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北京,人们在农历大年初一到雍和宫烧香祈福。(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穷问富,富问路,有富有路问劫数”,说的是,去寺庙的众人烧香,皆有所求。穷人求财,富人问有什么更好的发财之道,有了富贵又有了前途的呢?他不放心了,问问这些财能不能保住呀?他还要问劫数。
可是不管你翻开哪一本经书,圣者句句都在劝我们要放下。什么意思呢?
在济南的兴国禅寺,有一副石刻对联:“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这就点破了千百年来无数人走进寺庙大门时的矛盾之处,带着满腹心事而来,却往往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一、人拜的究竟是什么?
偶然看到脸书上有这样一句话:“说起来也怪,大部分人到寺院,拜的都不是佛,而是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的,想得到;得到的又怕失去,想要留住,这都是欲望在作祟。”
做生意的人,每年初一十五都要去寺里烧香,求财神保佑生意兴隆。可你要问他佛经里讲了什么,他一概不知。他去寺庙,不过是把菩萨当成了能帮他发财的“关系户”。
这种心态,其实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执念”。儒家讲“克己复礼”,道家说“无为而治”,佛家谈“四大皆空”,说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人生的痛苦,多半源于过度的执着。可话说回来,谁又能真正做到不执着呢?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要吃饭穿衣、养家餬口,怎么可能对什么都不在乎?
其实老祖宗们也明白这一点。《道德经》里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你看,老子并没有说不能看、不能听、不能吃、不能玩,他说的是“过度”会让人迷失。就像今天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景象——香客们虔诚跪拜,口中念念有词,心中所求无非是升官发财、儿女成才、家宅平安。这些愿望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把它们当成了人生的全部,以为只要达到了这些目标,就能幸福美满。
二、是因果?还是交易?
可问题是,真有那么简单吗?很多人把因果理解成了一种交易关系:我捐香火钱,菩萨就得保佑我;我做了好事,老天就该给我好报。这种想法,恰恰是对因果最大的误解。
以前有个老太太,一辈子吃斋念佛,可晚年却得了重病,在床上躺了好几年才走。有人就说:“你看,她信了一辈子佛,还不是没得好报?”这话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其实是把因果看得太肤浅了。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从来不是“今天烧香、明天发财”这么直白。
《周易》里有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注意这个“积“字,它说的是积累、是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农民种田,春天播种,秋天才能收获,中间还要经历浇水、施肥、除草,遇上旱涝还可能颗粒无收。人生的因果也是这样,它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网。你今天种下的因,可能要很久以后才看到果;你今天遭遇的果,可能是许多年前种下的因。
说到这儿,我想起小时候听外婆讲的一个故事。村里有个人年轻时心狠手辣,占了不少别人的便宜,可一直活得风风光光。大家都说老天不长眼。结果到了他晚年,儿子不孝、孙子败家,辛苦攒下的家产败了个精光,他自己也落得个孤苦伶仃的下场。人们说,这就是报应,只是来得晚了些。
三、山还是那座山 心却不同了
禅宗里有个说法:“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个阶段,说的正是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在年轻时,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觉得世界很简单,不是黑就是白。等到经历多了,开始怀疑一切,觉得没有什么是表面看上去那样的,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后来,经历过大风大浪,看透了人情冷暖,反而觉得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只是自己的心境不同了。
我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后进了大公司,每天加班到深夜,周末也不得闲,年纪轻轻就秃了顶。有次聊天,他跟我感慨:“以前觉得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出人头地,现在才发现,这么拚命到底图什么?”我说:“那你为什么不换个活法?”他苦笑:“说得容易,房贷车贷孩子学费,哪样不要钱?”
其实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明明知道这样活着很累,却放不下那些追求。为什么?因为我们还停留在“黑于白”的阶段,总觉得得到了某样东西,人生就会不一样。殊不知,能改变命运的,从来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我们看待事物的心态。
《六祖坛经》里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每个人的本性原本就是清净的,原本就具足一切。只是被外在的欲望蒙蔽了,才会觉得这也缺、那也少,需要不停地向外求。“山是山,海是海,只有自己最精彩”,山和海从来没变过,变的是我们自己的心。
四、累还是不累 其实是个选择
有句话说得好:人心本无累,累的是放不下的太多;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我们欲望太多。这话听著有点像鸡汤,但细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有什么烦恼?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笑,困了就睡,醒了就玩。他不会担心明天的股票会不会跌,不会焦虑孩子的成绩够不够好,不会纠结别人怎么看自己。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给自己套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枷锁。
这些枷锁是谁给的?表面上看是社会、是环境,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选择背负的。你可以选择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可以选择不跟人攀比,可以选择知足常乐,但大多数人选择了相反的道路。为什么?因为怕落后、怕被人瞧不起、怕被时代抛弃。
我有个开书店的老同学,前几年电商冲击实体店,他那小书店经营得很艰难。有人劝他关了算了,去找个轻松的工作。他想了很久,最后还是坚持开下去。他说:“这店虽然不赚什么钱,但每天整理书、跟读者聊天,我觉得心里踏实。要是为了多赚点钱去做不喜欢的事,那才是真的累。”
儒家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荡,是因为他不为外物所累,做事凭良心,待人以诚心。小人之所以忧愁,是因为心里装着太多算计,总想着怎么占便宜、怎么讨好上司、怎么压过别人。这样活着,能不累吗?
庄子讲过一个故事:惠子嫌一棵大树没用,树干臃肿弯曲,木匠看了都摇头。庄子说,你为什么不把它种在空旷的地方,在树下乘凉休息呢?它不会被砍伐,也不会有灾祸,因为它“无用”。这故事听著有点玄,但道理很实在:你觉得累,往往是因为太想证明自己了。
五、看淡与放下

看透人生起起落落很正常,得意时别太张狂,失意时也要淡然。(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繁华三千,看淡即是浮云;烦恼无数,想开就是晴天。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但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人。
苏东坡一辈子被贬了好几次,从京城到黄州、到惠州、到儋州,越贬越远。换了一般人,早就怨天尤人了。可他呢?在黄州吃不起羊肉,就研究怎么做红烧肉;在惠州没有好荔枝,就写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到了海南那个荒凉的地方,还能写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真正的“放下”。不是说他不在乎,而是他看透人生起起落落很正常,得意时别太张狂,失意时也要淡然处之。有什么了不起的?反正日子还得过,与其愁眉苦脸,不如找点乐子。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去寺庙到底该求什么?其实,我们去寺庙的真正意义,不该是去求名利,而是静心、修心、观自在。什么叫“观自在”?就是好好看看自己的内心,看清楚自己到底在想什么、要什么、怕什么。
为什么焦虑?为什么愤怒?为什么贪婪?为什么恐惧?这些情绪从哪儿来,又该怎么办?只有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念,归根结底是教我们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你种下什么因,就收获什么果,这道理不仅适用于行为,更适用于心念。你心里充满怨恨,看到的世界就是黑暗的;你心里充满感恩,看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同样一片风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差别就在这儿。
所以下次再去寺庙的时候,不妨少求点儿外在的东西,多问问自己的内心。当我们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再执着于眼前的得失,不会再被外在的诱惑迷惑。那时候会发现,人生最大的财富不是金钱也不是地位,而是内心的宁静和自在。这才是我们的祖先通过因果观念,想要传给后代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