在海外媒體有一種說法,認為胡錦濤經常老生長談,政績乏善可陳,給人以無所作為的印象。但這也許正是胡的高明之處,因為中共政壇「高處不勝寒」,第二把手最難當。從毛澤東時代的劉少奇、林彪到鄧小平時代的胡耀邦、趙紫陽,都因為不善奉迎、冒犯天威而落得身敗名裂。為了謀求政治生存,既要避免功高震主,更不能表露急於搶班的「僭主」心態。胡錦濤在這方面表現得不溫不火,恰到好處,給人以處事穩健,城府很深的感覺。
實際上,胡錦濤是在建立以團派為主的權力基礎,也在關注和思考一些重大問題。就在這次出訪之前,他以中共中央黨校兼任校長的身份,主持過為時一週的重要學術討論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在會上就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問題各抒已見。胡耐心聽會,一言不發,足以表明他正在關注和思考中國在世局急劇變化中如何發展的敏感問題。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論促使中共內部產生很大分歧,包括一些元老在內的保守勢力激烈反對中共改變建黨路線,胡錦濤不惜與過去提拔他的宋平劃清界線而站在江的一邊。這既有權力考慮,也反映出胡錦濤作為新一代領導人,思想上是向前看的。
胡錦濤早在九十年代初已是中國政壇的明日之星,但事隔十年後這顆新星還懸在半空。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最近很長時間似乎不再聽到第三代或第四代「核心」的說法了。胡錦濤能否全面接班,取決於江澤民究竟全退還是半退,或者江是否要讓他所中意的人,具體來說就是曾慶紅與胡分享權力。曾輔佐「江核心」多年,對於江的權力鞏固有很大貢獻。他不但位高權重,而且胸懷韜略,富有遠見,善於對重大問題謀劃決策,據說「三個代表」之說就出於他的創新。實際上,曾胡二人各有所長,都是中共的棟樑之材。如果中國的權力機制能使德才兼備的人脫穎而出,和諧合作,相得益彰,胡曾雙方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競爭對立關係,這對中共與中國來說豈不更為有利。中國現在又一次面臨權力交替的關鍵時刻。根據過去毛鄧的經驗教訓,無論對國家或對領導者本人來看,是功成身退還是戀棧不舍,仍然是一個關係到國家穩定發展的重大問題。
在這裡,不禁令人聯想到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的傳說。1796年美國大選,當過兩屆總統的華盛頓決定不再連任。他雖屬意於聯邦主義者約翰.亞當斯,但不表示自己的傾向性。後來亞當斯戰勝對手漢密爾頓當選總統,據他回憶,他在就職典禮上感到華盛頓因為卸任總統而如釋重負,似乎高興地對這位新總統表示:「現在我該下,你該上了。咱們倆究竟誰是最快樂的人呢?」(SEE WHICH OF US WILL BE THE HAPPIEST . )
兩百多年來,美國權力交替機制一直不變,誰上誰下始終依法行事,這也許就是美國政局穩定,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因素吧。(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