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太阳系体积最大行星的木星,却不是它的全盛之姿。(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在我们熟悉的太阳系中,木星以其巨大的体积与壮丽的云带闻名,稳坐行星体积之最。然而,根据一项最新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期刊的研究,这颗气体巨星在年轻时期竟然比现在还要大上整整两倍,磁场也强了50倍之多。这不仅改写了我们对木星的印象,更为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开启了一扇崭新的窗口。
回溯45亿年前 巨行星的青春岁月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与密西根大学的研究团队透过对木星的两颗内部小卫星阿摩笛亚(Amalthea)与忒拜(Thebe)轨道倾斜程度的精密分析,重建了木星在诞生初期的样貌。“令人惊讶的是,即使距今已过45亿年,仍存在足够的线索,让我们得以重建木星在形成初期的物理状态,”密西根大学教授亚当斯(Fred C. Adams)表示。
研究显示,木星在形成之初,体积约为目前的两倍,换算下来,相当于容纳2000多个地球。这样的尺寸不仅体现它曾经的壮盛,也代表当时的木星拥有更剧烈的内部活动与磁场变化,其磁场强度比现在高出约50倍。
一面磁力的古镜 映出太阳系的来处
对于这项发现,加州理工行星科学教授康斯坦丁·巴蒂金(Konstantin Batygin)指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了解我们来自哪里。理解行星形成的早期阶段,对解答这一难题至关重要。”
木星属于太阳系中最早形成的行星之一,其重力对整个太阳系的结构变化有着决定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周围气体与尘埃云的分布,更在其他行星的形成与轨道设定上扮演关键角色。这次研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基准点,科学家们得以从木星的“青春记录”推演整个太阳系早期的变化历程。
为何缩小?来自宇宙深处的冷却机制
木星何以从那个庞然大物逐渐缩小成今日的模样?研究认为,这与所谓的“开尔文–亥姆霍兹机制”(Kelvin–Helmholtz mechanism)有关。这是一种行星在冷却过程中因内部热能散失而逐渐收缩的现象。
根据目前观测数据,木星至今仍以每年约2公分的速度在缩小。随着冷却进行,其内部压力下降,使这颗气体巨人逐步紧缩自身体积,仿佛一个还未完全熄灭的恒星之梦。
不是过去的遗迹 而是未来的线索
尽管我们今日所见的木星,已不再是那颗充满暴烈能量的“气体巨神”,但它留下的蛛丝马迹,仍让现代科学家得以从中拼凑太阳系形成的蓝图。巴蒂金强调:“我们设立了一个宝贵的基准,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重建整个太阳系的演化过程。”
木星早期的身影,如今只存于卫星的轨迹与磁场的回声中,但这些微小的证据却诉说着宇宙的壮阔与神秘。从一颗行星的变化,我们或许能更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这片星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