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图片来源: Trent Nelson/The Salt Lake Tribune/Getty Images)
美国犹他州校园枪击案震惊社会。当年仅31岁的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在演讲时遭遇暗杀,当场身亡。然而,比子弹更令人心寒的,是现场与舆论场中传出的“欢呼声”。
一位18岁的心理学学生彼得森哭诉道:就在柯克倒下的瞬间,不远处的阳台上,一群左派学生爆发出清晰可闻的掌声与欢呼。“那太可怕了,没有一丝同情心,”她说。这声音如同魔鬼的狞笑,刺破文明的伪装,暴露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从“言语仇恨”到“行动授权”
若说现场的冷血只是一小撮年轻人的无知,那么某些媒体与公众人物的反应,则揭示了一条更可怕的逻辑链条。
在枪击案发生后,美国自由派媒体MSNBC的一名评论员暗示,柯克因“仇恨言论”而遭遇报应,仿佛是“咎由自取”。虽然该人迅速被解职,但这种“受害者有罪论”却在左翼舆论中颇有市场。
这并不是单纯的言语游戏。当某群体被不断标签为“法西斯”、“仇恨散播者”,当公共讨论习惯用“去人性化”的语言对待对手时,它其实在无形中给极端分子“授权”:让他们觉得暴力是正义。那位22岁的枪手,不过是这场语言战争的直接产物——他用子弹将仇恨变成现实。
那么,这仇恨是从何而来呢?
犹他州州长警告,来自中共和俄罗斯的机器人帐号,正在借机散播假信息,鼓动暴力,试图挑拨美国内部,造成分裂。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在遇刺后几小时后,FBI与犹他州当地警方,对凶手展开大规模联合搜捕,并发出10万元悬赏金。
网络各大平台如X、TikTok等 突然涌现大量虚假消息
例如,枪手被警方当场压制的照片、枪手是跨性别人、枪手是左派、自由派人士,还有编写捏造科克的虚假新闻采访等等,这些虚假信息迅速将事件推向阴谋论的漩涡。
犹他州州长在11日的记者会上表示,FBI针对本案已经收到超过7,000条线索通报,但大多都是来自中共和俄罗斯的虚假信息。
美国犹他州州长斯宾赛.考克斯:“我们正在追踪大量的假讯息,然而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的对手想要的是暴力。来自俄罗斯、中共以及世界各地的机器人帐号,都在试图散播假讯息、鼓吹暴力。”
美国圣托马斯大学国际研究讲座教授叶耀元:“中共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情,其实也不外乎想要透过这些网络上的假讯息对美国的社会进行分裂。它想要分裂美国的社会,让保守势力或自由势力彼此有更为激进、更为冲突,让美国社会显得更为动荡。”
还有观察人士认为,鼓动暴力、散播虚假信息迷惑人心,正是中共维系其政权的手段之一。现在,中共把这些手段已经跨国输出到了海外。
中共的冷笑与宣传战
来自大洋彼岸的不到48小时反应,中共官方背景的“观察者网”将一篇社评置于首页头条,标题赫然写着:《柯克之死,轻于鸿毛》。文章甚至引用毛泽东语录,称柯克是“替法西斯卖命”,因此死得毫不可惜。
这不是单纯的“评论新闻”,而是赤裸裸的“价值判决”:敌人的死亡,不仅不值得同情,还值得庆祝。这样的论调,与文化大革命时代“砸烂老师狗头”、六四天安门坦克压学生、乃至活摘器官的逻辑一脉相承。只要被定义为“国家敌人”,任何暴力都能找到“正当化”的借口。
更高明的是中共的“组合拳”:一方面,它在国内媒体中大肆煽动幸灾乐祸;另一方面,当美国州长提醒社会警惕中俄网军时,它又发文指责对方“甩锅泼脏水”。这种“对内激进、对外无辜”的两面手法,正是中共舆论战的惯用套路。
为何柯克是中共的“眼中钉”
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共要如此痛恨一个年轻的美国保守派领袖?
答案很简单,却发人深省。因为查理.柯克直击中共在美国最隐蔽、最长远的战略投资——对下一代精英头脑的争夺战。
几十年来,中共通过孔子学院、科研资助、学生组织、乃至TikTok这样的社交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美国年轻人的认知。其目的从来不是赢下一次辩论,而是要赢得整整一代人,培养出对中共“理解、同情、甚至欣赏”的未来政治家与社会菁英。
而柯克却把这场“无声的渗透战”搬到校园草坪上,用最直接的语言提醒学生:中共的承诺不可信,香港的命运可能就是台湾的未来;疫情的源头不可被抹去;中共对美国的知识盗窃与不公平贸易,直接威胁到他们的饭碗。
他甚至进一步,把美国的“觉醒文化”与中共的意识形态控制术划上等号,揭示其共同的根源。这对中共而言,是致命的挑战。因为柯克不仅在华盛顿说话,而是深入校园,直面美国的未来一代。
子弹背后的真正威胁
因此,当子弹击中柯克时,在中共眼中,它打中的不只是政敌,而是可能动摇其百年布局的“心腹大患”。这也是为何中共宣传机器会如此幸灾乐祸,甚至带着“终于松了一口气”的狂喜。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反讽。这颗子弹或许夺走了一条年轻生命,却未必能熄灭一个运动。相反,它可能让柯克的讯息以“殉道者”的方式更加响亮。美国社会已经开始反思极左言论的危险,更多年轻人被唤醒,重新走回信仰与自由的价值。
查理.柯克之死,揭示的不仅是一场校园悲剧,更是一条完整的仇恨产业链:从媒体谩骂到枪口子弹,从国内的极端话语到中共的舆论战。它提醒我们:嘲笑死亡,就是在为下一次暗杀装弹;煽动仇恨,就是在为极端主义铺路。
对海外华人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美国内部事件,而是一个警钟:中共最大的威胁,从来不只在经济与军事,而在思想与文化的深层腐蚀。守住人性底线,拒绝幸灾乐祸,警惕中共的宣传战,这是我们能给未来留下的最低限度的防线。
枪手与DSA 缩小版的中共?
最新消息显示,凶手泰勒.罗宾逊是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DSA)的骨干成员。这个组织与古巴、委内瑞拉、巴西左翼保持密切联系,长期公开赞扬中国共产党,并积极推动与中共的合作。
截至2023年,DSA会员已近9.5万人,全美各大城市设有分会,尤其在大学校园中影响力巨大。外界普遍怀疑,这样庞大的组织能长期运作,背后必然有巨额资金支持,而最大的金主,很可能正是习惯“大撒币”的中共。
美国情报界掌握的证据早已显示:中共对美国的渗透无处不在,尤其是政坛与教育体系。中共最大的成果,就是在学校里灌输共产主义理念,而查理.柯克所做的,正是要拆解这套灌输体系。
因此,虽然开枪的是一名美国人,但最想除掉查理的,无疑是中共。毕竟,它在中国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洗脑,在美国则从大学校园下手。柯克敢于点破这一切,这就是他被视为“必须被消音”的原因。
埃里卡的宣言 烈焰不会熄灭
9月12日晚,柯克的妻子埃里卡首次公开发声。她的声音坚定而带着火焰,她说:“枪击我丈夫的恶人,你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你们点燃的不仅仅是全国、全世界的火焰——也点燃了一个妻子的烈焰。”
她指出,柯克之所以被盯上,是因为他不断传递“爱国、信仰与上帝慈爱”的信息。她强调:“如果你们觉得查理的使命已经足够强大,那就等着瞧吧。因为你们引爆的是更浩大的运动。”她誓言,没有人会忘记查理的名字,她会让丈夫的使命变得“更强大、更响亮、更伟大”。
这番话犹如战鼓,将悲痛转化为更广泛的抗争动能。
从敌手到敬意 反对者的反思
令人动容的是,就在查理遇害前不久,曾与他激烈辩论性别议题的学生也公开发声。他坦言,尽管自己与查理意见相左,并公开反对过他,但“老兄,他毕竟还是个人啊。我们难道忘了这一点吗?我们是不是疯了?”这番话提醒世人:意见对立不等于失去人性,政治分歧不应沦为死亡的理由。
另一位曾被柯克的演讲深深改变的学生则含泪表示感谢:“谢谢你,查理,你的作品帮助我彻底摆脱了觉醒文化的邪教,也让我抛弃了错误的性别观念。”这些真实的心声,揭示了柯克在青年群体中带来的深远影响。
甚至有一位老牌民主党人也出面表态:“他不过是在学院里提出了不同观点,而且一直谦恭有礼。却因此遭暗害,这简直可悲至极。”
全球悼念与“我们都是查理”行动
全网很快掀起“我们都是查理”的行动浪潮。波兰议会为柯克举行默哀仪式;英国伦敦,数千人聚集守夜,悼念不久前在牛津大学掀起热烈讨论的这位美国青年领袖。当时,柯克呼吁英国人夺回自己的国家,抵制大规模非法移民。如今,他的话语显得更加沉重与深刻。
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多国民众同样表达了哀思。而美国另一位知名保守派人物本.夏皮罗更是振臂高呼:“大学巡回不会停止!我们是美国人,我们不会被吓退!”他誓言:“查理的声音并没有消失,我们会接过那支沾满鲜血的麦克风,继续说出真相。”
直击共产主义黑暗 查理的最后演讲
就在遇害前几天,柯克在韩国发表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题为《自由之光,照亮共产主义的黑暗》。他直言揭露:“从太空看,朝鲜半岛北方几乎完全陷入黑暗,那代表贫穷、苦难与奴役;而南方灯火辉煌,那光芒不仅意味着财富与工业,更是自由。”
韩国近年来因中共渗透而政局动荡,前总统尹锡悦遭弹劾,背后就被指有中共网络战与假新闻的干扰。美国情报机构与韩国保守派多次警告:中共支持这场弹劾,意在削弱韩美联盟。韩国民众一直在街头抗议。柯克的到来,如同光照进黑暗,让现场无数年轻人举起手机灯光,高喊“USA”,声浪绵延不绝。
他还应日本参政党党首邀请赴日演讲,场面震撼。就在那之后,亲共的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辞职。这一切,让人不得不怀疑:柯克对中共的揭露与挑战,正是他被盯上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