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的抗争:香港2019年社运口述史》汇集了10多位七十年代起参与香港社运的老中青的社运经历与离散故事。(图片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看中国2025年5月17日讯】一班已移居海外的香港学者,一年前牵头展开“香港社运口述历史计划”,访问了10多位于七十年代起已参与香港社运的离散港人,并汇集成书。他们希望透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将受访者的生活、思考与参与香港民主运动的经历,再次呈现于香港离散社群和国际社会,让大众回忆的同时能“展开一场对话”,继续思考不同社群发展的路径。
筹备了约一年的《半世纪的抗争:香港2019年社运口述史》,汇集了10多位七十年代起参与香港社运,来自不同阶层、群体、政治阵营的老中青的社运经历与离散故事。他们曾经历过“1989年六四事件”、“2003年反23条”、“2007年扎铁工潮”、“2009年反高铁”、“2012年反国教”“2024年雨伞运动”,再一起参与过2019年“反送中运动”后离开香港,因此部份受访者选择以匿名受访。
这本书由黎恩灏、崔永健、陈启睿、黄智斌及蔡俊威5位在北美和英国的学者做编辑牵头,并组织离散港人进行采访。他们透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将受访者的生活、思考与参与香港民主运动的经历,再次呈现于香港离散社群和国际社会。
用口述历史方式保存不被政权接纳的说法
编委成员之一蔡俊威说,每个离开的香港人背后都有其时代背景,透过口述历史能更立体地记录,对将来做香港研究很重要。过往“主流历史是由胜利者或政权书写,做学术可贵之处是保存历史全面及真实面貌”,在港学者未必做到便由海外继续。他认为当政府往往操纵了整个主流论述,如果在海外仍能自由书写,变相可保存不被政权接纳的说法。
不同受访者来自不同世代、经历,另一编委成员黎恩灏在编写的过程中,他看到香港的社运历史脉络:“香港离散群体的发展不是空穴来风,其实是前人很多不同世代的人建设了公民空间。将这些受访故事结合一起,就能更立体看到这种(公民发展)的延续性。”
黎恩灏续指,他们特意透过工作坊,邀请有兴趣的离散港人参与采访,目的是想让离散群体充权,不单纯展现香港社运历史:“离散群体已建立了4、5年,在我们观察其实都在找不同未来发展路向。让离散港人访问香港人,过程中也能鼓励离散港人如果想建设社群,有动力发展,其实自己也可以发掘自己的历史。”他深信,巩固社群不一定只有学者、组织者可以做,亦不一定只有与政权抗争。
当大环境悲观更要鼓励深耕细作
“过去的社运模式已然消亡,他过去十年所累积的经验和技能,在当下的局势下似乎已无用武之地。”书中其中一节写道。在访问的过程中,黎恩灏也发现不论采访与被访者都透露出一种无力感,但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时有新的自我发现:“大环境令大家悲观。对目前形势可能有好多疑惑时,便看过去历史,再想前路如何”。
感到无力的还有蔡俊威,他都有问过自己还能用什么关系与香港连结:“留下来的人与离开的人的内心挣扎,留下来的人有好多事想讲想做也不行。离开的人有种爱莫能助的感觉,好像离开该地有罪疚感。这些问题不单是围绕着我,还有很多已离开的香港人或选择留下来的香港人,但最重要是思考后有没有一个出口可以让大家宣泄、讨论等。”
那香港人还有什么出口?黎恩灏说:“如果我们纯粹将香港离散社群的命运聚焦在如何与国际局势挂钩,这样一定会很悲观,因为客观地说香港议题已不再是国际社会焦点”。即使香港议题已逐渐淡出,但这正是他们想出版口述历史的原因:“我们想用这本书鼓励香港人,大环境比较不确定便返回社群建设,深耕细作,继续思考不同社群发展的路径。”
《半世纪的抗争:香港2019年社运口述史》将于本月26日在伦敦举办的香港行动文献库展览有一场新书发布会。这本书设中英翻译,亦有电子版,将会送到不同社区图书馆,以鼓励到更多社群发挥想像深耕细作,甚至在不同地方群体进行口述历史,以延续香港人故事。就如编委们所说,“这本书不是一个句点,而是一个起点”。除了“翻开记忆”,“打开对话”,更是彼此“可延续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