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美国与中国的高层经贸谈判代表团齐聚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展开备受全球瞩目的新一轮贸易谈判。这场谈判不仅攸关全球两大经济体的未来发展,也牵动着全球投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图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图片来源:Al Drago/Getty Images )
【看中国2025年7月28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编译/综合报导)2025年7月28日,美国与中国的高层经贸谈判代表团齐聚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展开备受全球瞩目的新一轮贸易谈判。这场谈判不仅攸关全球两大经济体的未来发展,也牵动着全球投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美国总统川普在前一天于苏格兰与欧盟成功达成重大关税协议后,信心满满地表示:“美中双方快要达成协议了,只是还要看谈判过程如何发展。”这番话为世界带来一线希望,也让市场屏息以待。
美中贸易谈判再启动 背景——美欧协议后的美中新局
美国总统川普于7月27日在苏格兰与欧盟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进行马拉松式谈判,最终达成美欧新贸易协议——大多数欧盟出口美国商品关税调降至15%,欧盟则承诺巨额能源和军工采购、对美国投资等条款。这一协议被视为川普执政以来最大外交经济胜利之一。
紧接着,川普的焦点转向更为棘手的美中贸易僵局。自2024年底至今,尽管双方三度举行谈判,但关税、出口管制、产业补贴、科技竞争等争议迟迟未有突破。这次瑞士谈判可说是美中关系再一次摸索“止战”与“协作”边界的关键一役。
谈判重点与双方代表
1. 休兵90天:关税暂不升级
据《南华早报》引述知情人士报导,本轮谈判最大成果有望是双方同意将原有的关税及出口管制“休兵期”再延长90天。这意味着未来三个月内,美中双方暂不宣布新一轮关税措施,也不会进一步施加出口管制,以避免贸易战升级、供应链混乱。对全球产业与市场而言,这无疑争取到一段宝贵的“喘息期”。
2. 双方代表阵容
- 美方代表团:由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领军,团队成员涵盖财政、商务、贸易、科技等多部门高层。
- 中方代表团: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带队,成员包括商务、财政、工业、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
3. 关键议题
- 产业补贴与产能过剩:美国关切中国在钢铁、电动车、半导体等领域的产能过剩及政府补贴,认为这威胁美国本土产业。
- 高科技与出口管制:美方计划对中国半导体、医药、港口起重机等高科技产品加征新关税,中方则要求美国放宽高科技出口管制。
- 市场准入与知识产权:中国承诺加大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但美方认为中国执行力度仍有待观察。
- 供应链安全与去风险化:双方都强调“供应链安全”与“去风险化”,但对具体做法分歧明显。
谈判氛围与分析
1. 休兵延长——双方均有需求
自2024年以来,美中关税战使全球产业链高度紧张。美国原计划于8月1日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逾100%关税,中国也准备反制。然而,全球经济复苏仍显脆弱,许多美国与中国出口型企业都面临利润萎缩、订单流失的压力。面对欧洲已与美国达成关税新协议,美、中都不愿再让自身产业承受更大冲击。
因此,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双方将把握这90天的“休兵期”,争取时间为领袖层级会晤铺路,同时也避免使全球供应链出现“断链”危机。
2. 双方谈判目标异同
- 美国目标:川普政府一方面希望借由对中国加税、出口管制,逼迫中方开放市场、改善补贴政策,同时避免美国产业被中国“产能过剩”冲击。另一方面,川普也需为2025年美国大选争取经济稳定、选民支持。
- 中国目标:中国希望遏制美国科技限制,确保自身高科技产业发展,同时缓解外贸压力、维护经济成长。何立峰等官员也希望藉谈判展现中国“有诚意、有底线”的国际形象。
3. 重大突破机率不高
据多家媒体与专家分析,虽然川普公开表示“很快就能达成协议”,但本轮谈判预计难以出现“美欧式”的重大突破。双方各自立场坚持,对产业政策、科技出口等“硬骨头”议题,短期内难有重大让步。不过,双方都愿意“保持克制”,避免火上加油。
美国企业代表团访中——经贸民间沟通同步进行
除了官方谈判外,华尔街与美国大企业也积极参与“经贸民间外交”。据报导,本周将有一支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组织的大型美国企业代表团访问中国。成员包括联邦快递(FedEx)、波音(Boeing)等跨国企业高阶主管,代表团由联邦快递执行长辛柏文(Raj Subramaniam)亲自领军。
这些企业高层计划与中国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官员会面,沟通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投资限制等核心议题。美国企业普遍希望中国对外资企业给予更大市场机会、提升法规透明度,也盼望双方避免“脱钩断链”走向。
全球供应链与国际影响
1. 关税战阴影犹存
路透社分析指出,若美中未能在90天休兵期内达成实质协议,双方都有可能于11月后对彼此商品加征逾100%高关税。这将对全球电子产品、汽车、机械、消费品、农产品等供应链产生毁灭性影响。许多跨国企业已开始启动“备用方案”,包括多元化供应商、分散生产基地等。
2. 国际政治经济效应
美欧于7月27日达成新关税协议,被视为美国“拉拢欧洲、压制中国”的战略一环。欧盟大规模采购美国能源与军工,势必加剧全球地缘经济竞争。中国则积极加强与“全球南方”及亚太区域的经贸合作,强调“多边主义”与“去美元化”。美中谈判能否稳住大国关系、避免全球经济进一步分裂,将是未来几个月的最大焦点。
未来展望与不确定性
1. 领袖峰会有望,仍存变数
有分析指出,美中如果能在90天内维持现状,将为川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0月底或11月上旬举行“元首峰会”创造条件。届时双方有机会在更高层级达成“结构性协议”,涉及市场开放、产业政策、科技规范等长远议题。不过,双方内部政治压力、外部环境变化都可能影响谈判进程。
2. 企业与投资人建议
面对不确定的国际局势,专家建议企业与投资人应加强风险管理、调整供应链布局,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同时,推动ESG(环境、社会、治理)标准、加强多边合作,也有助于应对未来可能的全球经济波动。
美中谈判的全球意义
2025年7月底的美中瑞士谈判,既是两国经贸博弈的“止战期”,也是大国关系能否回归理性协商的关键时刻。川普公开乐观表态,何立峰等中方代表也展现诚意,双方都希望避免贸易战升级。
但在全球地缘政治、产业变局、选举压力等多重变数下,协议能否真正落地、供应链能否恢复稳定,仍需各方持续努力与监督。未来三个月,美中如何互动,将决定全球经济的下一步。全世界都在关注斯德哥尔摩的谈判桌上,这场大国博弈是否能为动荡的世界带来一丝和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