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在多伦多党部举行获奖纪录片《异见者》放映会,图为部分成员合影。(看中国摄)
【看中国2025年5月15日讯】(看中国记者肖然采访报导)5月13日,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于多伦多党部放映前美国之音记者陈怡执导的获奖纪录片《异见者》,邀请导演陈怡通过线上连线与纪录片主角之一王军涛和观众对谈。该片聚焦流亡美国的中国民主人士王军涛和雕塑家陈维明,记录了他们在海外持续为中国民主奋斗的艰辛历程。
《异见者》:记录流亡者的民主信念 聚焦中共跨境镇压
《异见者》以1989年天安门事件30周年为背景,记录了包括中国民主党主席王军涛、雕塑家陈维明等人在美国流亡生活的点滴。影片不仅回顾了他们参与民主运动的历史,也展现了他们在海外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包括来自中共的跨境监视与骚扰。陈怡在放映后连线中表示,拍摄这部记录片的初衷源于她对1989年六四事件的震撼。作为在中国长大的一代,她直到来到美国后才了解这段被封锁的历史,这激发了她记录流亡民主人士故事的决心。
《异见者》导演陈怡连线互动(看中国摄)
陈怡回忆,《异见者》花了五年时间制作,相当不易。拍摄始于2019年,原本计划在六四30周年时聚焦王军涛等人的故事,但随着拍摄深入,她结识了更多参与者,故事线逐渐扩展。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断了拍摄进程,而陈维明在自由雕塑公园的作品被烧毁等意外事件也让她重新调整叙事方向。陈怡坦言,如何讲好这个复杂的故事是最大的挑战之一。此外,拍摄过程中,她还面临来自中共使馆人员的监视和美国警察的不友好对待,这些都让拍摄充满困难。
王军涛:六四是抗暴 海外民运的挑战与希望
王军涛在会上发言(看中国摄)
作为《异见者》的主要人物之一,王军涛在座谈中分享了影片对他的意义以及海外民运的现状。他特别强调,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并非单纯的“学生运动”,而是一场反抗中共暴政的“抗暴”行动。他说:“六四不是学生闹事,是人民对暴政的抗争。当坦克碾过广场,当机枪扫射无辜百姓,那是赤裸裸的暴力镇压。我们站出来,是为了自由与尊严,这是抗暴的历史真相。”他认为,这段历史被中共刻意掩盖,但在海外必须还原其本质,以唤醒更多人的觉悟。
王军涛坦言,作为一个不喜曝光的人,看到自己在银幕上呈现的私密与艰难时刻,内心感到复杂。他希望影片能将中国民主党的理念推向更广泛的观众,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事。他指出,1989年后,海外民运经历了边缘化的困境。当年,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抗争时,曾受到西方社会的关注,但如今,西方世界对中国大陆民运的态度趋于冷淡,甚至对中共的影响力有所妥协。他提到,西方媒体和政府曾热衷于赞扬“中国模式”,如今却对民运议题避而不谈,这让海外民运面临资金与资源的双重困境。陈怡也提到,《异见者》的制作相比她过往的项目更为艰难,资金筹措与社会支持都受到限制。
然而,王军涛对民运的未来仍抱有希望。他认为,当前参与民运的新一代多数并非因1989年事件,而是因为自身经历的压迫而觉醒。这显示了反对中共暴政的力量正在扩大。他强调,民运的目标不仅是推翻中共,更是在其垮台后承担起重建国家的责任。他以幽默的语气表示,自己从未觉得“牺牲”,因为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最大的幸福。他说:“我从小就想做大事,现在这件大事落在我肩上,我觉得特别幸运。”
观众反响:从震撼到觉醒
几位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成员接受《看中国》采访,分享了观影后的深刻感受。
民阵前秘书长罗乐表示,影片中展现的流亡者在美国抗争时受到本地警察阻挠,与加拿大的现实不谋而合。他呼吁流亡者积极参与当地政治,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以确保民主权利得到保障。
党员贺钟敏则被中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王军涛几十年的坚持所感动。他提到,影片中展现的中共跨境镇压令人震惊,例如对王军涛和陈维明的监视与骚扰。他回忆自己在国内时对1989年事件一无所知,直到来到海外通过YouTube才了解真相。他表示,参与民运让他逐渐克服恐惧,如今能大声为中国人民发声,这对他个人是一种成长。
另一位党员陈凤霞则分享了自己从无知到觉醒的经历。她坦言,直到参加这次放映会才真正了解1989年事件的真相,过去在国内只听说是“学生闹事”。她被影片中王军涛帮助流亡者王春梅的故事深深感动,认为加入民运让她感到踏实与自豪。她还表示,将参与即将到来的六四36周年纪念活动,也会上油管看六四屠城的记录片,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党员刘克辉则说片中的强制拆迁受害者王春梅的遭遇引起她的共鸣,她有类似的受害经历,因此看的时候落泪了。她也感慨王军涛主席这么多年坚持民运事业,非常不容易。
2025年5月13日,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在多伦多党部举行获奖纪录片《异见者》放映会。图为陈凤霞(左)和刘克辉(右)接受看中国采访谈观后感。(看中国摄)
历史的伤口与未来的使命
六四36周年临近,中国民主党加拿大委员会数十位成员合唱六四纪念歌曲《历史的伤口》,勾起了对36年前天安门事件的集体记忆。王军涛提到,这首歌的创作者如今在政治立场上已转向亲中共,这让他感慨历史的复杂性。他认为,1989年的精神并未消逝,而是以新的形式延续在新一代的抗争中。
陈怡也分享了多伦多拍摄的特殊意义。2019年,她曾在多伦多记录当地的民运活动,如今能在同一城市放映影片,让她感到格外有意义。她希望《异见者》能激励更多人了解中国民主运动的历史与现状,并为未来的改变贡献力量。
海外民运的挑战与机遇
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海外民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的跨境影响力不仅限于监视与骚扰,还包括对西方社会的渗透与资源控制。王军涛提到,许多华人社团因现实利益选择与中共合作,这让民运的声音难以传递。他以福建同乡会为例,指出即使一些人内心反对中共,但在现实压力下仍选择跟随“公章”走。
然而,挑战中也蕴含机遇。
一直致力于推动外国代理人法的港加联创会会长冯玉兰在座谈中表示,中共通过经济与政治渗透影响加拿大华人社群,许多组织因利益被迫与中共合作,压制民运声音。她说:“外国代理人法是保护海外华人自由表达的屏障,要求为外国政府游说者公开注册,揭露中共隐性打压。”
冯玉兰自2023年起领导多个团体与加拿大跨党派国会议员对话,组织论坛与请愿,推动法案立法。2024年,加拿大情报部门披露中共干预选举事件,她趁机组织圆桌会议,将民运人士受限经历纳入法案讨论,促使国会关注。她表示,民运需参与选举与社区活动,放大政策影响力,确保法案反映民运需求。
尽管面临华人社团反对与政府谨慎态度的挑战,冯玉兰坚持通过媒体与公众教育提升法案关注度。她说:“这是长期战斗,每一步都在为民运争取空间。”她的努力让加拿大政府正视中共跨境影响力,为民运人士争取更多表达自由。
王军涛对冯玉兰领导推动《外国代理人法》在加拿大国会通过表示感谢。冯玉兰也表示,未来仍有很多挑战,法律的执行层面需要民运团体等组织共同努力推动。
王军涛:承担国运的使命
王军涛在座谈最后强调,民运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未来做准备。他认为,中共注定要垮台,关键是其后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包括社会动荡、经济危机与法治重建等问题,这也是他与王丹、魏京生共同发起“国是会议”的初衷。民运人士需要以“德”与“运”承担起国家的命运,而非仅仅以推翻中共为目标。
随着1989年事件36周年纪念日的临近,与会者表示将继续通过游行、纪念会等形式传承民主精神。陈怡也计划将《异见者》推向更多国际电影节,让全球观众了解中国民运的真实面貌。