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被外界的声音所打扰。(图片来源: 合成图 chenjing/看中国)
按:生活在凡尘里的我们,总以为高人只是那种可以飞起来的生命,当然真正的“高人”一定是可以飞起来的。不过鸟儿也可以飞起来啊,但鸟儿不是“高人”,能飞起来是一种外在的表象,那“高人”是如何飞起来的为何会飞起来呢?我相信那一定是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而这个内在的却动力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人的境界吧。释迦摩尼虽然是个王子出身,他也是个人。他所以不顾父亲的反对,偷偷逃出宫,坚持在外苦修,因为他想了却生死,想知道如何才能够解脱生死知道。
几年之后,他觉悟归来,创立了自己的法门,主旨就是“戒定慧”。他的弟子都要出家当和尚,强制性的断绝人间的一切名利情的东西。但是因为是强制,有的人并不能够从内心里达到标准,只是外在做到了。如果能飞的人不一定就是世外高人,那什么样的人才是呢?
七情六欲是什么?
很多人以为那些思想越多的人,才是“高人”。在人世间,很多被封为思想家的人,看起来都很厉害都成为了名人。其实非也,或者是恰恰相反。因为人的思想大多来源于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包括哪些呢?下面给大家说一下,当年我还是从一位老中医那里学到的。
七情:儒家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绪;中医观点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佛家观点与儒家相似,包括喜、怒、忧、惧、爱、憎、欲。
六欲:佛家观点指对色、声、香、味、触等的欲望;儒家观点与七情中的“欲”类似,与眼、耳、鼻、舌、身、意(意念)产生的欲望相关;《吕氏春秋》观点:指耳、目、口、鼻、和生与死的欲望。
看起来一大堆,其实你细看发现各家的观点,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那么就是说人再多的思想,也逃脱不掉七情六欲的范围。
何谓“目空一切”
今天我们听到“目空一切”,多理解为“狂妄自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然而在佛家语境中,这个词却有更深层的含义。
所谓“目空一切”,并非傲慢,而是心不为情欲所扰,不被外境所动。万物似乎在自己的眼前,可是自己并不会被万物所打扰。就像六祖慧能那句明示:是风动还是叶子在动,其实是你的心在动。个人能理解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
《庄子.齐物论》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真正的“空”,就是如镜子般,照见万物而不执着。
之前写过一篇:《为什么你会莫名其妙地伤心有时眼神发直》的文章。今天接着来探讨,关于人心关于思想的话题。
生活中的一场心劫
这几天又遇到了一系列的烦心事,只起源于一场小倾诉,结果烦恼了两天,第三天才豁然开朗。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起来的有点早,就和家人分享了自己的一个观点,中心意思是我喜欢人家给我提意见,好能够即使纠正自己的不足。这样不至于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地步的同时,也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性。。结果招来了家人一通“语言攻击”,我刚说完,她就一同连珠炮:“你从来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你就怕碰,还说你喜欢人家告诉你意见,你真虚伪”。我一下子“蒙”住了,我为了说明我的不在意,就说:“好吧,我就是那个虚伪的人。”可是对方还是不依不饶地说:“你就是那样的人”。
谈话到这里就进行不下去了,我们各自分开,我去了下一个自己要去的地点公园,到了那里,遇见了家人的朋友,心里会有些不平,我说我怎么会从来不愿意接受别人意见呢?说的太绝对了吧?那位朋友笑呵呵地说:“是不是你为家人做了很多,心里不够平衡?”
谈话到这里又聊死了,你怎么知道我心里不平衡,难道帮助了别人,还要被指责你心里不平衡吗?
为啥说是关于一场心劫的故事呢?是因为自己的心已经满了,对于别人的“妄加指责”过不去了,过不去的表现可能表现在生气和怨恨之心。
语言的杀手
当时自己并不悟,还觉得那天早上家人的话,像刀子一样伤到了我的心,我想到了一个词“语言的杀手”,就算你并不在意对方说的话,可是只要你听到自己心里去了,心立即就会受伤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最后再揭开答案吧。
说句实在话,就在第二天早上去公园的路上,心里还会很生气。那一刻我发现自己生气了,而且挥之不去。因为很久不太生气了,也体会过没有气恨之心的状态,那真的很好,可是这一刻的气恨,为什么挥之不去了呢?理论上觉得她太过分、太不理解别人、太不可思议了吧。之前,我经常会和家人和朋友说:“不要生气,生气对身体不好”,那时候他们会说:“谁能做到不生气呢”?我当时心里很不服气地想,为啥做不到呢,那并不难啊。其实一个人真的能够做到不生气,根本不会产生气恨之心,其实这样的人已经具备“高人”的素质了,因为是人都做不到不生气啊。
云淡风轻
可是这一会,我知道自己生气了,而且怎么都去不掉,虽然身心难受,因为心怀怨恨的时候,怨恨就会变为毒药。那时刻的焦点是觉得她太过分了,那就是对方错了,问题出在了对方的身上,而不是自己的身上,所以一连几天,心都是郁闷的满的。却没有找到自己的问题,只是看到了对方的问题还很严重。
白天忙工作去了,就有点忘了,晚上和朋友又说起这件事来,被身边的一位朋友聼到了,他又开始指责我说:“你这样说,人家会觉得你的境界很低。”
我心里想:“低就低吧,这会就是这样的境界啊。”次日,仍心有怨气,久久难以释怀。
不过很神奇的是,第三天早上起来,那些思想忽然都很淡了,或者说是远离的自己,那一刻,所有的问题,似乎一下就没了。那些拥挤的思想也没有了,念头如浮云消散淡去。那一刻,我体会到“空”的境界。心不再纠缠,世界变得清朗。眼睛也不再干涩了。
莫非思想的空与无,就是“高人”的境界?当然自己只是悟到了这一点,是因为太被思想所苦。虽然自己并不是一个思想家。而且悟到和做到还有很大的距离呢。
思想越多 就代表智慧?
这会我们再回到开头说的思想那里,我们一定会以为,一个人的思想越多越厉害,其实真的不是,而是相反。如果你的脑袋里装了很多好的思想,那你应该是一个好人,善良的人;但是如果你脑子里装的都是坏思想,那十有八九是个坏人恶人。而什么思想都没有的人,处于空与无状态的人,才是个“高人”吧?
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指出:人之思想,大多不过是七情六欲的翻腾。而最有智慧的人,应该是没有思想的人,也就是“目空一切”的人,他能够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思想太多,若没有根基,往往成为情感的奴隶,欲望的附庸。真正的智慧,反而常常在“无”与“空”之中。
不会被外界的一切烦恼和侵犯所打扰的人,那才是一个高人吧。这样说,您能够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