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爱打盹的人,寿命更短?(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一项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的最新研究指出,白天经常打盹,特别是午睡时间长或作息不规律的中老年人,未来几年内的死亡风险明显更高。许多人认为白天小睡是提神的好方法,尤其在疲劳或夜间睡眠不足时,但这项研究带来了令人意外的结果。
研究方法与对象
此研究追踪了超过8.6万名年龄介于43至79岁(平均63岁)且无轮班工作经验的中老年人。研究人员让他们佩戴腕式活动记录仪,进行为期一周的睡眠监测,借此客观地记录其日间睡眠行为。透过特定算法,研究人员得以识别日间的睡眠片段,并分析平均午睡时长、每日午睡时间的稳定性,以及午睡发生的时间点等关键指标。此研究的数据并非依赖参与者主观的自我报告,而是透过仪器精确测量,因此结果更具客观性与说服力。
主要发现
在长达八年的随访期间,有超过2900名参与者去世,约占总人数的3.4%。数据分析显示,午睡时间越长、习惯越不稳定,或常在中午至下午早期打盹的人,死亡风险显著上升。具体数据如下:
午睡时长:午睡时间比平均水平高出一个标准差(SD),全因死亡风险便上升20%。
午睡规律性:每日午睡时间的波动越大,死亡风险也越高,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风险就上升14%。
午睡时段:若偏好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之间打盹,此时间段的午睡比例越高,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加。
结果解读与建议
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尚无法确定午睡本身是否直接导致死亡率上升。这种关联性更可能是潜在健康问题的表现。例如,夜间睡眠品质不佳、患有慢性病或身体机能下降的人,白天更容易感到疲倦而需要打盹。换言之,白天打盹可能不是造成健康恶化的直接原因,而是一个“健康状况不佳”的警示信号。
这项发现为医疗与公共卫生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评估中老年人的健康风险时,除了夜间睡眠,也应关注其日间的睡眠行为。透过智能手环等设备监测日常作息,或许有助于更早地识别潜在健康隐患。
对一般人而言,偶尔短暂午休并无大碍。但若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白天打盹,甚至每天在固定时间感到极度疲惫,就应提高警觉。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提醒您的作息、生活方式或健康状态需要调整。
结语
总结来说,此研究提醒我们,午睡不仅是生活习惯,也可能反映整体的健康趋势,科学地看待午睡行为,或将成为未来健康管理的重要一环。
责任编辑:牛兰克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