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美国总统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进口铜加征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并强调此举关乎国防、电子、汽车等产业核心利益。几乎同时,美国国防部大手笔投资稀土矿商MP Materials,成为其最大股东,目标是彻底减少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图为智利兰卡瓜附近马查利的世界最大地下铜矿—埃尔特尼恩特矿场正在进行铜冶炼。(图片来源:RAUL BRAV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7月11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编译/综合报导)美国总统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进口铜征收50%高关税,同时美国国防部大手笔投资稀土产业,意在减少对中国的战略性原材料依赖。这一系列动作,预示美中在关键资源与产业链的竞争进一步升级,对中共经济与对外政策产生多重影响。
关税与国有投资并举 美国新一轮资源战略布局
2025年7月10日,美国总统川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进口铜加征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并强调此举关乎国防、电子、汽车等产业核心利益。几乎同时,美国国防部大手笔投资稀土矿商MP Materials,成为其最大股东,目标是彻底减少对中国稀土资源的依赖。
两项动作被业界视为美国政府近年最具针对性的产业链安全升级措施,凸显中美供应链“脱钩”已从高科技领域下沉至最基础的原材料环节,对中国大陆出口型经济与国际产业竞争格局产生全方位、深远的影响。
背景盘点:资源战略地位升级 美中关系深层变局
1. 铜、稀土的战略价值与全球格局
铜作为现代工业基石,被广泛应用于电网建设、军事工业、汽车、半导体、资料中心等关键产业。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资料,2024年美国铜进口量约达81万吨,近半依赖进口。虽然前三大来源国为智利、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在美国精炼铜直接进口份额有限,但中国却是全球铜加工品、零部件、线缆等半成品最大出口国,美国市场对中国加工铜材需求具有高度敏感性。
与此同时,稀土则被誉为“现代工业黄金”。从高性能磁铁、雷达、飞弹防御到新能源车马达,乃至于F-35匿踪战机与无人机等尖端装备都离不开稀土材料。中国目前占据全球稀土开采、加工和出口70%以上的份额,是美国乃至全球产业链的“卡脖子”来源。
2. 供应链安全升级成全球共识
2018年以来,美国与中国在高科技、原材料、金融投资等领域持续博弈,产业链自主与供应链安全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共同关注的核心议题。俄乌战争爆发后,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不安,美欧盟加速推进“去中国化”与本土供应能力建设,涉及领域从半导体一路下沉至金属原材料与高端矿产,触及产业链最底层。
现况解析:美国政策强攻 中国面临多重挑战
1. 铜关税升至历史高点,牵动全球市场
美国政府宣布自8月1日起对进口铜加征50%关税。川普在个人社交平台明确指出,这一举措针对的是半导体、军工、资料中心、锂电池等高科技产业关键材料供应。
“铜对我们的国防和现代产业发展不可或缺,”川普表示。
消息一出,美国Comex铜期货飙升至历史新高。业界分析,这不仅将提高美国本地消费者与下游制造商的成本,也会直接影响全球市场供需与价格。
虽然中国并非美国精炼铜前三大进口国,但美国此次加征关税的涵盖范围包含铜基半成品、线缆、配件、电子元件等,这些领域中国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关税上调将直接抬高中国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压缩出口利润,迫使美国企业寻找替代供应商,甚至加快产业链外移进程。
2. 美国直接入股稀土企业,对抗中国垄断
与铜关税同步,美国五角大厦宣布以特别股方式投资美国唯一稀土矿商MP Materials,成为其最大股东,并承诺十年内将量产足以满足美国国防和商业需求的稀土及稀土磁铁。
MP Materials执行长李丁斯基公开表示,这并非国有化,而是国防部成为企业最大战略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该协议规定国防部未来将以保证价格收购大量产品,大幅降低因中国主导下的市场价格波动、低价竞争等经营风险。
美国国防部的直接入股,标志着资本与产业政策一体化运作的新阶段,将吸引更多外部资本进入本土资源产业,对中国产生结构性挑战。
3. 中国出口压力与“资源筹码”效力下降
事实上,中美在稀土、铝、铜等战略资源上的博弈早已进入白热化。中国曾多次在贸易谈判中以稀土出口管制作为筹码,影响美国军工、汽车等产业的正常运作。2023年,因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美国汽车业一度面临原料断供危机,多家工厂被迫暂时停产,甚至促使美中元首紧急对话。
随着美国大举本土投资、推进产业链自主,中国以资源政策制衡美国的能力正明显减弱。美方主导的全球资源供应链重构,已使中国在国际谈判中的筹码效力逐步递减。
专家观点:资源“去中国化”趋势下的产业链再平衡
1. 产业转型升级成中国必由之路
中国现有经济模式高度依赖出口与大宗原材料产业,尤其在铜加工、稀土磁体等中下游产业具有全球规模优势。但随着美欧等主要市场强化关税壁垒和技术管控,中国若继续固守低附加值出口模式,产业竞争力与利润空间将持续受到挤压。
多位产业专家建议,中国未来必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聚焦高端制造、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链自主创新。例如,发展更高性能的新型材料、推动稀土磁体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以及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分散对美国、欧盟市场的依赖。
2. 美欧日联盟将加剧中共压力
美国此次以国安为名的关税与投资政策,也为盟国树立新典范。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已陆续启动本土关键矿产计划,并推动“资源友岸化”合作。未来,美欧日有望形成“资源供应小圈子”,共同抗衡中国垄断地位。
在此格局下,中国产业链既面临出口收缩压力,也将遭遇“技术与资本封锁”双重挑战。业界普遍预期,全球资源产业将进入新一轮整合与重塑期,供应链多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
3. 关税政策可能引发全球市场“次级效应”
不容忽视的是,美国高关税与供应链本土化虽有助于国内产业安全,但也可能带来美国市场内部通胀与生产成本上升。若美国企业因原料价格高涨而失去国际竞争力,全球产业链或将迎来“局部回流与多点分布”的新常态,部分中间环节生产可能流向墨西哥、东南亚等低成本地区。
未来走势:中美“新冷战”下的资源争夺战
1. 美中资源安全竞赛将常态化
随着美国加快在铜、稀土、铝等关键资源领域实施高关税与国有资本战略入股,中美两国在产业链“脱钩”上的竞争将持续升级。未来,美国不排除针对锂、镍、石墨等其他新兴战略金属采取类似措施,甚至直接介入全球矿产资本收购竞赛。
对中国而言,未来不仅要防范国内资源被低价外流,更需积极提升产业链上游自主能力,防止高端材料、精密制造等环节落入对方掌控。
2. “双输”或“共赢”?全球产业链格局将面临重大考验
部分学者认为,美国此类政策长期看未必能彻底改变全球供应链结构,反而可能推高国际市场价格、增加经营不确定性,最终损及多方利益。产业链全球化已经历40年积累,单边主义政策或许只能局部、阶段性“去中国化”,难以完全实现“逆全球化”。
也有观点指出,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正在加速形成。中国若能成功转型,掌握高端制造与技术创新,或能在新格局中保有核心竞争优势。相反,若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将面临边缘化与高技术壁垒双重压力。
结构性挑战与历史性转折
美国对进口铜征收50%关税、五角大厦直接入股稀土企业,标志着全球产业链博弈的又一历史转折点。此举不仅是贸易政策调整,更是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根本性挑战。
未来几年,中美在资源、科技、供应链的多维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谁能在这场历史性的全球产业链重组大战中抢占制高点,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1世纪的经济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