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
*
已有
2
条评论,共
0
人参与
(看不见请点击“验证码”刷新)
请输入上面看到的数字: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限350字。(为了读者安全,禁止发网址.)
排序
先发表在前
后发表在前
最多顶在前
最多讨论在前
每页5个讨论串
每页10个讨论串
每页15个讨论串
看全部
分页:
1楼
真可悲,死了都不知道是被共产党邪恶的本质害死的
2009年05月25日 02:15
9
頂
回覆
举报
171477
293545
01/
9
1243188954000
2
2楼
第一次看枪杀刑场
一九四六年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在道外花园第一次看共产党枪毙人。花园的面积不大,但是里面有猴子、老虎、黑熊、孔雀、还有儿童的滑梯、秋千等等。春天过后人们常来这里赏花,观看动物。我最喜欢看猴子和老虎。然而,宁静美丽的小花园儿一时成了杀人的刑场。十天八天的枪毙一次。闹得公园附近的街道夜晚没人敢走,就是大白天宁可绕道也不愿意在那里通过。布告上的用语诸如验明正身、绑缚刑场、立即执行枪决!这些用语还不完全理解,字也认识不几个。只觉得最后的红笔勾的大对号好吓人!可是后来儿童游戏的时候,玩儿起枪毙游戏。小朋友们分成两伙,玩儿抓“特务”。那时的“特务” 和“反革命”相同,几乎都是死刑。所以我们小孩儿玩抓“特务”,不用说抓住对方…“枪毙”。就连布告上的用语都能背诵几句。给对方用上。对方倒下的姿势不逼真的话,再“枪毙”一次。现在回想起来实在不可理解。是孩子们可怜呢?还是……总之啥也别说了……。
第一次看枪毙人是哈尔滨的深秋已经很冷的一天,大概是四、五个被五花大绑的死刑人(记不清人数)走在最前边。其中有两个年老的还一边走一边互相说几句话。其中一人穿长袍,另一人穿的是一件名贵的狐狸皮领子的大衣。靠路边走的一个年轻人,估计二十歳左右。他赴刑场的样子在我的眼里像一名大学生。因为他戴着一顶工业大学帽徽的学生帽,穿一身黑色轧趟的苏式棉袄。他后边跟着手拿锃光瓦亮小手枪的行刑队员。我紧张不知所措的在人行道上跟着他走了几十米远。我看着他那苍白的脸上向前方凝视的两只无神的眼睛,仿佛在问上哪儿去呀?好像自己也不知道去干什么。我还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去枪毙他,也就是说再过几分钟他将离开人间。可是他身后边就跟着一个手里拿着一把锃光瓦亮的撸子枪的人;一个和他年龄也差不多的年轻人。拿枪的人和那个被枪毙的年轻人的打扮也一样。区别只是前边那个大学生打扮的年轻人是被五花大绑,而后面这个大学生打扮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把锃光瓦亮的撸子枪。每个被五花大绑的人的后面都有一个拿着手枪的人。这些拿枪的人都是一脸怒气,很可怕。我一点儿也不理解他们怒从何来?当真就是后边这个拿枪的人把前边那个五花大绑的人杀了?!
再往后是组织起来的手拿小纸旗呼喊口号的群众队伍。呼口号时那个带头喊口号的人很卖力气,声音很大,近乎吼叫,小纸旗也举得很高。他周围的人也喊的声音很大,小纸旗也举得有力。可是离带头呼口号的人较远的群众,当他们的小旗举起来时,没有像带头呼口号周围那些人喊的响亮。甚至有的人举起小旗的一瞬间把头低一下,似乎很卖力气喊了口号,可是嘴里喊的声音并不大。也不知是离那个带头呼口号的人距离远,呼喊的口号听不清。或者是由于没有文化,呼喊的口号的内容弄不清,也连不成句;只是附和结尾句子的音韵啊…!呜…!呀…!举旗呼喊。因为节奏与音韵都符合,远处听来就成了很有声势的口号。这种事情别说我一个小孩子没经着过;就是成年人也从来都没有经着过。
事后有很多人把小纸旗保存起来,留着下次开枪毙人的公审会或其他集会时再用。反正是写着共产党万岁的小旗,什么集会都能用。三角旗很小,一般人也不太注意旗上写的口号内容。这小旗就是摆样子造声势的小道具罢了。
除了那些有组织的、列队行进的队伍以外,还有很多看热闹的居民群众。大人小孩多得很。我当时只是夹杂在大人堆里往前跑。没等挤进花园里面,就听一阵砰、砰、啪、啪枪响。然后,那些大人和有力量的大孩子像潮水般地涌向死尸,先睹为快。等我看到时被枪毙的人都倒在地上不动了,离公园入口最近的是像大学生的青年,脸朝下趴在地上,头部一大摊血,帽子也没有了。
房东的儿子也来看热闹,他比我大三、四岁,小名叫“胖子”。他从来不和其他小孩玩。院里的更夫也来看热闹。他没有固定职业,三十出头也说不上个媳妇。他给院里三十几户人家打更,晚上关门以后,有回来晚的人叫门时,不管风雨严寒,多么冷他也出来开门,很尽职。住户们一个月凑一点钱给他。另外,因为没有自来水,楼上住户吃水有困难的,特别是冷冬数九、天寒地冻时,很多住户雇他送水。仅以次维持生活。
“刑场”上很多大人小孩儿观看被枪毙的死尸,人多得好像逛庙会;只不过逛庙会的人和“刑场”上看杀人的气氛天地相差。人们的表情截然不同,不用形容那也是可想而知的。几分钟后,一个小脚老太太,左手拿着一个大蛤蜊瓢,右手是一个小一点儿的蛤蜊瓢。两手鲜血,嘶哑着声音求看热闹的人帮忙说:“谁能帮一下给翻过来”;求看热闹的人把那个大学生样的尸体翻过来。真有“勇敢”的人帮忙的给翻过来了。我一看是院里的更夫帮忙给反过来的。我想,你怎么啥事都干!以后谁还雇你挑水吃。
我看到像“大学生”的那个死者右眼眶部分是一个很大的窟窿。那一部分的头皮和肉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说不定踩在看热闹的人的脚下。老太太伸进右手用小蛤蜊瓢舀出那死人的脑浆,如同辣椒面撒的过多的烂豆腐脑,装在左手拿着的大蛤蜊瓢里还冒着热气。旁边竟然有人问她干什么?她说:“儿子上一次看枪毙人吓疯了,听说用活人脑子焙干了给吓疯的人喝了能好!”。这句话我到死也忘不了。
九三年回故乡和老同学相聚,不知怎么有人提起这段话题。李怀明也看到了那一场面。我吃惊地问:“那场面你也看见了?!”。他说:“是啊!我们院儿的大人小孩儿很多人都去看了”。还补充了一句“那时候二十道街花园经常枪毙人,闹得白天都很少有人在那条街走”。
那更夫帮忙把死尸翻过来时手指上沾上血了。他正寻思血往哪儿抹的功夫,房东的儿子“胖子”凑到前边来了。我在他们的对面。这时更夫一下子把血抹到胖子的脸蛋上了,从耳根到下巴两条子鲜红的血印。更夫是恶作剧开玩笑,可是这玩笑也开得太过火了。“胖子”吓得脸煞白,一溜烟跑回去了。我想多亏我没在那边,不然这血说不定抹到我的脸上。我肯定被吓得哇哇哭。
这是第一次看杀人刑场的场面。回家以后,晚上害怕不能入睡。即便睡着了也常被恶梦惊醒。以后看过多次就不怎么害怕了,麻木了。对来收尸的家属,死者的孩子老婆的啼哭只能报以儿童的同情心理;看到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在尸体旁边哭他爸爸时,我心里想他没有爸爸了!他爸爸犯的是什么罪呢?……
刑场的气氛真是太恐怖了!听说文革时期枪毙张志新的场面更恐怖。人为什么会麻木了?是最值得研究的!我已经是将要过世的老朽了,年轻人去研究吧!拜讬了!这半个多世纪里,总是每隔二十年左右,就出现一次大运动,屠杀一批人,也麻木一批人。如同恶鬼转世托生,来到世间作恶。搅得善良人不得安宁。
2009年05月25日 10:10
9
頂
回覆
举报
171504
293545
01/
9
1243217401000
2
分页:
一九四六年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在道外花园第一次看共产党枪毙人。花园的面积不大,但是里面有猴子、老虎、黑熊、孔雀、还有儿童的滑梯、秋千等等。春天过后人们常来这里赏花,观看动物。我最喜欢看猴子和老虎。然而,宁静美丽的小花园儿一时成了杀人的刑场。十天八天的枪毙一次。闹得公园附近的街道夜晚没人敢走,就是大白天宁可绕道也不愿意在那里通过。布告上的用语诸如验明正身、绑缚刑场、立即执行枪决!这些用语还不完全理解,字也认识不几个。只觉得最后的红笔勾的大对号好吓人!可是后来儿童游戏的时候,玩儿起枪毙游戏。小朋友们分成两伙,玩儿抓“特务”。那时的“特务” 和“反革命”相同,几乎都是死刑。所以我们小孩儿玩抓“特务”,不用说抓住对方…“枪毙”。就连布告上的用语都能背诵几句。给对方用上。对方倒下的姿势不逼真的话,再“枪毙”一次。现在回想起来实在不可理解。是孩子们可怜呢?还是……总之啥也别说了……。
第一次看枪毙人是哈尔滨的深秋已经很冷的一天,大概是四、五个被五花大绑的死刑人(记不清人数)走在最前边。其中有两个年老的还一边走一边互相说几句话。其中一人穿长袍,另一人穿的是一件名贵的狐狸皮领子的大衣。靠路边走的一个年轻人,估计二十歳左右。他赴刑场的样子在我的眼里像一名大学生。因为他戴着一顶工业大学帽徽的学生帽,穿一身黑色轧趟的苏式棉袄。他后边跟着手拿锃光瓦亮小手枪的行刑队员。我紧张不知所措的在人行道上跟着他走了几十米远。我看着他那苍白的脸上向前方凝视的两只无神的眼睛,仿佛在问上哪儿去呀?好像自己也不知道去干什么。我还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去枪毙他,也就是说再过几分钟他将离开人间。可是他身后边就跟着一个手里拿着一把锃光瓦亮的撸子枪的人;一个和他年龄也差不多的年轻人。拿枪的人和那个被枪毙的年轻人的打扮也一样。区别只是前边那个大学生打扮的年轻人是被五花大绑,而后面这个大学生打扮的年轻人手里拿着一把锃光瓦亮的撸子枪。每个被五花大绑的人的后面都有一个拿着手枪的人。这些拿枪的人都是一脸怒气,很可怕。我一点儿也不理解他们怒从何来?当真就是后边这个拿枪的人把前边那个五花大绑的人杀了?!
再往后是组织起来的手拿小纸旗呼喊口号的群众队伍。呼口号时那个带头喊口号的人很卖力气,声音很大,近乎吼叫,小纸旗也举得很高。他周围的人也喊的声音很大,小纸旗也举得有力。可是离带头呼口号的人较远的群众,当他们的小旗举起来时,没有像带头呼口号周围那些人喊的响亮。甚至有的人举起小旗的一瞬间把头低一下,似乎很卖力气喊了口号,可是嘴里喊的声音并不大。也不知是离那个带头呼口号的人距离远,呼喊的口号听不清。或者是由于没有文化,呼喊的口号的内容弄不清,也连不成句;只是附和结尾句子的音韵啊…!呜…!呀…!举旗呼喊。因为节奏与音韵都符合,远处听来就成了很有声势的口号。这种事情别说我一个小孩子没经着过;就是成年人也从来都没有经着过。
事后有很多人把小纸旗保存起来,留着下次开枪毙人的公审会或其他集会时再用。反正是写着共产党万岁的小旗,什么集会都能用。三角旗很小,一般人也不太注意旗上写的口号内容。这小旗就是摆样子造声势的小道具罢了。
除了那些有组织的、列队行进的队伍以外,还有很多看热闹的居民群众。大人小孩多得很。我当时只是夹杂在大人堆里往前跑。没等挤进花园里面,就听一阵砰、砰、啪、啪枪响。然后,那些大人和有力量的大孩子像潮水般地涌向死尸,先睹为快。等我看到时被枪毙的人都倒在地上不动了,离公园入口最近的是像大学生的青年,脸朝下趴在地上,头部一大摊血,帽子也没有了。
房东的儿子也来看热闹,他比我大三、四岁,小名叫“胖子”。他从来不和其他小孩玩。院里的更夫也来看热闹。他没有固定职业,三十出头也说不上个媳妇。他给院里三十几户人家打更,晚上关门以后,有回来晚的人叫门时,不管风雨严寒,多么冷他也出来开门,很尽职。住户们一个月凑一点钱给他。另外,因为没有自来水,楼上住户吃水有困难的,特别是冷冬数九、天寒地冻时,很多住户雇他送水。仅以次维持生活。
“刑场”上很多大人小孩儿观看被枪毙的死尸,人多得好像逛庙会;只不过逛庙会的人和“刑场”上看杀人的气氛天地相差。人们的表情截然不同,不用形容那也是可想而知的。几分钟后,一个小脚老太太,左手拿着一个大蛤蜊瓢,右手是一个小一点儿的蛤蜊瓢。两手鲜血,嘶哑着声音求看热闹的人帮忙说:“谁能帮一下给翻过来”;求看热闹的人把那个大学生样的尸体翻过来。真有“勇敢”的人帮忙的给翻过来了。我一看是院里的更夫帮忙给反过来的。我想,你怎么啥事都干!以后谁还雇你挑水吃。
我看到像“大学生”的那个死者右眼眶部分是一个很大的窟窿。那一部分的头皮和肉不知道飞到那里去了。说不定踩在看热闹的人的脚下。老太太伸进右手用小蛤蜊瓢舀出那死人的脑浆,如同辣椒面撒的过多的烂豆腐脑,装在左手拿着的大蛤蜊瓢里还冒着热气。旁边竟然有人问她干什么?她说:“儿子上一次看枪毙人吓疯了,听说用活人脑子焙干了给吓疯的人喝了能好!”。这句话我到死也忘不了。
九三年回故乡和老同学相聚,不知怎么有人提起这段话题。李怀明也看到了那一场面。我吃惊地问:“那场面你也看见了?!”。他说:“是啊!我们院儿的大人小孩儿很多人都去看了”。还补充了一句“那时候二十道街花园经常枪毙人,闹得白天都很少有人在那条街走”。
那更夫帮忙把死尸翻过来时手指上沾上血了。他正寻思血往哪儿抹的功夫,房东的儿子“胖子”凑到前边来了。我在他们的对面。这时更夫一下子把血抹到胖子的脸蛋上了,从耳根到下巴两条子鲜红的血印。更夫是恶作剧开玩笑,可是这玩笑也开得太过火了。“胖子”吓得脸煞白,一溜烟跑回去了。我想多亏我没在那边,不然这血说不定抹到我的脸上。我肯定被吓得哇哇哭。
这是第一次看杀人刑场的场面。回家以后,晚上害怕不能入睡。即便睡着了也常被恶梦惊醒。以后看过多次就不怎么害怕了,麻木了。对来收尸的家属,死者的孩子老婆的啼哭只能报以儿童的同情心理;看到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在尸体旁边哭他爸爸时,我心里想他没有爸爸了!他爸爸犯的是什么罪呢?……
刑场的气氛真是太恐怖了!听说文革时期枪毙张志新的场面更恐怖。人为什么会麻木了?是最值得研究的!我已经是将要过世的老朽了,年轻人去研究吧!拜讬了!这半个多世纪里,总是每隔二十年左右,就出现一次大运动,屠杀一批人,也麻木一批人。如同恶鬼转世托生,来到世间作恶。搅得善良人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