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图片来源:YAN ZHAO/AFP via Getty Images )
【看中国2025年7月2日讯】当前以伊冲突引发国际关注,中共却借机展开一波叙事战操作,透过片面剪裁、夸大渲染与技术神话等手法,输出对内民族主义情绪、对外话语权扩张,更针对台湾社会进行多层次认知渗透。从将伊朗描绘为反美英雄、夸大北斗助攻战果,到赞颂自身撤侨行动的“制度优越”,皆为一套包装良好的叙事性表演,意在营造“中共模式”的可信任形象,并弱化台湾对美国及民主盟友的信赖,进而动摇民间抗敌意志。本文旨在解析中共如何借此事件进行舆论操控,揭露其背后的认知战逻辑与战略意图,提醒台湾社会须高度警觉,并强化应对机制以维持社会韧性与民主防卫。
一、对伊朗:从英雄神话到受害叙事的战略转换
中共如《环球网》、《新华社》等官方媒体,结合微博(Weibo)、哔哩哔哩(Bilibili)、微信(wechat)等社群平台,对近期以伊冲突的报导采取典型“叙事操控”模式:初期夸大伊朗“英勇反击”与“逆转胜利”,中期则转向情绪动员与声援立场,后期再回归苦难叙事,建构一种符合其战略利益的舆论导向。
在冲突初期,官媒大肆渲染伊朗成功击落F-35战机(如图1)、伊朗导弹袭击以色列(如图2、3)、突破以色列铁穹防御(如图4)、打击特拉维夫市中心(如图6)等说法,强调“伊朗为中东抗美急先锋”,并塑造其为反抗西方霸权的“英雄国家”(如图5)。这种戏剧化叙事目的不在于还原战场实况,而是强化国内“反美、去西化”的集体心理,服务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
当战事进入僵持或局势不明阶段时,报导口径迅速转为声援伊朗,例如新华社社评援引“美国强食弱肉”(如图7)、“以美三次欺伊”(如图8)等历史叙述,并广泛引用中东地区其他国家表态支持伊朗(如图9),试图营造“全球民意与南方国家支持伊朗”的舆论假象(如图10)。
冲突进入尾声后,中共媒体再度调整论述重点,将焦点放在“伊朗取得战略胜利、强化地缘话语权”(如图11、12),塑造其成为中东新秩序的代表性力量。而到了近期,则又转向报导伊朗重大人员伤亡,特别强调妇孺受害(如图13),铺陈“美以压迫下的被害国”形象(如图14),营造国际同情,转化为道德制高点。
然而,这些报导内容实际多数未获国际主流媒体或卫星监控情报支持,许多所谓“胜利战果”与情节均为夸张炒作、片段剪辑,属资讯操控策略的一环。这种叙事逻辑的快速转向,显示其报导主轴并非反映实况,而是服务中国战略舆论的目标:一方面对内维持民族主义与反美情绪,另一方面对外争夺地缘政治话语权。
二、吹嘘夸大中国
欲借北斗神话,包装全球“战略后援”
在以伊冲突背景下,中国部分社群平台、军事博主以及我国亲中媒体持续释放“伊朗正式启用北斗系统”、“伊朗依赖北斗定位系统进行精准打击”、“伊中军事合作升级”、“北斗导引让以色列导弹失效”等论述(如图15-17),不仅将北斗卫星系统包装成战略胜利的关键技术,更刻意将其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系统对比,营造一种“中国科技压制美国”、“东升西降”的认知氛围。中共宣称伊朗能精准打击以色列是因为“北斗定位支援”(如图18),甚至暗示美国GPS已遭干扰或失灵,旨在为中共技术“出海”提供叙事合法性,强化“中国科技正在改写全球战略秩序”的集体心理与民族自信。此种“科技叙事膨胀战果”的做法,本质是一种资讯战延伸,目的不在技术事实,而是认知制高点的夺取。值予注意,此类叙事模式不仅限于中东或北斗议题,未来在台海、南海、甚至太空与极地战略议题中,类似“中国科技已具战略反制美国能力”的论述恐将持续增温。
赞叹撤侨迅速安全,操作“大国可靠论”
近年中共对海外撤侨事件的报导已不再只是“事实传递”,而成为带有高度政治寓意与宣传功能的“叙事性表演”(narrative performance),撤侨行动被包装为中共制度优越性与大国责任的表现,进而纳入“中国式全球治理”宣传版图。例如在报导此次撤侨时,官媒强调“只要你是中国人,祖国一定接你回家”(如图19),塑造出一种不论地点与代价、国家都能动用一切资源保护公民的“制度保障”形象(如图20),并强调撤侨的迅速与高效(如图22)。社群媒体甚至提出:“中国撤侨飞机划过的地方,就是战场上的禁飞区”(如图21),此类带有戏剧性与威慑性的语言,间接传递“中国的存在本身就是稳定因子”的强国话语。中共透过小红书、微博与抖音(TikTok)等媒体转述“中国护照价值高”、“台湾人也想被中国接回家”等舆论渗透,此种“情感叙事+制度输出”的手法,亦透过外溢至周边国家,特别是针对台湾,以潜移默化方式模糊国籍认同与国家边界,形塑“中国保护全球华人”的集体叙事框架。
三、对台湾:从战场剪裁到心理战的多层认知操控
这波中共针对以伊冲突的叙事操作,透过对以色列战况的片面剪裁与夸张渲染,意在对台湾社会投射数种心理暗示与战略讯号。在冲突初期,官媒集中报导“铁穹防空系统无力拦截”等片段,将以色列刻意描绘为一个“依赖美国却仍遭重创”的案例,暗示即使如以色列这样的科技与军事强国,倚赖美国仍难逃攻击,遑论台湾。这种叙事操作旨在削弱台湾民众对美国及西方盟友的信任,动摇台美安全合作的社会支持基础。此外,中共舆论体系亦配合传播大量爆炸、废墟、火海等AI生成或真实战场影像,强化战争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战争=末日”的恐惧叙事。这类影像常以“以色列城市化为焦土”等标题呈现,目的在于深化群体对战争的极端恐惧心理,进一步放大“战争必然招致毁灭”的情绪反应。
与此同时,部分台湾媒体名嘴或自媒体也出现与上述论调呼应的言论,例如:“看伊朗如何轰炸以色列,而比伊朗更强大的中国武力更无庸置疑”、“台湾若走错路,也将重演以色列的命运”、“美国不会真正出手救台”等(如图23-26),这类言论实为一种情绪勒索式的认知操作,目的在引导民众对“和平统一”产生相对倾向,削弱对抗意志。更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社群中同步出现大量“台湾别成为下一个以色列”、“台湾最好自知之明”等语句,疑似为统战帐号或资讯操弄行为所散布,借由反复输出“反抗是无谓的”、“与其战,不如合”的叙事,逐步瓦解民间的国防信念与抵抗心理,培养一种集体性的投降式思维。
面对这类结合科技民族主义、地缘冲突叙事与心理战的认知操控攻势,台湾亟需提升整体社会的媒体识读能力与危机感知能力。一方面应强化跨部门的资讯环境应对机制,避免陷入对岸所设定的话语框架;另一方面,亦应同步深化外交政策的透明度、危机处置能力与侨民保护机制,以稳固民众对政府应变能力与国家制度的信心,进而提升整体社会的韧性与心理防卫力,有效对抗中共叙事霸权的渗透与干扰。
(本文为《上报》授权《看中国》转载。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