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在昌平的十三個陵墓中,建得最晚的是思陵,規模最小的也是思陵,建成之後遭到雷擊最多的還是思陵!思陵為啥屢遭雷擊?現在,市氣象局避雷中心主任雷振發、副主任宋海岩、總工程師王鳳山三位就現場查看,意圖破譯百年謎團。
1644年3月,李自成率領的起義大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走投無路,吊死在煤山上。和他一起上吊的還有一個名叫王承恩的太監。幾天以後,崇禎的屍體被發現。李自成命令昌平州的明朝官員,用國庫的帑銀埋葬崇禎。起義軍過後,銀庫如洗,哪還有帑銀?於是,昌平州一個叫趙一桂的官吏出面,讓昌平的一些富戶捐了一些錢,雇佣民工,打開了田貴妃的墓,將朱由檢和他的周皇后一起,葬入思陵。清朝入主中原之後,順治皇帝下令,為思陵修建了明樓等建築。儘管如此,思陵在十三個陵中,仍然規模最小。
最為奇特的是,前幾年,一個霹靂打在思陵前的石碑上,把碑首的雕龍打掉了臉盆大的一塊!像是被一發炮彈所擊中,現場找不到半點兒石頭渣末兒。對此,當地人百般猜測,莫非崇禎皇帝得罪了上天,讓他死後也不得安寧?
我們是唯物主義者,雷擊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思陵地區雷擊災害頻仍,肯定有它必然的道理。幾位專家現場勘察,目的就是想用科學揭開思陵多雷之謎。
經過李自成的銅像,沿108國道向北再向西走幾公里,我們來到小宮門村。下車步行,走了一段田間小路,看到了一塊石碑,石碑的北面是高大紅牆圍著的一個大院子。嚮導說:「到了。」
大院子的門緊閉著。門前赫然寫著:「非旅遊景點,不得進入。」敲開門,看墳人是個精瘦的老人。我們詢問:「這個墳遭受過雷擊嗎?」老人指著門前的石碑說:「那塊碑就遭過雷擊。」記者與專家們靠近石碑查看,只見3米多高的碑頂上,彫刻著二龍戲珠,碑的中心位置有明顯的毀壞痕跡。總工程師王鳳山看了一圈兒說:「這確實是雷擊打的痕跡,碑座上還有呈現放射狀的裂紋,只有落地雷才能打出這樣的裂紋來。」一開始我們以為是龍頭被擊碎了,避雷中心主任雷振發眼尖,他一指側面的龍頭說:「龍頭完好,被雷打掉的是龍爪下的龍珠。」
看墳人叫張萬忠,今年65歲。他帶領我們走進思陵。思陵的大殿、明樓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圍牆等還是十三陵特區後來修建的。張萬忠說,當年明樓遭受雷擊後,當地百姓還在現場看到一個足有兩尺長的壁虎。雷振發告訴記者,在農村,許多人認為,壁虎和蛇成了精後老天爺就要打雷,劈死這些精怪。其實這些說法是未經科學證實的。不過有些建築物和老樹遭受雷擊後,確實有些動物同時被雷擊死。難到這意味著是這些動物引來了雷電嗎?
在陵墓周邊,我們看到8棵古松樹,最粗的胸徑處兩個人都抱不過來,畢竟已經有300年以上的歷史了。這些古松都明顯有雷擊的痕跡,有的從中間劈斷,斷處還有黑色的燒痕。當地的居民證實,這一帶確實雷電較多。前些年村裡有兩個農民躲在鐵車下避雨,結果被雷擊中,造成一死一傷。今年夏天,附近村裡一家農民的電話機和電視機被雷電擊毀。就在上週五的晚上,一場雷雨在這一帶盤桓,震耳欲聾的霹雷閃電一個接著一個,擊斷了高壓線,造成一夜的停電。
三位專家站在思陵的明樓遺址處向四周觀看。只見思陵的東面、南面、西面都有不高的小山,西北面的山最高,形似臥虎,頭朝西北尾掉東南,而思陵就在虎尾處。
查看了全部環境,雷振發等三位得出了一致意見,思陵地區屢受雷擊可能緣於三條原因:
一是該地區有形成雷電的獨特小環境。這一地區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冷空氣沿山坡向下沉,東南暖濕氣流經山坡向上行,在這個地區激烈交匯,易產生雷電。
二是這個地區土地相對於周圍山坡的岩石而言,電阻率低,電流往往打向電阻低的地方。
三是思陵的石碑和松樹是這個小環境中的最高點,雷電容易擊中這些地方。
專家們建議:這一帶的建築應該安裝避雷裝置,包括這些古樹--它們也都有數百年歷史,是不可再生的活文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