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治舞台日前发生了一场堪比九级地震的重大事件。中共国防部突然宣布免去九名解放军上将职务,这一消息迅速震撼了国内外政治观察界。这并非一次孤立的人事调整,而是过去一年来中南海内部激烈权力斗争的公开化结果。被免职的九名将领——何卫东(中央军委副主席)、苗华(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何宏军(空军司令员)、王厚斌(海军司令员)等,几乎清一色都是习近平亲手提拔的"习家军"核心成员。这场风暴的影响远超一般的反腐行动,它揭示了中共最高权力结构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并可能重塑中国未来的政治格局。(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0月19日讯】中共政治舞台日前发生了一场堪比九级地震的重大事件。中共国防部突然宣布免去九名解放军上将职务,这一消息迅速震撼了国内外政治观察界。这并非一次孤立的人事调整,而是过去一年来中南海内部激烈权力斗争的公开化结果。被免职的九名将领——何卫东(中央军委副主席)、苗华(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何宏军(空军司令员)、王厚斌(海军司令员)等,几乎清一色都是习近平亲手提拔的"习家军"核心成员。这场风暴的影响远超一般的反腐行动,它揭示了中共最高权力结构正在经历的深刻变化,并可能重塑中国未来的政治格局。
程序异常的政治密码:党内分裂的铁证
此次事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完全颠覆了中共处理重大新闻的传统程序。这种程序异常本身就是解读权力斗争的重要密码。
在中共的政治生态中,涉及高层军事人事的重大变动通常遵循严格的发布程序。按照惯例,新华社应当率先发布权威消息,随后《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联播》等主要党媒会在头版头条或黄金时段跟进报导。然而,本次事件的处理方式却完全相反:
首先,消息由国防部在17时15分率先发布,而非新华社。这打破了"党媒优先"的铁律,呈现出"军方先声夺人"的异常态势。其次,主要党媒的反应极为迟缓和消极。人民网和新华网仅在消息发布后18-20分钟才低调转载,且将新闻放置在不显眼的版块。更为反常的是,新华网在深夜23:01分再次发布报导,却采用模糊的"答记者问"标题,明显是在淡化事件的冲击力。
最具象征意义的是《新闻联播》的集体沉默。作为中共政治风向的晴雨表,《新闻联播》竟然连续两天对这一"九级地震式"的重大新闻只字不提。《人民日报》纸本更是将消息放在第六版的角落,显示出极大的不情愿。
“枪指挥党”
这种程序倒置反映了一个极其危险的政治现象:军方绕过党的宣传系统,直接向社会发声。在中共"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下,这种现象可以被解读为"枪要反过来指挥党"。分析认为,以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为代表的军方势力,故意打破常规程序,将"习家军被团灭"的消息公之于众,制造既成事实来"倒逼"党的宣传系统跟进。
与此同时,受习近平影响的宣传系统则表现出明显的"无声抵抗",试图通过淡化处理来最小化事件的政治冲击。这种军方主动出击与宣传系统被动应对的对比,清晰地勾勒出党内两大势力公开对峙的严峻局面。
罪名的政治解码:从贪腐到政变的定性升级
表面上,九名将领被指控“涉嫌严重职务犯罪”,这是中共处理落马官员的标准措辞。然而,《解放军报》社论揭示的政治罪名才是事件的真正核心,它将此案的性质从经济腐败提升到了政治夺权的高度。
《解放军报》社论中出现的三个关键政治指控,具有极其深刻的政治含义。“忠诚失节”在中共政治语汇中属于最高级别的政治否定,其严重性远超一般的违纪违法。这一罪名通常暗示政治立场的根本性背叛,在中共历史上很少被公开使用。此前只有前国防部长魏凤和被冠以此罪名,其政治杀伤力可见一斑。
“严重破坏党指挥枪的原则”这一指控更是触及了中共政治体制的根本。在中共的理论体系中,"党指挥枪"是维护政治稳定的基石,任何试图让军队脱离党的绝对控制的行为都被视为颠覆性犯罪。这一指控实际上暗示,这些将领试图建立独立于党中央的军事力量。
“严重破坏军委主席负责制”的指控则更加直接,它意味着对最高军事领导人权威的正面挑战。在中共体制中,军委主席享有军队的最高指挥权,破坏这一制度等同于挑战最高权力,其性质已经接近政治夺权。
综合这些指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将领被定性的不仅仅是经济腐败,而是试图进行政治夺权的严重政治犯罪。这种定性将事件的性质从一般的反腐行动提升到了政治斗争的高度,为后续的政治清洗和权力重塑提供了"合法"依据。
权力博弈 多方势力复杂较量
要准确理解这场政治风暴的实质,必须深入分析涉事人员的政治背景和各方势力的复杂关系。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反腐行动,更是中共高层权力结构重新洗牌的关键节点。
“习家军”的集体覆灭
被免职的9名将领具有明显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是习近平上台后亲手提拔的核心军事人才,提拔时间相对较短(大多在三年左右),提拔幅度较大(多为破格提拔),与习近平个人关系密切。何卫东作为中央军委副主席,苗华作为军委政治工作部主任,都是习近平军队改革的重要执行者和直接受益者。他们在军队中的地位,象征着习近平对"枪杆子"的绝对掌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钟绍军的被免职。作为习近平的长期贴身秘书和原军委办公厅主任,钟绍军被外界视为习近平的“大内总管”和最信任的代理人。尽管他之前因与张又侠发生冲突后已被调离核心岗位,降职到国防大学担任政委,但如今连这样一个已经边缘化的人物也被彻底清除。这种"斩草除根"的做法,不仅显示了胜利者的决绝,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习近平已完全失去保护亲信的能力。
张又侠与元老联盟的崛起:
在这场权力博弈中,军委副主席张又侠的角色至关重要。作为军队的实际控制者之一,张又侠不仅在这场风暴中毫发无损,反而似乎成为了主导者。尽管张又侠与习近平同为"红二代"且两家有深厚渊源,但在权力斗争面前,个人关系往往让位于政治利益。
分析认为,张又侠很可能与中共党内元老集团结成了反习联盟,共同应对当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这种联盟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权力动态的根本性转变。过去十多年来,"习核心"一直是中共政治的核心概念,但如今这一权威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中央"这一概念,可能已经从习近平个人权威的代名词,转变为一个由元老控制、以张又侠军事实力为后盾的集体领导机制。
“高级黑”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郭徐流毒的“发酵变异”
在对九将军事件的官方定性中,最具政治杀伤力的策略莫过于运用"高级黑"手法,将习近平自己的政治资产转化为攻击他的武器。
《解放军报》社论将何卫东等人的腐败问题定性为郭伯雄、徐才厚"流毒的发酵变异",这一表述具有极其深刻的政治含义。郭伯雄、徐才厚案是习近平上台后推动的重大反腐成果,也是其政治威望的重要来源。习近平曾多次强调要彻底肃清郭、徐流毒,并以此为契机推进了全面的军队改革。
然而,如今官方社论却暗示,经过十多年的清洗和改革,不仅没有根除流毒,反而让其"发酵变异"成了习近平自己的亲信。这种定性是一种典型的"高级黑"策略,它巧妙地利用了习近平自己建立的政治话语体系来攻击他本人。
这种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将"习家军"的腐败责任最终归咎于习近平本人。在中共的政治文化中,领导人对下属的腐败负有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特别是对亲手提拔的干部。因此,习家军的集体腐败不仅是对这些将领的指控,更是对习近平政治判断力和用人能力的根本否定。
这等同于公开宣告:习近平的整个反腐运动和军队改革都是失败的,他不仅没有能力根除腐败,反而成了腐败的培养者。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政治策略,堪称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绝杀,极大地削弱了习近平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威性。
四中全会的决定性意义
在分析这场政治风暴的未来走向时,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及其后续程序安排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些制度性安排不仅将决定九将军事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更可能揭示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按照中共党章规定,免职中央委员级别的高级干部必须经过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讨论和表决。然而,此次却采用了"先宣布免职,再由中全会追认"的程序,这种"先斩后奏"的做法在中共政治史上极为罕见。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行动明显绕过了中央政治局的审议程序,而政治局正是习近平作为总书记主导的最高决策机构。
这种程序上的违规释放出极其危险的政治信号:在某些重大问题上,传统的权力制衡机制已经失效,某些力量可以绕过正常程序直接采取行动。这种情况通常只有在权力交接或重大政治危机时期才会出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四中全会后的会议安排。全会闭幕后,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4日)和全国政协常委会(10月25日)将立即召开会议。这种紧凑的时间安排强烈暗示,四中全会上将有涉及国家机构职务的重大人事变动,需要通过人大和政协的程序进行合法化处理。
在中共的政治体制中,党职(总书记)由党的全会决定,而政府职务(如国家主席)则需要通过人大程序进行任免。这种会议安排可能预示着不仅是党内职务的调整,还可能涉及政府层面的重大变动,其中可能包括习近平的国家主席等职务的变化。
多重解读
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事件,单一的解释框架往往难以涵盖全部真相。基于现有信息,至少存在三种可能的叙事框架,每种都能与部分可观察现象相吻合。
解读一:反习联盟的成功“倒逼”:
这种叙事认为,以张又侠为代表的军方势力与党内元老集团结成联盟,通过清洗习家军来削弱习近平的权力基础,最终迫使其让渡部分或全部职务。支持这一叙事的证据包括:军方率先发声的异常程序、宣传系统的消极抵抗、以及对习近平亲信的全面清洗。这种叙事的逻辑是,通过"团灭"习近平在军中的核心支持者,迫使其在失去军权后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权力交接。
叙事二:习近平主导的“自我革命”: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这是习近平主导的一场深度"自我革命",通过清洗不可靠的军中亲信来重建忠诚体系。在这种叙事中,习近平可能发现了军中亲信的不忠行为或腐败问题,决定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清理。宣传系统的"冷处理"可能是为了避免给外界造成"自相残杀"的印象,而军方的积极配合则体现了对最高统帅的绝对服从。
叙事三:协调失灵下的“双输”局面:
第三种可能是,这是各方势力协调失灵导致的意外结果。军方的危机应对与宣传系统的风险评估出现分歧,导致程序与口径的割裂。在这种情况下,各系统按照各自的最优策略行动,但缺乏总体协调,最终形成"踢皮球"效应。这种叙事的结果可能是各方最终回到妥协,通过程序化追认来收尾,但所有参与方的权威都会受到损耗。
可验证的观察指标 理性分析的基础
为了避免陷入纯粹的推测,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可观察、可验证的指标来判断事态的发展方向。这些指标将帮助我们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人事任命的结构与节奏:
首先需要观察新任命的速度和人选特征。如果出现"补位迅速且呈现某一派系高度集中"的特征,则可能暗示某一方已经取得决定性优势。相反,如果任命过程缓慢或人选背景多元化,则可能表明各方仍在博弈中。
宣传口径的统一程度:
观察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要党媒是否能在短期内(通常是一周内)完成高度统一的定调。如果宣传系统能够迅速统一口径,说明政治分歧得到了控制;如果持续出现不一致,则表明内部分歧仍然严重。
四中全会文件的措辞分析:
四中全会公报和相关决议的措辞将提供重要线索。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将此事上升至"路线偏差"或"严重政治纪律问题"的高度,以及是否新增针对性的政治保证条款。这些措辞的变化往往反映了事件定性的最终结果。
后续制度安排:
人大、政协常委会的具体议程设置,特别是是否涉及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组成人员的"程序化处理",将直接反映权力变动的范围和深度。
在不确定性中的理性观察
中共九上将倒台事件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政治领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无论最终被证实为针对习系的外科手术,还是习近平主导的"自我革命",都标志着中国军政关系和政治叙事的重大调整。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信息的高度不透明和事件的复杂性,任何外部分析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推测成分。我们应当避免过度确定性的结论,而应将焦点放在可观察的制度程序和公开行为上。真正关键的不是某一派在当下的得失,而是制度程序是否能够快速回归正常、政治口径是否能够最终统一、以及权威是否能够通过制度化方式而非临时性动员得以维系。
对于外部观察者而言,最务实的方式是密切关注那些"可验证的节点":补位人事的结构与速度、四中全会文本的修辞层级、两个常委会的议程设计、以及军内政治教育的力度与形式。如果我们看到制度化程序有序衔接、宣传口径逐步收束、军政人事稳定落地,则表明风险外溢可控;反之,如果关键节点连续失灵、口径愈发分散,则不确定性将进一步传导至经济和对外关系领域。
无论哪种剧本最终成为现实,这场"政治大地震"都已经将中共权力运作的内在机制暴露在聚光灯下。它不仅揭示了高度集中权力体制内在的张力和脆弱性,也展现了在面临重大挑战时,不同政治势力如何通过制度内和制度外的方式来维护各自的利益。这种权力博弈的公开化程度在中共政治史上是罕见的,其长期影响可能远超我们目前的想像。
未来几周的发展将为我们提供第一批清晰的答案。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将成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重要案例,为研究威权体制内部权力平衡与制约机制提供宝贵的观察样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保持理性分析和客观观察,比急于得出确定性结论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