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低迷(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9月5日讯】(看中国记者李亭综合报道)中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根据时评人多伦多方脸的最新分析,中国经济已从房地产崩盘和产能过剩的警报阶段,进入更深刻的衰退期——“政策破产期”。与此同时,Tom财经视角曝光的摩根士丹利(大摩)9月初闭门会议显示,8月份房价继续环比下跌,一线城市跌幅加速,居民购房情绪跌至谷底。尽管开发商流动性风险已基本出清,系统性金融风险概率下降,但整体经济复苏乏力,政策刺激效果有限。凸显中国经济深层结构性矛盾,即使政策转向“人性化”,体制性障碍仍将阻碍反弹。专家警告,民众对政府的失望情绪将进一步蔓延。
房地产崩盘加剧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崩盘已成为经济衰退的标志性事件。多伦多方脸直言,房地产崩盘“吹响了中国经济衰退的警报”,并多次警告投资者尽早抛售房产,以避免更大损失。根据大摩闭门会的最新数据,这一警报仍在回荡。8月份,50个主要城市的房价环比下降0.8%,与7月和6月的0.9%和1%相当,维持平稳下行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一线和高线城市的房价跌幅反而加速,8月环比下降0.9%,高于低线城市的0.7%。这一现象与大摩7月份的居民调研一致:一线和二线城市居民情绪更弱,对未来房价跌幅预期更悲观。
挂牌价方面,8月份50个城市环比下降1.9%,较6月和7月的0.8%-0.9%明显加快。大摩分析师指出,这种加速可能传导至9月、10月乃至11月的成交价,下跌速度或进一步加剧。考虑到去年“9.27”政策刺激形成的成交高基数,今年缺乏类似刺激,成交量下滑叠加挂牌量上升,将放大房价下行压力。全年二手房价跌幅预计从年初的“高单位数”上调至10%-12%,前8个月已累计下跌约10%。
开发商层面,上半年业绩普遍疲弱。大摩覆盖的14家主流开发商核心利润平均下降17%,符合预期。但积极信号是,流动性风险已基本出清:总负债、杠杆率和平均融资成本较去年底略有改善。展望下半年,开发商对毛利率持正面预期,主要因旧库存压力减少,减值拨备高峰已过(2023-2025上半年释放大部分)。商业地产租金增长平稳,甚至加速,如龙湖地产预计下半年租金增长10%,高于上半年的5%,得益于零售韧性和新商场开业。
然而,土地投资端仍谨慎。民企开发商维持观望,待明年债务进一步压降和现金流充裕后才考虑拿地。国企开发商布局收缩,从30-50个城市缩至20-30个,出价更注重利润而非规模。下半年买地热情或较上半年降温,导致2026年新盘销售规模下降,旧库存去化缓慢。整体而言,房价下行未止住,宏观环境恶化令大国企更具韧性。大摩推荐华润置地作为首选,高股息股如宪法国际(1908)表现亮丽。
多伦多方脸强调,房地产问题并非单纯政策失误,根源在于体制。过去清零政策、雄安新区空置、对外大撒币等失误加剧问题,但即使回归胡锦涛式政策,如年初万亿消费补贴和近期反内卷,消费者信心指数仍低迷,PPI和CPI未见明显好转。亲共经济学家金克宇在达沃斯论坛提出的刺激消费“终极杀招”-转向消费KPI,也被方脸驳斥为不可能,因为消费难以量化执行,与自上而下的集权体制相悖。
产能过剩与通缩难题:政策失灵的根源
中国经济面临两大顽疾:产能过剩和通缩。多伦多方脸指出,产能过剩长期困扰中国,根源在于政府将GDP作为官员考核的核心指标(KPI)。官员为了升迁,热衷于推动生产而忽视消费需求。过去,过剩体现在大规模基建项目上;如今,工厂产能激增,尤其是新能源车、锂电池和光伏等“新三样”,进一步加剧问题。大摩的报告证实,产能过剩已取代房地产,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近期“反内卷”政策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风险逐步得到控制。
在通缩方面,今年初政府推出消费补贴和反内卷等政策,试图扭转局势,但收效甚微。消费者信心持续低迷,生产者物价指数(PPI)不断下降,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也几乎没有起色。方脸认为,问题不在于政策力度不够,而是体制的深层障碍:刺激消费需要提高居民收入和福利,但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改革,无法通过强制手段快速实现。经济学家金克宇部分认同,指出扭曲的KPI导致过剩,但方脸进一步强调,中国无法转向以消费为KPI的模式,因为这需要自下而上的民主机制,与当前“政治挂帅”的体制格格不入。
以低生育率为例,无论是期待“英明领导”出台合理政策,还是担忧政府采取极端措施(如“月经警察”强制生育),都高估了政府的实际能力。现实中,3600元的育儿补贴已让财政捉襟见肘,社保资金也濒临枯竭;而类似“月经警察”这样的极端措施需要巨额经费,实施后可能导致经济崩溃。生育率问题并非政府未意识到,而是根本无解。同样,经济困境的根源不只在于政策失误,即使出台“好政策”,也只能延缓衰退,无法彻底扭转局面。
大摩金融首席Richard分析,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高风险”转向“低风险中低增长”。2017年,高风险金融资产高达60多万亿,占金融资产的30%,主要来自影子银行、房地产和地方平台债务。2021年后,风险显著下降,今年已降至21万亿(占5%),其中房地产风险消化了70%-80%。制造业高风险贷款(5-6万亿)在反内卷政策下逐步减少,负债增速从12%降至4%-5%。零售和小微贷款的风险暴露快、消化也快,普惠贷款更趋理性。
金融板块的亮点在于风险降低和盈利回升。风险溢价下降,金融业盈利增速从0-1%升至5%。减费让利政策结束,手续费收入反弹;无风险利率降低(存款利率降至1.3%),类似美国金融危机后的复苏。保险和证券表现亮眼,推荐平安、AIA、宁波银行等。银行上半年总收入恢复正增长,手续费贡献显著;虽然息差仍有压力,但负债成本优化为反弹提供了支撑。
中国人的经济心理三阶段
多伦多方脸将民众对经济的心态分为三个阶段,清晰描绘了中国社会对政府的信任如何从盲目乐观走向深刻反思。第一阶段是“盲从”,人们相信中共的政策永远正确,但盲目投资往往血本无归。第二阶段是“叛逆”,许多人认为问题出在习近平的错误决策,盼望换个像胡锦涛那样的领导人,经济就能重回正轨。这种心态高估了中共的能力,以为政策调整就能救经济。第三阶段是“反思体制”,人们开始认识到,只要现行体制不变,经济复苏就是空想。目前,大多数人仍停留在第二阶段,觉得习近平“政策愚蠢”,但中共“无所不能”。
近期,中共推出了一些看似“接地气”的政策,比如取消影视剧40集和古装剧数量限制、发放育儿补贴、强调反内卷,甚至重新接纳马云,试图重现胡锦涛时代的开放氛围。然而,这些政策并未带动经济复苏。影视股因政策松绑暴涨20%,让第二阶段心态的人以为“春天来了”,但第三阶段的人却看透了:这只是短暂反弹,根源在于消费疲软和经济基本面的恶化。方脸一针见血地问:“你赚的是谁的钱?”政策松绑不等于经济好转,真正的症结在于体制问题没有解决。尽早进入第三阶段心态,才能避免不切实际的幻想,减少损失。
这与中国的情况与日本当年的经济泡沫破裂有相似之处。日本泡沫初期,降息让股价短暂上涨,人们幻想金融工具能救市。然而,即便利率降到零,企业和民众仍不消费、不贷款,最终陷入绝望。日本的人均GDP曾接近美国的两倍,明显不现实,经济上涨的幻觉终被打破。同样,中国的集权体制已触及上限。即使出台“完美”政策,也只能延缓衰退,无法逆转趋势。救市一次次失败,将迫使人们反思体制,动摇对中共“万能”的迷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西莫格鲁提出,一个国家需平衡政府和民间的力量。民间力量过强,如拉美毒品泛滥,会导致无政府状态;而中国则相反,政府力量过于强大,压制了民间活力。政策失灵将打破“中共无所不能”的神话,为变革铺路。
相比之下,大摩的分析较为乐观。他们认为,中国金融风险已大幅降低,经济进入“低风险、中低增长”阶段,需求稳定在3%-4%,通过反内卷优化供给侧。存款逐渐流向机构投资,保险业每年向股市注入1万亿资金,偏好低波动、高股息和成长型资产。基金和理财产品销售回暖,注重长期回报而非短期波动。
尽管如此,政策效果有限,体制桎梏难破。民众心态从希望转向失望,最终觉醒,是中国经济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早日看清现实,才能在动荡中找到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