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图片来源:公用领域薛剑X平台)
【看中国2025年11月12日讯】一、战狼的复活
战狼并非一夜之间突然出现。它诞生于“大国外交”的培养皿。自2013年起,习近平不断强调“敢于亮剑”,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东升西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9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他要求外交官必须在国际舆论战中“强硬应对”。外交系统迅速将“两个维护”落实到位,以“强硬、对抗、斗争”的姿态亮相世界。
从那时起,“责任全在美方”、“一切后果由美方承担”等战狼语言层出不穷。“911事件殷鉴不远,美方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五眼联盟)小心眼睛被戳瞎”等句子,居然出现在外交场合。外交官们置礼仪于不顾,公开辱骂西方政要与媒体,甚至在英国街头殴打香港示威者,把吴京电影《战狼》的姿态搬进现实,让全世界大跌眼镜。
疫情期间,是战狼外交的顶点。赵立坚在推特上暗示“可能是美军把病毒带到武汉”,一语震惊世界。2020年底,他又发布讽刺澳大利亚军队的血腥漫画,被澳洲总理莫里森谴责为“侮辱国家的图像宣传”,北京的回应却是:“这是揭露真相。”外交从此沦为情绪表演,嘶吼取代理性,挑衅取代沟通。
其后果是,西方媒体称之为“恐吓外交”、“霸凌外交”。欧盟、加拿大、日本、澳洲相继收紧对华政策,孔子学院被关闭,投资协议被搁置,中国的国际形象跌入冷战以来的最低谷。而在国内,这种“硬气”却被塑造成民族复兴的象征——战狼外交成了内宣样板,让被管控的民众相信:“全世界都在嫉妒中国的崛起。”
2021年,面对外交孤立,习近平下令“讲好中国故事,改进国际传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外交部语气一夜转柔,赵立坚被调离,“嘶吼”换成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但这种退却只是战术性隐身——不是反思,而是蓄势。
如今,它回来了。釜山的“川习会”让中共重新找回“强硬能换红利”的幻觉,王毅再次举起战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不是个别外交官的失态,而是体制的必然延伸。当一个政权把外交当作意识形态战场,“战狼”就不再是比喻,而是制度产物。战狼外交的复活,标志着中国对世界态度的彻底反转:它不再追求理解,而是要求屈服;不再解释自己,而是威胁别人;不再面对问题,而是制造敌人。这场复活,不仅是外交风格的变异,更是一个政权走向孤立与崩坏之时的最后疯狂。
二、釜山的交易与四中全会背书:强硬的底气从何而来
釜山会晤,让中共尝到了“强硬换红利”的甜头。美方放宽部分关税、恢复大豆进口,而中方只象征性地“拧松稀土阀门”。表面看似重启沟通,实则是算计与反算计的较量。华盛顿希望确保稀土供应、限制芬太尼出口,并在大选前压低通胀;北京则意图验证“强硬”是否依然奏效。外交从来不仅是外交;在极权体制中,它更是一场对外威慑、对内取悦的表演。每一次会晤,既是利益交换场,也是制度自信的假面舞会。
在北京看来,釜山的“重启沟通”证明了一个结论——“强硬有用,讹诈有效”。只要足够咄咄逼人,对方终会退让。这一幻觉,成为战狼外交复活的催化剂。
不久之后召开的四中全会,为这种错觉提供了政策背书。公报提出“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要求全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将对外强硬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语言。王毅的讲话,正是外交系统对这一精神的效忠宣言。他那句“以箭在弦上的备战姿态和不畏强权的坚定意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仅是一段外交辞令,更是一份军事化的行动纲领。外交,不再是沟通的艺术,而是备战的信号弹。
三、薛剑事件:战狼的集体复活
11月7日,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如果台海爆发武力事态,日本可能视为对本国安全的直接威胁,不排除自卫队“诉诸武力”。次日,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社交平台发文,语带杀气地写道:“对于那些突然闯入的肮脏头颅,我只能毫不犹豫地斩断。你准备好了吗?”
此言一出,日本舆论哗然,被普遍视为对首相的暴力威胁。数小时后,薛剑删帖,但截图早已在中外网络疯传。外交官的嘴,本应是桥梁,如今却成了武器;外交语言,被训练成意识形态的刀刃。从王毅到薛剑,战狼实现了全面复活——从部长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到领馆官员的“斩断头颅”,同一套暴力语言在体制内层层复制、向下传导。外交,不再是打太极,而是四面挥拳。它用侮辱取代辩论,用恐吓掩盖无能,用暴力姿态伪装信念。极权打磨的不只是嘴炮,更是一艘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外交战舰。
四、外交口发布“战备动员”,是巧妙的风险转移
按理,战备动员应由国防系统宣布;但如今,却由外交部率先高喊“箭在弦上”。这种操作,既是巧妙的风险转移,也是双赢的表演:对外,用模糊威胁试探对手底线;对内,点燃民族主义情绪,转移公众视线。外交话术军事化,变成一种可进可退的政治语言——既能制造恐惧、逼对方就范,又能塑造“强硬无畏”的国家形象,作为对内的动员工具。在这种语境下,语言不再只是谈判的工具,而成了准武器:可以震慑、试探、掩盖失败,甚至在必要时,替代实际行动。
五、困兽外交:从断现金流到备战信号
战狼外交的回归,并非力量的展示,而是虚弱的回声。外交部高喊“箭在弦上”,总领事叫嚣“斩断头颅”,而国内,却频频传出财政告急的信号。
河南新乡宣布医保“断现金流”,居民门诊限额报销五十元;论坛上,学者提议推行“老年房产倒按揭”,让老人以最后一套房为国家输血。体制在对外挥舞铁拳的同时,对内开始清点口袋里的每一枚硬币。
经济衰退与财政枯竭,让中共越来越依赖“斗争语言”来制造力量幻觉。战狼外交的嚣张,正是困兽犹斗的直接反应:它把对内的焦虑投射为对外的强硬,用“敢于斗争”掩盖无能,用“备战”话术延迟崩溃。
2025年的“9・3阅兵”,是这种幻觉的顶点。邪恶轴心领导人并肩登上天安门城楼,画外音喊出:“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那场阅兵,不是自信的展示,而是末日的表演。
当财政崩塌、医保断流、老年房产被视为可支配资源时,外交强硬就成了虚弱的化妆术——一边现金断流,一边战狼外交。它越高喊“敢于斗争”,越说明它已经无力沟通;越挥舞铁拳,越显得极度心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